消滅貧困,還是消滅窮人?從《三國機密》看帝王道與帝王術

周播劇《三國機密》已播放至36集,還有三週劇終。

囤劇的小夥伴可以在五一黃金週開動起來了。

從權謀說起

說起古裝片,目前有個熱門標籤,那就是“權謀”。

權謀是一種好聽的說法,直白一點來說,就是權術

如果,要下一個定義,雪心個人角度的解釋是:

讓自己儘可能處於、保持優勢狀態,而使用的計謀、手段、方法。

千百年來,大家公認的權謀學派是法家。

有人批評中國的法家,說中國的法家只講求手段,不講道德。

但看《韓非子》裡的一些思想,雪心認為,並不是這樣的,恰恰相反,韓非子本人認為,君王應該處於一個理性而無私的狀態。

消滅貧困,還是消滅窮人?從《三國機密》看帝王道與帝王術

比如: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帝王應該捨去個人喜好,保持理性來使用權力)

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做了不起的事,但不自以為了不起,那還有什麼事是做不好的呢?)

不吹毛而求小疵。

(不要揪著一點點小錯不放)

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君王討厭的事務,群臣就會欺上,不讓君王知道問題所在,君王喜歡的事務,群臣就會可以迎奉,引申來說,君王應該儘量理性。)

以上,真是替君王們捏一把汗,韓非子大大的要求也太高了。

修養達不到韓非子理想的君王們怎麼辦?

比如,害怕臣子們揣測上意作事,但君王又無法做到理性,那就喜怒無常無理取鬧琢磨不透唄……

說起來,曹操,就蠻喜歡用這一招的。

而在早期的兵家裡,對於權謀是這麼說的,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以上,就算是十分講究使用計謀的兵家,也是強調“以正守國”,畢竟有個安穩繁榮的大後方去打仗才有意義,否則前面打勝了,後面老巢丟了,這仗打了就沒意義。

消滅貧困,還是消滅窮人?從《三國機密》看帝王道與帝王術

比如,東漢為什麼會亂起來?

就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把軍權下放到地方,結果按下葫蘆浮起瓢,起義軍是滅了,漢室也名存實亡了,當然啦,如果東漢的皇帝不混賬,老百姓有飯吃,根本也不會起義。

所以,雖然歷史上有讓人各種眼花繚亂的權術,但歸根到底,諸子百家提到權謀,只是把權謀當作一種輔助手段。

至於韓非子本人,其真正推崇的,只是極端的理性主義

這種極端理性,別說臣妾做不到,皇帝也做不到。

理想與權謀,誰該是主角?

雪心看電視劇不是很多,目前印象中,只有兩部電視劇,是真正理想唱主角,權謀唱配角。

一部是《大明1566》,一部就是目前播放的《三國機密》。

《大明1566》講得是臣子的理想,海瑞孤身一人遊走在權謀的狹縫間,一定程度地實現了治世的理想。

《三國機密》講得是帝王的治國理想。

所以,比起其他帝王權謀劇,同樣是戲說,《三國機密》的立意要更高些。

現在流行爽文,主角不把一干配角按地摩擦,好像就不能稱之為主角。

偏偏歷史上的漢獻帝,就是這麼一個令人不爽的主角。

漢獻帝看起來比較強勢的,大約也就兩件事:

  • 長安賑災,杖責貪汙糧食的侍御史

  • 衣帶詔,密謀誅殺曹操

當然,衣帶詔失敗了,歷史上漢獻帝從此徹底遠離權力中心。

消滅貧困,還是消滅窮人?從《三國機密》看帝王道與帝王術

但禪讓之後的漢獻帝,並沒有像後代其他末帝那樣自暴自棄,而是在山陽行醫救人,與百姓一起躬耕。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大漢畢竟是大漢,千百年來,中原王朝子民長期被稱為漢人,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漢朝的治世方針,確實蘊含著治世理想與情懷。

比如漢朝前期的輕賦稅,是歷朝歷代罕見的。(至於朝代末期,都是一個德行)

那麼,什麼是治世理想?具體內容是什麼?儒家經典《禮記》上有這麼一句: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用現代話來說,退休老人生活有保障,中青年不失業,小孩子能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一些獨身的殘疾的,能得到社會的照顧。

拿兩個字來概括,其實就是“民生”。

毫無疑問,民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

使民生不陷入貧困,這就是儒家的治世理想,壓根沒三從四德什麼事。

再換一種說法,儒家要消滅的是貧困,而非窮人。

這一點,司馬王朝可以提供一個反例,那句千古笑話“何不食肉糜?”,就是“消滅窮人=消滅貧困”的經典混賬邏輯。

毫無疑問,戰爭帶來的是普遍貧困。

消滅貧困,還是消滅窮人?從《三國機密》看帝王道與帝王術

如果能認識到這點,你就能理解《三國機密》中劉平許多讓人“不爽”的行為了。

劉平想“止戰”,但“止戰”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殺曹操。

雖然劉平的做法讓人“不爽”,可雪心的周圍若是有這樣一位老闆,雪心一定會選擇這樣的老闆。

寂寞帝王道

說起來,劉平這個人物最有意思的一點是,不僅是觀眾“不爽”,劇裡許多角色對他的作為也非常“不爽”。

不爽到要爆炸的是司馬懿。

可一個家門能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和“何不食肉糜”的,王朝就沒一天消停過的司馬家,好像也沒資格嘲笑漢獻帝。

如果結合歷史來看,無論是原著,還是編劇,一邊展現司馬懿無所不能,一邊其實也是一種春秋手法。

《三國機密》的編劇寫《軍師聯盟》時,很多人認為這是給司馬懿洗白,雪心到不覺得,因為司馬家就是沒治國理想的,結合正史,你就會明白,編劇其實明褒實貶。

更何況,司馬懿從來沒有真正戰勝過代表了理想情懷的諸葛亮,他只是熬死了諸葛亮。

不過這些繞彎彎才能明白的事,也少有人願意深想。

畢竟看劇就是圖個痛快。

這就是“道”的寂寞。

消滅貧困,還是消滅窮人?從《三國機密》看帝王道與帝王術

比較有意思的是,《三國機密》裡,通過一個普通百姓的視角去展示了這種“道”的寂寞。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那個小兵他並不知道曹操是誰,袁紹是誰,甚至在訊息極端不發達的情況下,他可能連皇帝是誰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亂世中打仗可以改善家庭條件。

而當劉平全力以赴為民生奔走時,很多老百姓並不會知曉這些。

這也是道家莊子說的,“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當處於一個絕對理想的治世的狀態,每個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大多數老百姓並不會去關心皇帝是誰。

再來,劇中的劉平雖然讓人“不爽”,看似“衝動”,但他在權力面前,表現出了一種韓非子理想中的君王理性。

他始終沒有被權力矇蔽眼睛,不以個人喜好去評判,而是走出深宮去眼見為實。

總之,這部劇雖然沒有一般權謀劇的“爽”,但其背後真正體現的東方文化價值觀,還有那種春秋筆法,雪心個人還是覺得值得細細玩味。

各位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