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贫困,还是消灭穷人?从《三国机密》看帝王道与帝王术

周播剧《三国机密》已播放至36集,还有三周剧终。

囤剧的小伙伴可以在五一黄金周开动起来了。

从权谋说起

说起古装片,目前有个热门标签,那就是“权谋”。

权谋是一种好听的说法,直白一点来说,就是权术

如果,要下一个定义,雪心个人角度的解释是:

让自己尽可能处于、保持优势状态,而使用的计谋、手段、方法。

千百年来,大家公认的权谋学派是法家。

有人批评中国的法家,说中国的法家只讲求手段,不讲道德。

但看《韩非子》里的一些思想,雪心认为,并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韩非子本人认为,君王应该处于一个理性而无私的状态。

消灭贫困,还是消灭穷人?从《三国机密》看帝王道与帝王术

比如: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帝王应该舍去个人喜好,保持理性来使用权力)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做了不起的事,但不自以为了不起,那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呢?)

不吹毛而求小疵。

(不要揪着一点点小错不放)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君王讨厌的事务,群臣就会欺上,不让君王知道问题所在,君王喜欢的事务,群臣就会可以迎奉,引申来说,君王应该尽量理性。)

以上,真是替君王们捏一把汗,韩非子大大的要求也太高了。

修养达不到韩非子理想的君王们怎么办?

比如,害怕臣子们揣测上意作事,但君王又无法做到理性,那就喜怒无常无理取闹琢磨不透呗……

说起来,曹操,就蛮喜欢用这一招的。

而在早期的兵家里,对于权谋是这么说的,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以上,就算是十分讲究使用计谋的兵家,也是强调“以正守国”,毕竟有个安稳繁荣的大后方去打仗才有意义,否则前面打胜了,后面老巢丢了,这仗打了就没意义。

消灭贫困,还是消灭穷人?从《三国机密》看帝王道与帝王术

比如,东汉为什么会乱起来?

就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把军权下放到地方,结果按下葫芦浮起瓢,起义军是灭了,汉室也名存实亡了,当然啦,如果东汉的皇帝不混账,老百姓有饭吃,根本也不会起义。

所以,虽然历史上有让人各种眼花缭乱的权术,但归根到底,诸子百家提到权谋,只是把权谋当作一种辅助手段。

至于韩非子本人,其真正推崇的,只是极端的理性主义

这种极端理性,别说臣妾做不到,皇帝也做不到。

理想与权谋,谁该是主角?

雪心看电视剧不是很多,目前印象中,只有两部电视剧,是真正理想唱主角,权谋唱配角。

一部是《大明1566》,一部就是目前播放的《三国机密》。

《大明1566》讲得是臣子的理想,海瑞孤身一人游走在权谋的狭缝间,一定程度地实现了治世的理想。

《三国机密》讲得是帝王的治国理想。

所以,比起其他帝王权谋剧,同样是戏说,《三国机密》的立意要更高些。

现在流行爽文,主角不把一干配角按地摩擦,好像就不能称之为主角。

偏偏历史上的汉献帝,就是这么一个令人不爽的主角。

汉献帝看起来比较强势的,大约也就两件事:

  • 长安赈灾,杖责贪污粮食的侍御史

  • 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

当然,衣带诏失败了,历史上汉献帝从此彻底远离权力中心。

消灭贫困,还是消灭穷人?从《三国机密》看帝王道与帝王术

但禅让之后的汉献帝,并没有像后代其他末帝那样自暴自弃,而是在山阳行医救人,与百姓一起躬耕。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大汉毕竟是大汉,千百年来,中原王朝子民长期被称为汉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汉朝的治世方针,确实蕴含着治世理想与情怀。

比如汉朝前期的轻赋税,是历朝历代罕见的。(至于朝代末期,都是一个德行)

那么,什么是治世理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儒家经典《礼记》上有这么一句: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用现代话来说,退休老人生活有保障,中青年不失业,小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一些独身的残疾的,能得到社会的照顾。

拿两个字来概括,其实就是“民生”。

毫无疑问,民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

使民生不陷入贫困,这就是儒家的治世理想,压根没三从四德什么事。

再换一种说法,儒家要消灭的是贫困,而非穷人。

这一点,司马王朝可以提供一个反例,那句千古笑话“何不食肉糜?”,就是“消灭穷人=消灭贫困”的经典混账逻辑。

毫无疑问,战争带来的是普遍贫困。

消灭贫困,还是消灭穷人?从《三国机密》看帝王道与帝王术

如果能认识到这点,你就能理解《三国机密》中刘平许多让人“不爽”的行为了。

刘平想“止战”,但“止战”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杀曹操。

虽然刘平的做法让人“不爽”,可雪心的周围若是有这样一位老板,雪心一定会选择这样的老板。

寂寞帝王道

说起来,刘平这个人物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不仅是观众“不爽”,剧里许多角色对他的作为也非常“不爽”。

不爽到要爆炸的是司马懿。

可一个家门能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和“何不食肉糜”的,王朝就没一天消停过的司马家,好像也没资格嘲笑汉献帝。

如果结合历史来看,无论是原著,还是编剧,一边展现司马懿无所不能,一边其实也是一种春秋手法。

《三国机密》的编剧写《军师联盟》时,很多人认为这是给司马懿洗白,雪心到不觉得,因为司马家就是没治国理想的,结合正史,你就会明白,编剧其实明褒实贬。

更何况,司马懿从来没有真正战胜过代表了理想情怀的诸葛亮,他只是熬死了诸葛亮。

不过这些绕弯弯才能明白的事,也少有人愿意深想。

毕竟看剧就是图个痛快。

这就是“道”的寂寞。

消灭贫困,还是消灭穷人?从《三国机密》看帝王道与帝王术

比较有意思的是,《三国机密》里,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去展示了这种“道”的寂寞。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那个小兵他并不知道曹操是谁,袁绍是谁,甚至在讯息极端不发达的情况下,他可能连皇帝是谁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乱世中打仗可以改善家庭条件。

而当刘平全力以赴为民生奔走时,很多老百姓并不会知晓这些。

这也是道家庄子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当处于一个绝对理想的治世的状态,每个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大多数老百姓并不会去关心皇帝是谁。

再来,剧中的刘平虽然让人“不爽”,看似“冲动”,但他在权力面前,表现出了一种韩非子理想中的君王理性。

他始终没有被权力蒙蔽眼睛,不以个人喜好去评判,而是走出深宫去眼见为实。

总之,这部剧虽然没有一般权谋剧的“爽”,但其背后真正体现的东方文化价值观,还有那种春秋笔法,雪心个人还是觉得值得细细玩味。

各位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