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在隔岸觀火,好像與自己無關,為什麼會這樣?

大公異聞


八國聯軍進北京是時代的傷痛,老百姓隔岸觀火,其實就是時代的悲劇。當時的清政府各級官員已經不再愛護當時的民眾,可以說隨意處罰下面的民眾。更為重要的當時清朝的官員,只顧著自己聚斂財富,而不顧下面民眾死活。清朝官員更是隻顧自己統治不顧國家利益。

所以說清朝的官員拋棄了民眾,那麼民眾也就失去了主心骨,變的十分的麻木。因為他們已經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義。八國聯軍進北京,很多民眾就是一種麻木的狀態,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已經不能保護他們的安危,他們也不知道該信任誰。

清朝後期很多民眾正如魯迅筆下的閏土一樣,成為了時代的悲劇主角。他們的麻木,他們對於八國聯軍入侵時的冷漠就是時代的悲劇。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失去了民心,民眾也都害怕當時的官員。所以當時民眾最關心的是誰能對他們好一點,而不是關心誰才是代表自己國家。


深度軍備


因為這是封建國家的常態,封建國家民眾並不認為自己對這個國家負有什麼責任。


這絕不是清朝一個朝廷如此,歷朝歷代都是這樣。


明朝江陰之所以反清,起因並不是因為對明朝有什麼感情,是因為清朝下達剃髮令後江陰士紳去衙門懇請清朝官吏允許江陰百姓不剃髮,遭到拒絕後群情激奮的江陰民眾這才打死清朝官吏,宣佈不服從清朝統治的。


再說遠一點,金國完顏亮曾經認為燕趙地區老百姓就像牆頭草,誰勢力大就服從誰。“幽燕之民少忠義,宋來從宋,遼來從遼,我來從我……”


原因是不管封建王朝是怎麼宣傳,但是封建王朝民眾繳納的稅賦說到底是一種“貢賦”,類似於保護費。


既然是保護費,又怎麼能期望民眾對收取保護費的組織有什麼愛戴?


什麼時候我們看到過,兩個涉黑組織就一家菜市場保護費問題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菜市場的菜販們加入其中一家涉黑組織打另一家的?菜販們都是能這兩家打完後,然後把保護費交給勝利者的。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老百姓隔岸觀火,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失敗,更是封建王朝這種體系的全面潰敗。


其實封建王朝體系與英國為代表的君憲國家體系優劣,清朝最保守最守舊的官員都看得一清二楚。


劉錫鴻是晚清著名保守派官員,他最有名的事情是作為郭嵩燾的副手代表清朝出訪英國回國後,大肆詆譭郭嵩燾,說郭嵩燾數典忘祖云云。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保守派官員,在出訪英國過程中對英國與當時清朝的異同是有著異常清醒的認識的。


在英國時,有一次日本特使井上馨拜訪郭嵩燾時談到英國國民踴躍納稅,而日本國民卻經常性的偷稅漏稅。結果劉錫鴻發表了一番非常有見地的看法,他認為英國人的稅收是經議會討論的,徵什麼稅、稅花在哪裡,百姓是清楚的,當然願意交;而清朝與日本,收多少、怎麼收、花在哪兒……統統是糊塗賬,誰願意交呢?


最後劉錫鴻還總結說“此法誠善,然非民主之國,則勢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國長久,君民兼主國政故也。”郭嵩燾聽了之後大為驚訝,稱讚劉錫鴻“此論至允”。


你看,就連晚清保守派官員自己私下對封建王朝制度本身有什麼弊病都看得一清二楚。


更好玩的是劉錫鴻在出訪英國前談到學習西方時,都毫不諱言之所以不能學習西方,是因為我們“(化)天下為家已更數千載,政令統於一尊,財富歸諸一人,尊卑貴賤體制殊嚴,士農工商品流各派。矧(況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參國是……使富商大賈視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睞便可以為至榮極寵,斯匍匐以獻其財力而惟恐不納矣。”


劉錫鴻這段奏摺完全可以解答為什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在隔岸觀火”了:這封奏摺的核心意思是清朝與西方國情有別,怎麼能讓平頭老百姓參與國事?清朝必須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必須讓有錢人把官府當做天,當做上帝,捐全副身家給官府都怕官府不收才行。


既然清朝上下把民眾視作奴僕賤民,那麼也就別怪老百姓關鍵時刻袖手旁觀了。


克羅採和春天


看看下面的照片吧,不光光是看熱鬧,還有幫八國聯軍帶路的,還有幫忙扶梯子的,還有送糧食送水的,還有送錦旗的……

看熱鬧就不用說了,剛開始連八國聯軍都驚訝,這些老百姓是怎麼了?太氣定神閒了吧。真打起來,哎呦,“帶路黨”也來了。

(華勇營)

當時的帶路黨主要分兩類,第一是“華勇營”。這些人是八國聯軍侵華中的中國人部隊,他們被僱傭了來打仗。因為熟悉地形,所以充當了馬前卒,作戰也非常勇猛。

第二種“帶路黨”就是教民。當時義和團運動針對洋人和教民,所以教民們恨義和團,見了洋人趕緊跑過去帶路。

八國聯軍攻北京城外城的時候,通過教民的帶路,順利通過廣渠門附近的下水道鑽了進來。


《時務報》創始人汪康年也在自己的筆記中記載了“帶路黨”的事情,其中有這麼一件事:八國聯軍進城之後,潰散的義和團人員沒吃沒喝,就跑到了富人韓某的家裡,勒索一萬金。韓某想講講價,竟然被殺了。

韓某的妻子本來準備找衙門的,後來一想,還是找洋人管用。於是,她給洋人帶路,順利滅了這夥義和團人。

還有,看照片,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時候,還有幫忙扶梯子的。

人家進城之後,清朝官員更加無下限,敲鑼打鼓送錦旗來了。

然後就是幫忙送糧食的,看看運輸大隊的規模,你能想象他們是給八國聯軍運糧嗎?

當時的一位俄國戰地記者記載:“……中國的農民從事著和平勞動,他們抱怨著遭到自己國家士兵的搶劫,他們倒水給我們喝,對我們十分恭順……在回來的路上,有一箇中國農村非常友好地接待了我們。村民們用茶水款待我們,並要我們送一些俄國旗給他們。


為什麼老百姓會這樣呢?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

滿清官員欺壓百姓為非作歹,縱容拳匪燒殺搶掠,老百姓早就不想忍了。再者說,滿清的“文字獄”統治,早就把當時中國人的骨氣磨沒有了。既然都是當奴才,為什麼不選一個好一點的主子?

精神上的奴役,讓很多人習慣了跪著。要記住這段歷史,站起來。


七追風


打個比方說,你們村有個流氓無賴整天打你,罵你,欺負你,而你卻毫無辦法,突然有天縣城裡來了一個大流氓,來打你們村小流氓,打的挺慘,請問你會不會去幫助你們村的這個流氓呢,道理就是這樣,反正我不會去幫助本村的流氓,打死才好呢


墮落凡間


糾正一下題目,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並沒有隔岸觀火,也沒有感覺跟自己無關。而是感覺天降正義,一定要順勢而為。因此我們看到了八國侵華時,無數的北京老百姓搬著梯子幫助八國聯軍翻牆,也有很大一部分推著獨輪車幫助聯軍運送“戰利品”。也就是說他們成為了後人眼中“助紂為虐”的刁民。



實際上這件事根本怨不得這些普通的老百姓,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清朝的統治者。

權力與義務不匹配

清朝入關之初便大量圈地,奪取了無數漢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到了清朝末年,不僅有滿清貴族侵佔土地,就連漢族的地主官僚階級也爭相兼併土地。這一時期的普通百姓大部分已經破產,變成了佃農或者長工。

這些佃農租賃滿清皇族和官僚地主的土地,通常被地主“歲取其半”,甚至有的高達七成至八成左右。大量的農民從年初辛勤勞累到年尾,沒有留下任何的積蓄,有的甚至還欠下地主家大量的租金。而這些官僚地主和滿清皇族卻坐享其成,根本不用任何的勞動而大肆揮霍財富。

這種情況造就了晚清社會的不公,普通的百姓辛苦的付出了相對應的勞動義務,然而卻得不到相對應的權力享受,所以對整個清政府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敵對態度。



滿清政府對漢族子弟極盡欺壓之能勢

滿清政府自入關以後選擇定都北京,隨即把內城的漢族子弟驅趕了出去,從此規定了只有旗人才可以在內城居住,漢人只能在外成居住。

以上只是其中一項,終整個清朝旗人還有很多的特權,比如清朝規定凡是旗人,只要服兵役,清政府會給其全家人養老送終,而這些養老的錢旗人根本無法產出,最後都由漢族子弟的賦稅補齊。



也正是因為以上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廣大的普通百姓眼中,滿清政府已經成為了欺壓他們的流氓,而八國聯軍雖然也是流氓,但他們卻來欺負長期壓迫自己的流氓。面對這種情況,老百姓最終選擇了幫助八國聯軍。


我是越關


在清朝末年列強侵略中國的某一段時間內,發生了很多看似矛盾,實則是統一的現象。

案例

場面一:

當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的海軍突破清政府在虎門的防守,沿著珠江北上。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珠江兩岸擠滿了觀戰的中國百姓,他們漠然的看著清軍與英軍在珠江上戰鬥,當清政府的艦艇被英軍擊沉之時,兩岸的老百姓竟然發出噓聲,就像在看馬戲團表演一樣。


場面二:

同樣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佔據廣州四方炮臺後,隨後到附近一個叫做三元里的小村莊進行搶劫,強暴婦女,結果遭到了當地人民的激烈抵抗。最後


此事被稱之為三元里抗英鬥爭,被譽為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鬥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敵的愛國精神。


這兩件看起來完全對立的。一個是對於英國侵略抱著漠視的態度,甚至還圍觀;一個則是對於英國侵略奮起反擊。

實際上仔細分析,本質卻是一樣的。珠江兩岸圍觀的百姓,對於英軍的侵略抱著圍觀的態度,是因為英軍沒有對他們造成什麼損失;三元里的人民奮勇抵抗英軍,是因為英軍先來燒殺搶虐的,三元里人民被迫保家,而不是衛國。

之所以會如此,簡單說來就是“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這裡一定要注意,這裡面的民指的漢族百姓,國指的是清政府。清政府把漢族百姓不當人看,百姓也沒有把清政府當成效忠的對象。

所以我們就能理解當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城時,老百姓們竟然會為八國聯軍帶路,幫助他們架梯子進入紫禁城。



因為對於這些百姓來說,紫禁城內的對於自己的壓迫是實實在在的,而這些外國人看起來好像還沒有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胡史亂翔


回答問題前,先給大傢伙展示個當年北京城的具體景像——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天。事實上不只三天,也不只搶劫,他們把能洩憤的事都幹了:屠殺、焚燒、強姦、破壞。洩憤報復後,八國聯軍實行分區管制,佔領北京達一年之久。

老百姓整體心態是這樣,給誰做順民不是順民,所以各國既定分界後,凡是界內鋪戶住民,不分貧富,家家戶戶門前均插一小白旗,白旗上用洋文寫著“大某國順民”,也有用漢字寫“不曉語言,平心恭敬”的,還有的就是按某國國旗樣式做小旗插門前的。總之,當時的北京城,沒有大清子民,只有亂世順民。

可悲吧!扎眼吧!

還有更可悲!更扎眼的!

這問題說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在隔岸觀火,事實遠比這個更殘酷。進攻北京的其實不是八國聯軍,而是九國聯軍,這多出來的一國就是咱們自己。

據統計,八國聯軍先遣隊有多少人呢?德軍200人,奧軍58人,意軍53人,中國人組成的華勇營(編號為英軍第一軍團)400人,後來更擴充到1300多人。瞧見沒,比德奧意三國還要多出出小一百人。

為什麼會這樣?要知道,不管八國還是九國,他們攻進北京城後,可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呀。

簡單說,瞧瞧遺留下的那些大清朝子民的老照片就知道了,在封建專制的封閉桎梏下,老百姓的血性早沒有,只剩下麻木和膽怯。

麻木讓所有人無動於衷,膽怯讓所有人順從保命。

所以最後就成了無動於衷地順從保命。

當然,老百姓的隔岸觀火中透著股幸災樂禍的味道,這裡面還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有兩個導火索,一個是義和團進攻使館區,殺洋人;二個,慈禧向11國列強宣戰了。

怎麼形容這三方勢力呢?八國聯軍像強盜,義和團像暴徒,慈禧代表的清廷像瘋子。

在當時,老百姓對強盜固然不可能有好感,但暴徒和瘋子似乎更要老百姓的命。

客觀地說,這事不是洋人挑起的,攻進北京後,雖說暴行也波及了老百姓,但他們報復的對象主要還是清廷和義和團。這一點讓麻木膽怯的老百姓找到了看熱鬧的落腳點。

至於義和團,那就一言難盡了。這群裝神弄鬼的傢伙標榜的是殺洋人,可殺來殺去是個什麼結果呢?據統計,義和團一共殺了253名洋人,而被殺的中國人是多少呢?中國教徒被殺三萬五千多人,會說洋話的、拿過鉛筆、用過洋貨、與洋人打過交道,甚至啥也沒有就是看著不順眼的老百姓至少被殺了六七萬,也就是說,光北京一地就有十萬老百姓被殺。

所以說,當時真正濫殺無辜的恰恰是這些打著“殺洋人”旗號的暴徒,而真正在對付這些暴徒的恰恰又是攻進城的八國聯軍。老百姓心中都有桿秤,義和團除了煽動蠱惑,本質上根本不得人心,老百姓不可能站他這一邊,洋人不管有理無理,也不可能站他那一邊,所以最後隔岸觀火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選擇。

再說慈禧以及她代表的清廷。

清廷統治以來,老百姓是順從了,但骨子裡的認同感、歸屬感始終不強,始終認為紫禁城裡住的是外來“韃子”。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後主要針對的就是他們。誇張點說,八國聯軍的報復從某種程度上甚至釋放了民間百年來的積怨。因為這個,老百姓的內心是樂於看到韃子遭殃的。

另一點,清廷對中原老百姓而言,本質上是個寡恩薄情的政權,統治時間越長,老百姓的這種感受就越強烈。本質上不認同,現實中沒有可感恩的地方,不說隔岸觀火了,就是改換洋門庭,老百姓心裡都沒有什麼障礙。

再一點就是慈禧以及她身後的主戰派。表面上,他們向洋人開戰擺的是民族大義,家國天下,實際上不過是為了一己私利。尤其是慈禧,她之所以向11國同時開戰,被端王等主戰派蠱惑矇蔽是一方面,更大的一方面還是她的私慾,因為洋人支持光緒,反對她垂簾聽政。

義和團在她那裡就是對付洋人的一件武器,至於這件武器是否草菅人命,她根本沒有深思,也沒有深思的動力。

形象點說,當時的慈禧就像一個嗜權的瘋子,老怨婦,因為自己的私慾讓整座京城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老百姓怎能不厭惡,怎能不隔岸觀火,看熱鬧。

其實呀,當年的京城,上演的就是狗咬狗,老百姓除了怕哪條狗咬到自己,剩下的也只有看熱鬧。


黑句本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晚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在這種情況下百姓怎麼會幫助清軍抵抗列強入侵呢?老百姓不僅隔岸觀火,還主動跟八國聯軍做生意,為聯軍帶路放哨,誰給錢就給誰賣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清朝皇室對百姓剝削過度,因此百姓也不支持清皇室。滿清腐敗暴虐、貪腐橫行,百姓承擔了許多的苛捐雜稅。清朝官員有一句名言: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從一個側面反應了清政府的腐敗已經病入膏肓了。滿清十大酷刑名動天下,譽滿全國,百姓聞之則魂飛魄散,冤案錯案層出不窮,由此可見清廷暴虐。

欺軟怕硬是人的本性,清朝強百姓就支持清朝,聯軍強百姓就幫助聯軍,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強者不要欺壓殺害他們!清朝雖然暴虐,但是打不贏洋人,這是國民的共識。因此百姓都幫助聯軍打擊清軍,以免幫助清軍會被聯軍屠殺!



大秦鐵鷹劍士


一個政權,腐敗,暴力,欺壓老百姓,剝削老百姓,人神共憤,已經痛失民心,當有一方勢力能推翻他,你說老百姓會幫政府嗎?老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大的國度,老百姓都痛恨政府,這樣的政府能不完蛋嗎


楊威177487788


對於一個盤剝老百性,貪汙腐化,人神共憤,無可救藥的政府。當他遇到危難時,我不但隔岸觀火,而且還要臨門一腳,送他去西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