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說起國民黨上將,軍迷可能經常聽到特級、一級、二級上將,好混亂又讓人好奇,今天筆者拋磚引玉給大家梳理一下。

民國上將的泛濫

從清末開始,中國軍隊的軍銜開始與世界接軌,北洋時期已將將官設立為上將、中將、少將三級,北洋政府對將官的授予還算正規,上將軍銜一般只授予中央和地方軍事大員,如黎元洪、馮國璋、張作霖等。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黎元洪

不過由於軍閥混戰,中央政府對各地軍閥的控制力不足,在軍銜的授任、晉任方面,地方軍閥往往自行其是,大軍閥還算規範,一些小軍閥就不管那麼多了,未經中央批准自己佩戴上將軍銜,給手下授上將的現象比比皆是。

對此中央政府鞭長莫及,同時為了收買、安撫各個派系山頭,也就睜隻眼閉隻眼,放任自流了。結果就是上將過多、過濫,含金量大大下降,史學界也無法統計這一時期的上將數量。

國民黨軍上將的正規化

到了1935年,隨著國民黨對各派軍閥作戰的壓倒性勝利,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地位逐步穩固,為了整頓軍隊軍銜的混亂狀況,國民政府專門成立了軍事委員會銓敘廳,負責重新評定軍銜,頒佈了一系列法規制度,規定軍官哪怕是一個少尉也必須由國民政府授任,否則都是「黑官」,至此軍銜任命納入中央統轄。

自1935年4月到1949年9月,總計任命少將以上將官4461名,當然私下授任之類的就多了,此處不提。

新的軍銜將官仍分為少將、中將、上將,但上將又細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名額規定嚴格,要求現役實授上將不得超過60人,直到1949年基本保持了穩定,雖然授任評定存在許多弊端,但至少保持了上將軍銜的含金量,總體上未出現上將過濫的現象。

由於晉升上將嚴格,員額有限,為了安撫各方,國民政府還仿照北洋慣例,採取了特殊的加銜制度,即中將加上將銜,前提是本人中將已滿4年,「並於國家建有殊勳」,符合晉升上將的條件,只是由於員額有限,待上將員額出缺後即優先替補,加銜者可佩戴二級上將軍銜,但實際仍是中將。

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擴充很快,現實中還出現了許多職務軍銜遠高於實際軍銜的情況。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廖耀湘

廖耀湘在1944年就已是五大王牌軍新六軍軍長,職務軍銜是中將,但其實授軍銜才是騎兵上校,直到1948年廖已是第九兵團司令官,才晉任少將。大名鼎鼎的戴笠一直自稱中將,但真正軍銜是少將,1946年飛機失事以後才被追晉為中將。

下面具體瞭解一下國民黨軍現役上將。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戴笠

特級上將

特級上將始終只有一人,那就是大家熟知的蔣委員長,蔣非常喜歡穿上將軍服,他雖然是南方人,但個子高挑,穿軍服還挺好看。在開羅會議上,他已是國家元首,宋美齡想讓他穿中式服裝他仍然選擇軍服,於是就有了和羅斯福、丘吉爾在草坪上合影的著名照片。

蔣1975年去世後,臺灣政府取消了特級上將軍銜,此軍銜始終為蔣一人獨有。

一級上將

這個軍銜就是一人之下的頂尖了,1935-49年的15年裡,國民黨軍實授現役一級上將只有區區12人。1935年第一次授任了9名,都是大軍閥級別的人物:

首位是閻錫山:晉軍首領,山西土皇帝,辛亥革命以後就是山西督軍,獨霸山西直到1949年,是與蔣平起平坐的老牌軍閥。

馮玉祥:西北軍大家長,蔣的拜把子兄弟,雖然授銜時已無兵權,但許多老部下依然手握重兵,影響力不容小視,蔣對其十分忌憚,兩人見面「盟兄、盟弟」親熱的很。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張學良:東北軍少帥,東北易幟使蔣最終贏得了中原大戰,曾任副總司令,一度成為國民政府的二號人物。

李宗仁:桂系首領,蔣始終忌憚的人物,曾任民國代總統,差的把老蔣取而代之。

朱培德:滇軍出身,護國軍前輩

唐生智:老牌湘軍將領

陳濟棠:粵軍將領,「南天王」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陳濟棠

陳紹寬:唯一的海軍一級上將,他是福建人,福建人在海軍中勢力強大,他當時又是海軍部長,授銜是實力使然。

從這些人物的出身可以看出,一級上將主要是蔣介石用來安撫各路諸侯,這裡真正的蔣氏嫡系只有何應欽一人,他雖然是日本士官學校出身但做過黃埔軍校總教官,是蔣的主要親信。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何應欽

以上9人為第一批一級上將,以後名額就定為9人,其他人要想晉升只能等9人中有人出缺才行,十分嚴格,結果直到朱培德去世,程潛才於1939年晉任一級上將,他是老同盟會員,資格甚老,深得孫中山信任,黃埔軍校創立之時孫也曾考慮讓其擔任校長。

1945年張學良被退役,白崇禧得以晉任,他也是桂系軍閥,軍事才能出眾,善謀慮,有「小諸葛」之稱,抗戰時擔任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何應欽被人稱為「武甘草」,謀略粗疏,大部分謀劃實際都出自白之手),其得以晉升一方面是對其抗戰功績的獎勵,一方面也是蔣為了分化李宗仁。

1947年陳誠晉任一級上將,遞補馮玉祥退役,他是蔣的乾女婿,嫡系中的嫡系,深得蔣信任,抗戰時就擔任戰區司令長官,遠征軍司令長官、軍政部長,晉任一級上將時擔任參謀總長,到臺灣後更是擔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國民黨副總裁」等職,不折不扣的國民黨二號人物。

蔣如此重用陳誠一方面是他忠心耿耿,另一方面還是為了對付何應欽(何雖然也是蔣的嫡系,但他幾次暗中倒蔣,尤其是西安事變的表現讓蔣懷恨在心)。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陳誠

直到1949年,也就補缺晉任了這麼3位一級上將,說他們是眾人之巔也毫不為過。

最後要說的是,為了褒揚和撫卹已故將領,國民政府還實行贈銜制度,即在將領去世後給予追贈、追晉軍銜的表彰待遇。

一級上將1949年以前追贈有兩位——曹錕、吳佩孚,表彰他們拒絕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不做漢奸,保持民族氣節的功績。追晉軍銜如1937年抗日犧牲的佟麟閣將軍(生前為中將,追晉為二級上將)。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吳佩孚

另外上將授任後即退役、除役、轉為備役等複雜情況也有許多,就不說了,本文只介紹現役上將。

二級上將

二級上將到1949年合計授任30位(不含晉任一級上將的程潛、白崇禧、陳誠),這是上將的中堅力量,幾乎全是威名赫赫的將軍,許多人在民國叱吒風雲,因篇幅有限,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著名人物。

楊虎城:西安事變的發動者之一

薛 嶽:抗日名將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薛嶽

韓復渠:馮玉祥部下,主政山東多年,抗戰脫逃被槍決

劉 湘:「四川王」

徐永昌:閻錫山部下,最出彩的就是以軍令部長身份代表中國政府參加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的日本受降儀式,見證歷史。

傅作義: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巨大貢獻

龍 雲:「雲南王」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龍雲


中將加二級上將銜

中將加二級上將銜到1949年合計授任了35人,他們雖然實質還是中將,但畢竟可以佩戴二級上將軍銜。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1946年實行美式軍服時的國民黨軍銜

在全部近900名中將裡,這35人絕對是個中翹楚了。其中不乏獨霸一方的軍閥、手握實權的大咖,如馬鴻逵、馬步芳、盛世才、劉文輝、潘文華、盧漢、湯恩伯、胡宗南等,都是一時風雲人物,這裡我們重點說說唯一的黃埔軍校畢業生胡宗南!

讀者可能會問,蔣介石不是靠黃埔系發家的嗎?怎麼國民黨軍這麼多上將(78人)裡黃埔生才一位呢?原因很簡單,黃埔生的資歷太淺!

黃埔軍校1924年才建立,一期生雖說半年多就畢業上了戰場,但到1935年授銜時他們軍齡也才10年,如果從少尉幹起按照國外軍隊的慣例只怕升到少校都算快了,比如德軍名將曼施泰因1907年任少尉,參加了一戰,10年後才是上尉。

其實,黃埔生升遷並不慢,到解放戰爭已是遍地開花,國民黨軍大部分中高級軍官都是黃埔生,只是上將還暫時輪不到,許多人到了臺灣以後才陸續晉任。而黃埔生的領跑者就是胡宗南。

他是黃埔生中第一個軍長(1936年,畢業11年,夠快了)、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也是黃埔生在大陸時唯一的中將加二級上將者。

國民黨上將打仗好使嗎?

胡宗南(右)


胡宗南憑什麼?原因有五:

黃埔一期生,這是蔣介石當校長時親自帶的,每一個學生都談過話,是「天子門生黃馬褂」,蔣另眼看待的;

浙江人,蔣最重同鄉,他最信任的陳誠、戴笠都是浙江人,這是硬條件,別的黃埔生再優秀也是乾瞪眼;

胡為人謹小慎微,初期戰績也不錯,深得蔣的信任。他曾向蔣推薦戴笠,戴為報答利用強大的軍統實力對其大力支持,在蔣面前為其大力吹捧,胡越發獲得蔣的寵信。

蔣提拔胡也是為了遏制陳誠勢力的壯大,陳雖然是黃埔教官但畢竟是保定軍校出身,他的飛黃騰達必然引起黃埔系的不滿,胡就是蔣安撫黃埔系的一張牌。

兩人矛盾不少,蔣不怕手下鬧矛盾,就怕手下「合而謀我」,手下不和最終由自己做仲裁者是最完美的,所以胡就成了黃埔學生在大陸時唯一的上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