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踐行一年多 但阿里系商超仍未走出瓶頸

從2017年開始,阿里巴巴以投資為主要手段入股了多家線下零售企業,通過"新零售"手段加速對零售業的"阿里式改造",比如普遍意義上的流量賦能。那麼,時間已經過去一年多,阿里新零售對線下零售企業究竟起到了多大了作用,到了該"期中考試"盤點的時候。

新零售踐行一年多 但阿里系商超仍未走出瓶頸

我們先看商超行業,從2018年開始,阿里投資的高鑫零售、新華都、三江購物開始了較大範圍的"新零售"項目推進,當期三家企業也加速了門店與淘鮮達為代表的阿里流量的融合,我們著重從三家企業的2018年中期財報來看"阿里新零售"在商超領域的得與失。

營收增長和利潤率並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我們整理了三家公司2018上半年和2017年零售業務的營收和毛利增長情況,見下圖

新零售踐行一年多 但阿里系商超仍未走出瓶頸

數據來源:高鑫零售、新華都、三江購物財報

(備註:三江購物在2017年將香菸業務剝離,使得當期出現營收負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2018年1-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0,018億元,同比增長9.4%。全國網上零售額為40,810億元,同比增長30.1%。

通過這兩組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上述三家公司在同比增長速度上是跑輸大盤的。

此外,為證實門店運營能力的提升,我們觀察了新華都同比門店運營情況,見下圖。

新零售踐行一年多 但阿里系商超仍未走出瓶頸

摘自新華都2018上半年財報,其中可比店是指2017年1月1日以前開設的直營門店

在高鑫零售上半年財報中,亦披露了門店運營情況:同店銷售增長為-1.56%,而2017年該數據為-0.9%。

結合兩張圖表以及其他相關數據,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看到,在深度接入"新零售"體系之後,零售企業無論從成熟門店運營能力,亦或是毛利增長方面都呈明顯變化,甚至門店的運營能力有持續下滑的危險,如高鑫零售門店絕對值增加,總營收反而下降,三江購物相對激進的開店措施,是其營收大幅增長的重要因素。

那麼,新零售在商超零售業中究竟體現在何處?線上流量又到了哪裡呢?

我們在新華都的2018半年報中發現,當期其向阿里巴巴集團繳納軟件及平臺等服務費共計426.7萬元,阿里巴巴向三江購物提供促銷服務也有77萬元,此外也有300多萬元技術和物流費用,這說明在雙方的合作中,阿里更多扮演了流量輸出的角色,即,一方面向商超提供珍貴的線上流量,而另一方面,阿里在銷售和供應鏈管理方面也在持續輸出,如三江購物已經開始引入盒馬鮮生的懸掛鏈系統。

新零售踐行一年多 但阿里系商超仍未走出瓶頸

摘自三江購物2018上半年財報

既然阿里已經在流量以及軟件方面對零售行業進行了全面的加持,那麼為何零售業表現仍然不盡如人意呢?我們認為:1.新零售的改造應該是一個長期持續性的過程,這不僅是由於用戶端改變購物習慣相對滯後,也是零售業改變經營模式自我革新的必然週期,這也我們對新零售的優劣不下結論,但列為長期觀察對象的原因;

2.商超零售業由於門店密集,線上線下存在一定程度的零和效應,線上流量帶來的並非是絕對值增量,而包括了原屬於線下的部分交易,這也是雖然引入線上流量,但總量並未太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此外,三家企業雖有淘鮮達加持,但美團、餓了麼已經將超市和生鮮配送擴大到全超市行業,手淘線上流量優勢也被極大稀釋,換言之,從短期營收看企業與阿里合作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溢價;

3.零售企業對"新零售"屬於被動接受,在運營上尚未完全跟上行業發展,如引入阿里流量之後,三江購物的生鮮營業收入增速高達30.24%,毛利也增加了0.96%,新華都食品類營業收入增速也達到了17.44%,但企業尚未完全按照線上規則行事。以新華都為例,雖然食品類增速明顯,但超市可比門店銷售額增速為-10.77%,說明在門店設置上,品類調整並未馬上落實,而三江購物雖然在持續增加多形態的生鮮佔比,但效果往往具有一定滯後性。

4.也是最重要的,截至到目前為止,阿里式線上營銷更大程度上仍是低價換用戶,如新華都食品類雖然營收增長17.44%,但毛利卻降低0.44%,而與阿里深度綁定的高鑫零售,單店坪效不斷下降,低價促銷比例仍然很大,三江購物已經推出了鮮食薈、日日鮮、江大廚等系列產品,但毛利增速落後於永輝(當期用戶生鮮及加工業務毛利增長達到2%),價格被抑制成分較大。

對於阿里的商超新零售體系而言,接下來要逐漸進入深水區,即,不僅是"賣水",更要深度改變行業運營規則,這是相當不易的。但總體而言,零售業不應該將"新零售"視為靈丹妙藥,認為只要接入流量便萬事大吉,事實也證明,這三家公司表現是難以稱得上是優秀的。

新零售夢想能照進現實關鍵在何處?

從今年上半年數據來看,以上三家企業表現可謂平平,那麼阿里的"新零售"還能將夢想照進現實麼?

我們認為,難度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阿里要降低對流量收入路徑依賴

如前文所言,新華都僅今年上半年的流量和軟件服務費就達到了400多萬,這無疑加重了企業的銷售費用負擔,而由於零售行業的盈利以及增長已經進入了嚴重的瓶頸期,毛利難以增加,銷售費用增長,短時間勢必影響利潤率,削弱企業進一步進行線上線下聯動營銷的動力。

當前,阿里"新零售"賦能效果尚存在較大爭議,行業需要進一步觀察,此時,

阿里應該降低現階段商家的負擔,調低流量成本,給企業更多的騰挪空間。

從根本上看,阿里仍然是一家流量變現企業,但其對商超的價值尚未完全體現,若不降低企業成本,會有竭澤而漁的風險。

其二,商家要對"新零售"持更加冷靜態度

在相當多的話語體系內,線下之所以遇到問題是因為缺乏線上流量,但截至目前,引入線上流量之後,也未根本性扭轉頹勢。

對於未來,零售業不應該過分樂觀,尤其在引入阿里之後,多數企業股價都受到概念性追捧,使運營者迷失了方向。

線上流量固然重要,但接入線上流量更多是防守,畢竟,全行業商超都在上網,但上網並不意味著提高核心競爭力。引入流量,全面調整運營理念或是走向正途的唯一路徑,如永輝超市,將高毛利、高頻的生鮮做為核心戰略,有效提高了盈利能力,成為商超行業的佼佼者。

而新華都、三江購物為代表的革新能力較弱企業,仍然採取百貨類銷售,在耐用品類難以樹立核心競爭力之時,加上線上流量的零和性,成長極為緩慢。

新零售推行至今,各個行業都以此為概念進行革新,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諸多誤區和問題,商超行業只是其中一個,此後我們也會不斷觀察其他行業的變化及問題,請大家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