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環境究竟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萌飛遊界


家庭教育不能只盯著孩子,父母提升自己同樣重要

有位媽媽終日愁眉不展,因為兒子不聽話、不愛學習,她在兒子身上花了很多心血,但兒子始終改不了各種毛病。

她只好去求教星雲大師:“我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

星雲大師問:“您影印過文件嗎?”媽媽答:“影印過。”

星雲大師問:“如果影印件上有錯字,您是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媽媽答:“當然改原稿。”

星雲大師說:“這就對了。孩子長期形成的習慣,一般都是從父母那裡‘影印’過來的。”

星雲大師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在一個個問題孩子的背後,折射出的往往是一個家庭的教育模式。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身上,都有其父母的影子;同理,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都有其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卻也是最容易犯錯的老師。

在家庭教育關係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給孩子的心靈以溫暖和力量呢?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並不一定會帶給孩子多少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對於決定孩子成長的一些內在、根本性的因素,如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都產生著基礎性、長期性的影響。

因此,父母的養育方式的確非常重要。無論在哪裡,孩子都離不開父母教育的影響。

01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也要自身成長

蔡康永在《奇葩說》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的這輩子活的爛透了,可有什麼權利把責任推卸給下一代呢?所謂活在當下,不是讓我們活在來生,更不是把一切寄託到孩子身上,下一代有下一代自己的人生,我要做的是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不要把責任都推給下一代。”

有的父母把生活重心全都放在孩子身上,沒有自己的生活,忽略了自身的成長和提升。

其實除了教育孩子,父母也要關注自我實現,人生的遺憾、未完成的心願,完全可以慢慢通過提升自我去彌補和實現。

更重要的是,父母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也是樹立榜樣的過程,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和帶動,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動力,這種通過自我認知而產生的內在力量,才是成長的原動力。

對自己的現狀越是滿意,越是體驗到幸福的家長,越不會苛求孩子的未來。

02

最好的教育,是多一些鼓勵與耐心

泰國短片《豆芽》曾經打動了每一位父母的心。對於孩子提出的想法,母親並沒有打壓否定,反而是支持孩子將想法付諸實踐,甚至參與其中。

雖然一次次失敗,但是在女兒面前,母親總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我們來試試吧!”最終母女倆成功種出了豆芽。

即便生活拮据,寧願獨自流淚也不願讓孩子受影響,更沒有將壓力發洩在孩子身上。

成年後的女兒回憶說,“媽媽說的‘我們來試試’就像神奇的肥料,養育著我的好奇心,幫我的‘知識之樹’枝繁葉茂。”

最終,當年的那個小女孩,現在已經完成學業拿到獎學金,目前在瑞典進行科研工作,偉大的母親和她的教育方式功不可沒。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啟蒙,就像一顆顆小小的種子,沐浴陽光、接受雨露,成長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遭遇到狂風暴雨的打擊,但只要心底的希望不凋零,“再來試一試吧!”這顆小小的種子終會生根發芽。多一些耐心和鼓勵,激發出孩子的潛能。

03

最好的教育,是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

對孩子的期望應該是多方位的,不應該只著眼於成績、世俗的成功,也要有道德品質、素質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期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全面、自由、快樂的成長。

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孩子作比較,“你看王阿姨家孩子,都當上班長了,你也要努力當個班幹部啊”。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成長規律,並不能從單方面進行比較。

健康的期望不是比所有人都強,而是鼓勵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這就要求父母在給予孩子期望時,要符合孩子的能力與愛好,不脫離實際。

有些父母總愛把對孩子的期望放在嘴上,平日裡也愛拉出來嘮叨。有時嘮叨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和叛逆心理。

期望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的,要轉化為實際行動上來。在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一起談談心,聊聊學業,探討問題,啟發孩子的人生理想,這樣的效果要遠遠勝過日復一日的重複

每一對父母都深深地愛著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

因為這份愛,我們得以對愛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愛的方式決定了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互動方式的不同,成了孩子心理價值觀與信念的不同,從而書寫了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多特兒童專注力


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非常大,好的家庭環境能培養出類拔萃的人才。父母恩愛相處,同擔責任,教育一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極大的影響著孩子對以後生活和學習的態度。




1.做出榜樣。父母和睦相處,以身作則,影響孩子。現在網絡發達,晚上吃完飯,父母一人一部手機上網,孩子在一旁做作業,有時孩子會扭過頭來看父母上網,你說孩子還有心思做作業嗎?父母管教孩子做作業,調皮的孩子會反問父母,‘你們都忙著上網,誰管我?’著名教育家曾說過,晚上孩子做作業時,電視、電腦、手機全關掉,拿起書來同孩子一起學習,對孩子做出榜樣。

2.善良的謊言。孩子考試考得不好時, 父母這時就要‘一唱一和’,儘量不要埋怨孩子,多說些鼓勵孩子的話,‘沒事,成績不能代表什麼,關鍵是你要有健康的學習態度就行了’。學生大多很在意老師對他的態度,因此父母可以適當編造一些老師對學生做出鼓勵的話,‘語文老師說你很有潛力,就是馬虎,如果能改掉這個毛病就好了’等等,多麼善良的謊言啊!

3.引導孩子。父母要把家看做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原動力,要從家庭生活的點滴細節中發掘孩子的天賦,並適當引導。有的孩子迷戀網絡,父母要適時地引導孩子往健康的方向發展,粗暴的,武斷的方法,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有多少孩子跳樓的,自殘的事件發生,所以好的引導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夫妻不和,整天吵吵鬧鬧,三天一小鬧,五天一大打,在這樣的環境下,什麼事能好,更不用說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了。希望朋友們多多營造出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萊陽數字通


多人都誤認為家庭決定孩子一生。但是其實心理學發現,家庭對孩子的重大影響一般都只是限於童年,也就是六歲之前。

六歲之後,孩子的社交圈在擴大,他所在的學校,同學,老師、書本以及現代的社交媒體都能相互影響他的性格。從這個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是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的,家庭關係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但是其他環節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我們不能過分誇大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看到家庭環境對孩子的主要影響是什麼,據心理學發現,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主要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與溝通交流能力。而這往往取決孩子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

1、安全型

即孩子與父母是相互關注,父母親能快速準確理解寶貝傳遞的信息,並且對孩子的需求立即做出反應,會用心呵護孩子。

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通常來說,性格開朗活潑,自尊心強,求知慾強,適應力也強,在社交中非常擅長觀察他人的情緒,並能積極的相應,他們通常來說,友好而又非常容易相處,也是社交中非常受歡迎的人。

2,迴避型

與父母親關係是迴避型的孩子,父母有時往往會忽視嬰兒的需求,也不鼓勵孩子哭泣,表情較為冷淡。

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通常來說,性格也較為冷淡,他們的性格容易多疑,有時還會不相信自己的另一半,內心較為封閉,不太喜歡分享自己感受,這樣性格長大的孩子通常來說都會有社交恐懼症。

3、矛盾型

矛盾型的父母親,一般來說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前後不一致,對於孩子心理狀態有時會關心,有時會疏忽,顯得冷淡,父母對孩子的關係有時是看心情,內心也較為不平和。

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也較為矛盾,有時熱情,有時冷淡,在人際交流中,他們若即若離,讓周圍人也覺得困惑,無法進入到深層次的交流與信任關係。

4、混亂型

原生態家庭親密關係為混亂型父母親,一般來說,會經常打罵孩子,不會關心孩子內心的自尊,做事也非常情緒化。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衝擊的,也最容易導致自卑,對自己較為沒有自信,成年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走出去過去陰影。

總的來說,家庭關係的影響主要是對我們人際關係的影響,而人際關係的影響則間接也會對我們人生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在婚姻與人際交往中,這些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時也是一輩子的。

我是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願和你一起成為最好的自己。


唐若心學


我是一名心理學老師,我認為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最嚴重的影響就是孩子出現心理扭曲、人格障礙,甚至出現危害社會的行為,走上犯罪道路。

當然,這種嚴重影響畢竟是少數,多數情況下都是沒有太多社會危害性的影響。

比方說,有些孩子無法跟人好好交流,動不動就炸毛,要罵人、打人;有些孩子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身邊沒有朋友;有些孩子處理不了跟戀人的關係,婚姻不幸福等等。

我講幾個真實的案例。

比方說,我有個學生,非常內向、膽小,在人際交往中總是討好、巴結別人,生怕別人生氣。這個孩子就是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才這樣的。

因為她是女孩,父母為了生男孩,就把她寄養在鄉下伯父家。為了不讓伯父嫌棄她,她總是很懂事地幹各種家務活,各種討好伯父、嬸嬸,從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就這樣,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活得非常痛苦。

比方說,有個男孩非常自卑,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好的生活和愛情。有個條件非常好的女孩喜歡他,他也不敢接受這份感情,原因就是自卑。

之所以如此自卑,是因為他的父母信奉男孩就要窮養。從小到大,父母天天在他面前哭窮。

這個男孩子做事畏手畏腳,從來不敢多花錢,也不敢去碰觸美好的東西,因為他覺得那些美好的東西都很貴,而他很窮,配不上。

所以,這個男孩子完全就是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導致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各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儘量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在家也沒安全感和歸屬感,儘量給孩子一個安全和諧的家庭氛圍。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問題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情感、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給我發信息或者直接發評論問我,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可以說影響一輩子。環境,可以鑄造一個人才,也可毀掉一個人才。孩子的談吐舉止可以看出其 家庭教育 的深度。



從小一定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好的以及豐富的語言刺激、良好地語音環境以及故事、圖片的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在一定的條件下還要有小孩子之間的交往、學習和模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語言環境,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以自身為榜樣。


大多數心理不健全的孩子多數,單親或者父母經常吵架,打架,這樣孩子長大後,遇事容易走極端,而且對生活比較消極,會被說成沒教養,這就是孩子從小環境使然。


暖心的人兒惹人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多年前我曾經是個中學老師。記得那年卵帶的班上有兩個小男孩,人長得矮小,學習不好,可在整個學校都是出了名的打架大王。後來在家訪時這兩個學生的鄰居告訴我,這兩個孩子都是被父母親害的,因為兩個人的父親都經常打老婆,而且一個比一個心狠,其中有個學生的母親數次被老公打得住院。從小在家暴的家庭長大,兩個孩子都性格怪闢,平時寡言少語,稍不稱心就揮拳打人……

這件事雖然是好多年前的了,可我從那時起才深深地懂得:家庭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一把刀最難超過的是刀鋒,一個人最難超過的是原生家庭。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我們知道性格決定命運,從孩子成長曆程來看,性格決定了他一生的行為和三觀,在孩子性格形成的童年時期,如何培養孩子的性格,比獲取知識更為重要。童年的性格一旦形成將伴隨孩子的一生。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古人說養不教,父子過。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一一父母親,一定要注意你的言談、行為將影響你孩子的性格,將決定他的未來走向。所以人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個輕鬆丶溫馨、民主、寬鬆、友愛、團結、向上的成長氛圍,千萬不要專制、獨裁丶暴力、自私,使孩子從小就充滿正能量。這既是你家庭之幸,也是國家之幸,因為今天的兒童,就是國家未來的棟樑。


葉公來幫忙


家,對每個人都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幸福或不幸的家庭模式就像基因一樣,世代沿襲著。

孩子,在家裡努力尋求父母的關注並對這種行為無限維護,這種趨勢就是所謂的“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無論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否合理,年幼的孩子都完全依賴於父母,為了獲取父母更多的贊同,他們在不經意間完全複製了父母的所作所為。

影響孩子和父母相似的通常有言傳、身教、身份認同這三種行為機制,此外,還有一個成因就是虐待。

1、言傳和身教

父母通常會用“正確”的言行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們也不斷觀察和模仿著父母的行為。無論優點還是缺點,他們都會全盤接受。

父母的言傳身教並不一定完全一致。通常情況下,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曾經在“正面管教”課堂上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導師讓把手放在胸前,事實上她的手卻在下巴上。結果100%的學員都跟隨她的動作,將手放在了下巴上,可見行為的影響遠大於言語。

就在父母的言行影響下,孩子在不經意間就變得和他們愈發相像。



2、身份認同

源於對父母的愛或恐懼,孩子會將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在不經意間卻複製了父母的人生。這種愛的傳遞也容易陷入自我迷失的危險中。

就像著名主持人皮馳斯,她的人生幾乎就是母親葆拉的完美複製,不僅從事著和母親相同的職業,對於兩性的態度也同樣放縱,最後都沉迷於海洛因,最終單獨帶著孩子在家中因毒品吸食過量而自殺。

高爾夫球手泰格也複製了曾對他嚴格管教的父親那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

他們都是和父母走得非常近的孩子。父母的言行舉止給他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異性的態度,對事情的看法都在這裡顯現出來。



3、虐待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

前面兩種影響,如果意識到想要改變,都很容易。可是,虐待卻帶給孩子很深的影響,深入內心,無法改變。通常情況下虐待被分為精神虐待和身體虐待。

精神虐待包括不當的處罰、對粗暴地對待、兄弟姐妹間不公正的待遇、言語上的攻擊、受到忽視等等。身體虐待包括體罰、性虐待等等。

這種傷痛在心中是無法抹去的,經歷了虐待,性格上也會受到創傷。有時候,因為某件小事,會觸動某個神經,使曾經的那個痛苦真實地展現在眼前,是如此逼真,以至於就像正在發生一般。



甚至有時候,這種虐待只是為了獲得父母關愛的唯一途徑。虐待,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甚至將毀了整個人生。據統計,大多數罪犯和精神病患者曾經都有著不幸的童年。而很多正常人童年時候也或多或少地受到過不同程度的虐待。他們在類似的陰影下成長,逐漸變得酷似施虐者。當他們有了父母,也會不知不覺地將童年時代的悲劇在孩子身上不斷重複上演著,導致將這種不幸世代傳承下去。


閱芯悅翼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有的,影響子女成長的基因有2個,一個是家庭環境,另外一個是後天的環境,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但更多的是外部的環境.以來聽到的都是這樣的觀點啊:如果父母充滿了愛心,孩子就會更有安全感,就會成長為更自信、更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多跟孩子說話,多陪孩子讀書,孩子就會變得更聰明,

在學校裡就會更愛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更好;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更嚴格,孩子就會更少闖禍;如果父母對孩子誠實友善,孩子同樣也會誠實友善——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想要刨根問底,找到答案,就要設計一些對照研究,比較一下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移民家庭。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在很多移民家庭裡,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講的英語是帶口音的。但是,子女作為第二代移民,很小的時候就到了美國,他們往往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在移民家庭的例子中,有家庭因素,也有家庭之外的社會因素。如果家庭因素是更重要的,那麼,孩子講的英語應該更像父母講的英語,也應該帶著濃厚的口音,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這個例子中,家庭之外的社會因素顯然是更重要的。


並且我們也經常看到,在同一個家庭中,如果有親生的子女和領養的子女,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長大成人之後,親生子女和領養子女之間的性格相似度幾乎為零。也就是說,家庭環境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的.

父母教給孩子的東西,孩子未必就會照單全收,孩子在家裡學到的東西,不足以幫助他應對

跟其他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更多的是跟自己同齡的孩子學習的,而不是和父母學習.孩子們

的未來不取決於父母有多愛他們,而是取決於他們於集體中其他的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

和同輩的人相處,因為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作為父母應該多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先管理好自己,再教導孩子,為孩子以後走向社會打上堅實的基礎,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底子


會開花的樹2


2014年4月7日凌晨,英國名媛皮馳斯·蓋爾多夫在家中意外死亡,死亡原因是海洛因吸食過量。她的屍體被發現時,她不足一歲的小兒子單獨待在家裡,無人照料。

讓英國民眾人們震驚與哀悼的,是蓋爾多夫這個英國第一個名流家族的悲劇再次上演——14年前,也就是2000年,皮馳斯·蓋爾多夫的媽媽——著名的英國主播寶拉·耶茨被發現死於家中,死因也是海洛因吸食過量。而寶拉·耶茨死亡時,她3歲的女兒,皮馳斯的妹妹泰格·莉莉也一樣是單獨待在家中,無人照看。

皮馳斯從小就由保姆帶大,跟她的媽媽寶拉·耶茨並不親近。同時,經歷離婚、再婚、第二任丈夫自殺的寶拉·耶茨終日沉迷於毒品,常常對這個並不親近的二女兒實施身體和精神上的虐待。

皮馳斯一生都希望掙脫母親給她留下的陰影,但她本身又與媽媽極其相似:都從事新聞電視工作;都十分聰明、口才了得;同時私生活又非常的豐富;都死於毒品吸食過量,同樣的痛苦又再一次降臨到她的兩個幼子身上——悲劇再次重演就像命運之輪不能阻擋。

皮馳斯去世前在社交網站上曬出和媽媽的合影

英國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一書中指出:父母通過各種特殊的方式對待孩子,造成不同的言傳、身教及身份認同作用,通過特定方式來虐待或關愛孩子。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行為模式已在家庭中相傳數代。童年的遭遇如同致命的雞尾酒,讓災難的發生幾乎無可避免。

奧利弗·詹姆斯是作家、記者,也是一名兒童心理醫生,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出版作品包括《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一書中,奧利弗·詹姆斯詳細的論述了我們跟自己的父母相似並非因為先天的基因,而是由於後天的培養。並通過大量的例子層層推進,從孩子、自己、父母和天才四個角色來論述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最後總結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幸福和不幸的培養模式會像基因一樣在家族中世代相傳,而想要改變這一切,為自己、家庭還有孩子帶來幸福,就要從自身做起,改變這一切。

天使與魔鬼

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一書中提出:我們與父母相像的關鍵因素就是言傳、身教、身份認同,以及關愛和虐待。

很多人都喜歡《奇蹟男孩》這部電影:奧吉天生臉部畸形,一直在家中和媽媽自學。後來在媽媽的堅持下他開始進入學校上學。但他非同一般的外表讓他成為同學們討論的焦點,這讓他很困擾。最終,通過周圍人的幫助和奧吉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克服挑戰、融入了集體,獲得了成長。

為什麼奧吉最終能夠走出陰影,在陽光下獲得成長呢?最重要的原因來自於他的家庭:他出生在美國一個富足的中產家庭,在富人街上有一棟大房子;他有一個貼心、知性、又富有決斷力的媽媽;有一個體諒他、把他當成好朋友的幽默的大鼻子爸爸;還有一個願意以他為重、關心和幫助他的姐姐。在這樣一個父母恩愛、陽光積極又充滿愛的家庭當中,孩子會獲得巨大的能量,他們更能夠克服生活中的困難,獲得積極健康的生活。

艾德瑞克·泰格·伍茲,美國著名高爾夫球手,在2009年前高爾夫世界排名首位,被公認為是史上最成功的高爾夫球手之一。

2009年,媒體曝光了泰格·伍茲的多次婚外情,與此同時,泰格同時幾名女性保持性關係的事實也浮出水面,泰格的形象一落千丈、自此跌下神壇。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在重大比賽中獲勝過。

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他的家庭教養問題——泰格的父親厄爾是個無情、易怒的人,他將巨大的壓力施加給泰格,不斷逼迫他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虐待會導致精神疾病,也會導致出色成就。更重要的是,厄爾一輩子都是個花花公子,父子雙方甚至達成了默認的協議:出軌和濫交是可以接受的。

幸福和不幸的培養模式就是家庭教育中的天使和魔鬼,他們不斷的重生,在家族中世代流傳。受到細心的、回應式照料的孩子極有可能成為回應式的父母,而被虐待的孩子則更可能受到精神疾病和生活感情問題的困擾,最終變成像父母一樣的人。

父母該如何戰勝家庭教育模式中的魔鬼,讓家庭擁有光明的未來?

沒有人的童年完美無缺,我們受到的照料中不僅有負面的惡魔,還有正面的天使,這些特徵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我們成為父母。在父母照料孩子時,天使和惡魔會不斷博弈,而最終結果則取決於他們各自的力量。

1.盡最大努力弄清楚過去經歷對你的影響。這包括你自己被養大的方式,也包括家族中世代相傳的養育模式。

瞭解家庭的教養方式,弄明白這種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我們就能夠清楚很多困擾我們的問題來源是什麼,學著正確解決這些問題。也能夠主動地改變這種不恰當的教育方式,為自己的孩子帶來快樂,改變子孫後代的命運。

不久前高曉松首次在《奇葩大會》上公開提及自己和父親的關係,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

他直言他從小沒有問過父親任何一個問題(這句話他重複了好幾遍),並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等。

直到40歲之後,他才慢慢地學會直面這個問題,真正擺脫了原來的東西,真正地走了出來。

2、相信那些難以置信的事實:你真的受到過虐待,而這並不是你的錯。

最大的挑戰則是相信那些難以置信的事實:母親真的虐待過他,而這確實不是她的錯,她也並沒有固有缺陷,能為那些行為找到正當理由。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受到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影響:孩子會努力地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徵,以此來向父母建立情感聯繫並試圖獲得他們的喜愛。所以,孩子總是傾向於認為“父母愛我”,很難接受自己曾經受到過父母虐待這個事實。但接受這個事實,才是心靈療愈的開始。

《心靈捕手》中的數學天才威爾因為小時候生活顛沛流離還受過養父虐待,所以性格叛逆不羈,到處尋釁滋事,甚至進過少管所。心理諮詢師桑恩花了非常長的時間來傾聽,不斷地鼓勵和引導,威爾才被治癒。

最後一次治療時,威爾詢問桑恩有沒有受過虐待,桑恩跟他講了小時候自己父親虐待的經歷,並一次又一次告訴威爾:“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

聽到這句話,威爾很激動,他的表情也從一開始的憤怒、羞愧變成最後的委屈、淚流滿面。幸運的是威爾最終得到了治癒,走出了困擾他多年的陰影,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光明前途。

3、改變同孩子的相處模式, 不管他們是孩子還是已經變成了大人,要對孩子設定正確期待。

我們總是想辦法將財富留給孩子,但是基本的財富得到滿足之後,我們會發現,比起財富和所謂的抱負,更重要的是將愛和情緒健康傳遞給子孫後代。只有擁有了這些,孩子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

就算一個人的家庭模式決定了他極有可能虐待孩子,但是如果他有一個體貼的伴侶、和自己的伴侶擁有和諧的關係,那麼即使孩子很難管教,父母的情緒控制能力也會增強、對孩子充滿耐心和理解,孩子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這也和現在很多人都說的“最好的家教就是爸爸愛媽媽”不謀而合。

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中系統的闡述了家庭教育模式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這本書可以說是既是父母的自我療愈手冊,也是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南。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在家庭當中遭遇過虐待,我們也不可能最是隨地都保持對孩子的耐心呵護,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最大程度的擺脫家庭教育中的魔鬼,治癒自己、讓自己、讓伴侶、讓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好餓的Yo好運


孩子是花兒,家庭是土壤。貧瘠的土地孕育不出生命,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讓百花盛開。因而,家庭環境的好壞,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既然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那好的家庭環境是什麼樣子呢?

夫妻互敬互愛,家庭和睦。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父母,他們感情不和,經常吵架,互相指責對方,甚至動武。有時還會拿孩子來出氣。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對他們的心理造成陰影,成為問題少年。而夫妻恩愛,氣氛融洽家庭的孩子,則顯得開朗、陽光、善良、體貼,遇事多想積極的一面。

民主的家庭。

總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不用問他的想法,也不用徵得他的同意,便一切都為他想好,辦好。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失去選擇、判斷的能力,長大後遇事沒有主見。

徵詢孩子的意見,尊重他的選擇,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愛他但不寵溺他,嚴格要求他但不嚴厲以待他,給他自由但不放縱他。這樣的孩子身心是健康的,成長是快樂的。

以身作則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裡。父母愛看書,孩子也愛看書。父母愛打麻將,孩子從小就知道一條、二條、糊、槓。父母尊敬長輩,孩子也會孝順父母。父母愛說髒話罵人,孩子也會滿嘴吐髒字。

以身作則,在生活中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以後孩子也錯不了。

從現在起,營造一個肥沃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這裡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