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卜奎故事


言简意赅,“山炮”是一种适用于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口径一般不会超过105毫米;“野炮”又称野战炮,是一种用于野战的加农炮,口径大多为75毫米。于是又出来相关的问题,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区别又是什么?这是根据火炮的弹道特性来区分的,榴弹炮发射仰角较大,弹道较为弯曲,但射程远;加农炮发射仰角较小,弹道较为低平,射程较近但是炮弹初速高。

因此区分山炮和野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炮管长度,较长的是野炮,较短的是山炮。



注意,加农炮不是直射炮,真正的直射炮是“战防炮”,加农炮只是弹道比较低平而已,还是具有一定仰角的,仰角更大的当然是“迫击炮”。

回到主题,既然山炮是榴弹炮的一种,它的主要特性就是身管较短、弹道弯曲、发射榴弹或破甲弹,可以打击隐蔽或不能直瞄的目标,杀伤力很强,一般用来攻击敌方大规模步兵或装甲集群,但轰击效果完全依靠弹着点的准确性,因为它不能直接瞄准射击。

同时,为了适应山地等复杂地型,山炮自重较小并易于拆解和组合,大部分零件可以拆分后用骡马驮运甚至人力搬运,比如日式四一式山炮身管比为18,最大射程6000米,全重仅540公斤,弹丸初速342米每秒。



(日本四一式山炮)


野炮是加农炮的一种,其特性就是身管较长、弹道稍弯、发射榴弹高爆弹和穿甲弹等各型弹药,一般用来进行战场一线火力支援或攻坚作战。常德和衡阳保卫战期间,日军经常将野炮和大口径加农炮推至前沿进行抵近射击,对我军碉堡、工事等毁害极大。比如日军的三八式野炮身管比达到了31,射程8000米,全重达到947公斤,几乎是同口径山炮的两倍,弹丸初速510米每秒。

日军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的重要区别,就是炮兵联队装备的火炮类型不同,挽马师团配备野炮和重型榴弹炮(重量大,需要摩托化牵引和在原野地区拖曳),驮马师团主要配备山炮(重量轻,山地行军时可以将火炮分解驮运)。

(日本三八式野炮)

由此看出山炮与野炮作战用途的根本不同:山炮主要置于战场二线用于火力覆盖和炮火压制,野炮一般在战场一线用于火力支援、精准射击和定点清除,严格意义上说,坦克炮也是加农炮的一种,与野炮特性相同。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其实这两种特性也可以被综合,小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就因为是两种性能的综合运用,是中国战场表现最好的步兵支援火炮,而二战后各国已经出现了重型“加榴炮”。

一般说来,在二战时期“野炮”特指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再以上就直接称为重型加农炮了;“山炮”口径一般也在75毫米左右,100毫米以上就算是重型榴弹炮了。二战日军将山炮和野炮一般装备在师团、旅团里,可以归为战场支援火力;而将所有重型火炮单独编组为重炮联队或旅团,隶属于军或方面军直辖,可以归为战役支援火力,比如在淞沪战役中,日军就有第5和第6两个“野战重炮旅团”参战,直接受“上海派遣军”指挥。



(三八式野战炮)

中国军队早期的山野炮都是从英国和德国进口的,自制的口径也比较小,一般在57到75毫米,张作霖的沈阳兵工厂仿造过奥地利的77毫米口径野战炮,算是比较特殊的。关键是购买和自产的数量有限,型号非常混杂,炮弹生产能力有限,所以在炮火上对阵日军非常吃亏,这一情况在美援到达后有所好转,随着大批美制75毫米山炮和105毫米榴弹炮的装备,中国军队在火力上才得到真正质的提高。


度度狼gg


山炮和野炮其实是两种已经有些过时的说法,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火炮分类方式现在依旧有不少人这么称呼。

山炮,一般指能够进行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这种榴弹炮的特点有如下几个:结构简单,身管较短,总重较轻,口径中等偏小。

二战时山炮最后的时代,这一时代著名的山炮有德国的Le. IG 18,这种名义上为步兵炮的火炮可以进行快速机动,仰角高,火力猛,是德军步兵曲射火力支援之一。、

美制M1型75mm山炮,由于没有炮盾,且身管后段有比较明显的顶部护盖,所以从外观上看非常容易辨别。这种山炮在解放战争时期被大量采用。

野炮,一般指野战炮。野战炮指在野战战场上可进行快速移动的火炮,一般用作师一级前线火力支援,必要时部分火炮也可做中口径反坦克支援。这种火炮有以下几个特点:身管较长,仰角比常规加农炮略高,机动能力好,重量不大。

比较有名的是苏联的ZIS-3型76.2mm师属野战炮,中国进行仿制生产的叫54式野战炮。这种火炮性能非常优异,一般由师一级单位分散到各个团、营级战斗使用。该炮曲射可以进行火力支援,平射可以用来反坦克。76.2mm火炮可以使用穿甲弹对德军的四号坦克和虎式、豹式坦克造成不小的威胁。


军事观察员东旭


山炮是指人,野炮是指事情。

W君觉得自己说的很对,直达问题核心。

但仔细想想为啥这个问题出现在军事领域呢?

哎,就当作军事问题作答吧。

山炮

山炮,是(mountain gun、mountain howitzer)的直译。是指在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通常山炮口径不大,轻便可以分解成多个部分由不同士兵进行携带。这样的特性就十分适合山地作战,在山地没有路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形成重型火力支援。

由于山炮的结构简单轻便,也导致了山炮不可以使用大装药量弹药。这就使得山炮在发射的时候初速低、射程近、威力小。

由于考虑携带特性,山炮多采用短小的炮管,导致山炮弹道特性偏向于榴弹炮。因此山炮也被称之为便携榴弹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前山炮比较流行。到了二战末期山炮就被携带更加方便的迫击炮逐渐取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般的认为,山炮的最后一个型号是意大利的105mm OTO Melara Mod 56型山地火炮,这种大口径炮总重1.2吨同样可以拆解成14个部分,通过一个炮兵班组和携行载具进行快速转移和组装。但大口径炮在山地作战中并不会发挥太大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现在基本上也都不发展这种类型的火炮了。


野炮

野炮特指野战炮(Field gun,Field howitzer),是之前区分于堡垒炮和要塞炮的一个炮兵武器。基本上是指需要协同野战军进行移动的轻便火炮。野炮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有轮子,可以用车拉着跑——目前看到的大多数火炮基本上都是有轮子可以拉着跑的。其实都叫做野炮。

至于没有轮子不能拉着跑的——要塞炮。

说到“野炮”这“事情”,不不……这“物件”,不由得就让W君想起来一个人——拿破仑。拿破仑时期炮往往只有很小的轮子,用来调整大炮的位置使用,长途搬运的工作就是将大炮吊起来装到马车上。拿破仑不愧名字里面有个“仑”,于是就给打炮装上了轮子。


于是“大炮才可能成为战争之神”


再后来,炮兵的使用越来越重要,机动性野要求越来越强。就基本上所有的大炮都装上了轮子。甚至一些大炮被装在了坦克底盘上成为——自行火炮随时和军队移动部署。


因此“野炮”这个词汇也渐渐的不用了。


军武数据库


实际山炮野炮是日本词,还是挺现代的日本词,以前他们叫大炮都叫“国崩”什么的。战争之神从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分工不同,走上两条线,一是要塞炮,基本是负责守御的,安装固定后不考虑移动,能朝大里造,当然也是越大越猛,后面科技发展,这类炮也不能说不能动了,德国大卡尔就能动,海军舰炮也是这条线上的。

另一条线是野战炮,要跟着部队跑的,战场到哪就得跟到哪,当然现代也可以把要塞炮给弄成自走火炮,当野炮用,但古代不行,近代都很吃力,现代能这么干了,你还得看战场条件给不给你用,所以野炮有自己不同的科技树,山炮这东西,其实它就是野炮,只不过为适应战场条件,细分出的一个分支,它负责的是山地复杂地形火力支援,为山地作战适应山地交通,就必须轻便灵活,为适应山地复杂作战条件就必须加强曲射能力。

山炮这个概念很快就被淘汰了,社会发展,山地交通提高,现在像样一点,值得打战的地区,山炮时代的野炮也能轻松到场,不过跟主要的是替代攻击手段太多,没必要专门造山炮了,大的方面,陆炮大口径加榴炮远程支援,飞机空中支援,地对地导弹支援。小的步兵战术更多,枪榴弹,迫击炮,RPG,无后坐力炮,都能替代山炮,所以山炮这概念也就消亡了。非要总结它与普通野炮的区别,就是精悍灵活,弹道弯曲,精准不足。



李三万的三万里


山炮,这词源自东北,由土匪发明,形容某人头脑简单,说话做事欠考虑,再引申开来,那就形容一个人没有见过世面,什么都不知道,与傻冒无疑。

东北兵多、炮多、土匪多,当时火炮较为流行,土匪们弄到了一些已退役淘汰的二手炮,大都质量欠佳,即便质量稍好,但由于炮手的水平差,故总有打不准炮的时候。

久而久之,东北人把这些炮,统称为山炮,土匪之间也用山炮来开玩笑,而并非什么山炮适合于山地的炮,闹出这般笑话,这叫答非所问,驴头对马嘴,让人贻笑大方。

野炮,旧时用于野战的一种火炮,口径大都为75毫米左右的轻型加农炮,弹道比较平直,在一战欧洲战场还比较常见。

作为炮兵装备,野炮能伴随野战部队前进,是其和装在堡垒里的要塞炮或是攻城炮最主要的区别。

炮卒出身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将野炮安上大轮子,以便快速移动,在击破敌军的阵形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野炮战术得以发扬光大。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4月8日于杭州,每天都有精彩的内容推送,欢迎关注本文作者。


国平军史


有关近代军事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山炮”和“野炮”是两个来源自日本的汉词,对应的英语名词分别是Mountain Gun和Field Gun,近代中国曾翻译为“过山炮”“行营炮”。这两种火炮都属于是陆军的随行火炮,区别主要是二者的适用环境不同。


山炮

(轻便、可分解、易于驮载,是山炮的重要特性)

顾名思义,山炮是便于在丘陵、山地等缺乏道路通行条件的环境随军运动的火炮,这种火炮通常口径小,身管短,且通常不配套弹药车等复杂属件,整炮只需要少量的畜力就可以拖曳行进,也可以用人力拖曳。而且山炮具有可快速分解、组合的特性,在不便于炮车通行的环境,可以将全炮分解为几个部件,以畜力、人力驮运行进。较常见的口径有57mm、60mm、70mm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军队还曾装备过100mm口径的山炮。

总体而言,机动性,以及在山岭地区的高通过性,是山炮的优势所在,而且这种火炮也便于直接跟随步兵步队前进,作为火力加强武器。但是由于口径小、身管短,山炮的威力普遍弱于野炮,在现代军队中已逐渐被迫击炮等新式的一线火力支援兵器取代。


野炮

(个头大、分量重,必须用大量骡马或者机动车辆拖曳的野炮,是陆军重要的远距离火力支援兵器)

野炮即野战炮,可以随同陆军在野外环境一起行军、前进的火炮,其口径相对山炮较大,身管长,除了火炮本身外,还配有弹药车,总体重量较大,行进时火炮和弹药车连接成一个序列,由多批骡马拖曳(20世纪后开始由轮式或履带式车辆拖曳),在19世纪常见的口径有75mm、80mm等。

其特点是威力较大,但是在道路通过条件较差的环境不利于行进,而且不能直接作为一线的火力支援兵器使用,适合于组成炮兵阵地,对步兵实施远距离火力支援。现代军队中装备的由车辆拖曳的榴弹炮等火炮,都属于是这一种类。


海研会


我是冯杰,与台北霍安治先生合著有《中国野战炮兵史》一书,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需要说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火炮口径的逐次加大,射击观测技术日益更新,使得现代新锐火炮早己涵盖了过去各种火炮的特性、能力,所以现化火炮的种类已经归于单纯化,基本上己没有山炮、野炮,只剩下榴弹炮、加农炮两种。因此,要说山炮、野炮之分,还得回到过去。


山炮主要用于山地野外作战,以杀伤敌方人马,破坏铁丝网及其他薄弱的建筑物,也可以发射烟幕弹迷惑敌方。山炮属于野战榴弹炮范畴,特点是弹道弯曲;能挽曳或分解后马驮,宜于山地战作。主要由炮身、炮尾、炮闩、摇架、后炮架、防盾板、驻退复进机、大小架及车轮、瞄准具等部件组成。

1932年6月,国民政府兵工署召集制式兵器会议,通过会议讨论,确定山炮采用瑞典卜福斯75毫米型。瑞典卜福斯基本上是德国克鲁伯军火工业的子公司,实际上属于德国品质。最多的时候,国军拥有四个卜福斯炮兵团,每团24门,但随着中德断交,后续损耗无处补充,渐渐退出抗战舞台。

抗战后期,国军大量装备使用美造M1A1型75毫米拆解式榴炮,因为这种炮可以分解供六匹骡马驮载,所以习惯上又称之为美造75山炮。比起卜福斯山炮,美国货射程较远一些,关键是重量轻(前者通常是八匹骡马驮载),当然更受炮兵部队喜爱。


野炮身管较山炮长,初速大,弹道低伸,射程远,属加农炮型。野炮炮管的结构是在内管上加箍或采用双层复料,因而加工较山炮难。中国近代能够生产野炮的兵工厂有: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据不完全统计,1913年至1949年,总共生产各式野炮500余门。

在1932年6月举行的制式会议上,兵工署原本看好法国斯乃德75毫米型,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并未大量采购。抗战时期的国军野炮装备很乱,主要有沪造75毫米野炮、汉造75毫米野炮、日本三八式75毫米野炮、苏联M1930年式76.2毫米野炮。1941年上半年,苏联卖给中国200门二手法国斯乃德75毫米野炮,大大缓解了国军炮兵部队的“野炮荒”。

法国斯乃德野炮性能出色,首度采取制退复进系统,火炮发射时,制退机构不但抵销了炮身之强劲后座力,复进机构更能立刻将炮管回复至原待击状态,稳定性、射击精度、射速由此大为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曾经仿瑞典苏罗通式88毫米野炮试制成功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初速525米/秒,最大射程10500米。此外,广东第二兵工厂和西北制造厂分别于1936年至1937年试制成功75毫米、105毫米野炮,但因全面抗战开始,原材料缺乏,被迫迁厂未能投产。


冯杰


现在的话,火炮基本上只分两种,榴弹炮和加农炮,所以硬要解释这两种类型的火炮的话就必须讲到以前的人为他们做的定义。

我们先不讲山炮,我们先讲一下野战炮,因为野战炮的定义是最明确的原因就是这一款火炮叫法制m1897 75mm野战炮。这一款火炮可以说定义了所有之后野战炮的雏形。

原因为什么?因为他加装了炮口制退器,加装的炮盾,另外也装了两个车轱辘,炮口制退器更加使得野外部署的时候增加了火炮命中的几率,而炮盾则是使得野外作战的时候能够给自己的炮兵更大的帮助,两个车轱辘就是能够在野外跑的时候能够方便一点儿。

至于说山炮这个东西,可能就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了,比如说这一门火炮不需要什么车去拉之类的东西,他们只需要把它分装的拆开,然后装在步兵身上,凭借着人的腿就可以运送几百公里,然后到了战场以后随时组装起来,组装成火炮在直接发射出去。

野战炮定义是野外在这些地方地形比较平坦,不怎么崎岖,因此,(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野战炮这么重的重量还是能够推的动的,但是一旦跑到山地里面,那种垂直的高差,再加上崎岖的地形,光靠两个轱辘是跑不动了,只能靠人来背。

严格意义上来讲,山炮就是属于野战炮的类型,比如说小日本儿著名的九二式步兵炮那个火炮,就是能够直接拆开来,然后有一个排的士兵背着直接就可以带到战场,这种火炮可以说在山地作战的时候太方便了,而且威力也足够大,但是由于火炮为了减轻重量,所以他的炮管子通常不会太长,并且为了对付掩体后面的敌人,通常的选择这种火炮都是采用曲射,就是炮弹发射出去之后不是一条直线,直接撞上敌人,而是一种抛物线,火炮威力越小,抛物线的形状也就越明显。



漩涡鸣人yy


其实说白了山炮和野炮都属于具有亚洲特色的词汇,其本身是没有对应的英文词汇的。



山炮,顾名思义,就是适合山地作战的火炮,其主要特点就是结构较为简单,重量较轻,非常适合在山地等这种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比如一些高山峻岭,机动车辆无法无法使用,很多时候只能使用牲畜或者人力运输,而此时山炮的优点就发挥出来了。



不过在英文中,山炮其实被归纳进了轻型榴弹炮的范畴。比如二战中著名的美国M1式75毫米轻型榴弹炮,其实也能说是山炮。在进入中国国内之后,由于运输条件有限,很多时候都没有车辆,而且橡胶轮不好补充,所以当时中国对其进行改进,采用木质牵引轮。



而野炮其实范畴很大,主要是指的能够跟随部队进行机动作战在野外能快速部署的火炮,因此一定程度上山炮也属于野炮。像常规的榴弹炮、加农炮等这些火炮,一般都是自带牵引轮,能够在牵引车的协助下跟随部队机动作战,快速部署,进行野外作战。



不过这些名词早已成为了过去式,如今我国采用的是更加合适的西式称呼,比如加农炮、加农榴弹炮、榴弹炮等等。


战壕


山炮和野炮的差别?故名思义,在平坦野外打炮用的炮叫野炮,不平山地打炮用的叫山炮。你以为我瞎说开玩笑,不是,认真的!从前,制炮技术还没现在这么发达,随便拿个炮可以到处随便乱打。那时的制炮技术还受限制,炮管制作技术不行。只有特别的工艺制作的炮才有点准头,可以瞄准直射!炮管细而长。所以这些炮就用于平地野战,叫野炮。山地作战的炮主要特点是曲射,也叫吊射,可以来个空中大开花,对炮管要求不高,短而粗就行,所以叫山炮。极端典型的代表,纳粹88炮代表野炮,解放战争用的汽油筒炮代表山炮。现代都改了名,但功能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