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和“野炮”有什麼區別?

卜奎故事


言簡意賅,“山炮”是一種適用於山地作戰的輕型榴彈炮,口徑一般不會超過105毫米;“野炮”又稱野戰炮,是一種用於野戰的加農炮,口徑大多為75毫米。於是又出來相關的問題,榴彈炮和加農炮的區別又是什麼?這是根據火炮的彈道特性來區分的,榴彈炮發射仰角較大,彈道較為彎曲,但射程遠;加農炮發射仰角較小,彈道較為低平,射程較近但是炮彈初速高。

因此區分山炮和野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炮管長度,較長的是野炮,較短的是山炮。



注意,加農炮不是直射炮,真正的直射炮是“戰防炮”,加農炮只是彈道比較低平而已,還是具有一定仰角的,仰角更大的當然是“迫擊炮”。

回到主題,既然山炮是榴彈炮的一種,它的主要特性就是身管較短、彈道彎曲、發射榴彈或破甲彈,可以打擊隱蔽或不能直瞄的目標,殺傷力很強,一般用來攻擊敵方大規模步兵或裝甲集群,但轟擊效果完全依靠彈著點的準確性,因為它不能直接瞄準射擊。

同時,為了適應山地等複雜地型,山炮自重較小並易於拆解和組合,大部分零件可以拆分後用騾馬馱運甚至人力搬運,比如日式四一式山炮身管比為18,最大射程6000米,全重僅540公斤,彈丸初速342米每秒。



(日本四一式山炮)


野炮是加農炮的一種,其特性就是身管較長、彈道稍彎、發射榴彈高爆彈和穿甲彈等各型彈藥,一般用來進行戰場一線火力支援或攻堅作戰。常德和衡陽保衛戰期間,日軍經常將野炮和大口徑加農炮推至前沿進行抵近射擊,對我軍碉堡、工事等毀害極大。比如日軍的三八式野炮身管比達到了31,射程8000米,全重達到947公斤,幾乎是同口徑山炮的兩倍,彈丸初速510米每秒。

日軍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的重要區別,就是炮兵聯隊裝備的火炮類型不同,挽馬師團配備野炮和重型榴彈炮(重量大,需要摩托化牽引和在原野地區拖曳),馱馬師團主要配備山炮(重量輕,山地行軍時可以將火炮分解馱運)。

(日本三八式野炮)

由此看出山炮與野炮作戰用途的根本不同:山炮主要置於戰場二線用於火力覆蓋和炮火壓制,野炮一般在戰場一線用於火力支援、精準射擊和定點清除,嚴格意義上說,坦克炮也是加農炮的一種,與野炮特性相同。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其實這兩種特性也可以被綜合,小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就因為是兩種性能的綜合運用,是中國戰場表現最好的步兵支援火炮,而二戰後各國已經出現了重型“加榴炮”。

一般說來,在二戰時期“野炮”特指口徑在100毫米以下的加農炮,再以上就直接稱為重型加農炮了;“山炮”口徑一般也在75毫米左右,100毫米以上就算是重型榴彈炮了。二戰日軍將山炮和野炮一般裝備在師團、旅團裡,可以歸為戰場支援火力;而將所有重型火炮單獨編組為重炮聯隊或旅團,隸屬於軍或方面軍直轄,可以歸為戰役支援火力,比如在淞滬戰役中,日軍就有第5和第6兩個“野戰重炮旅團”參戰,直接受“上海派遣軍”指揮。



(三八式野戰炮)

中國軍隊早期的山野炮都是從英國和德國進口的,自制的口徑也比較小,一般在57到75毫米,張作霖的瀋陽兵工廠仿造過奧地利的77毫米口徑野戰炮,算是比較特殊的。關鍵是購買和自產的數量有限,型號非常混雜,炮彈生產能力有限,所以在炮火上對陣日軍非常吃虧,這一情況在美援到達後有所好轉,隨著大批美製75毫米山炮和105毫米榴彈炮的裝備,中國軍隊在火力上才得到真正質的提高。


度度狼gg


山炮和野炮其實是兩種已經有些過時的說法,但是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火炮分類方式現在依舊有不少人這麼稱呼。

山炮,一般指能夠進行山地作戰的輕型榴彈炮。這種榴彈炮的特點有如下幾個:結構簡單,身管較短,總重較輕,口徑中等偏小。

二戰時山炮最後的時代,這一時代著名的山炮有德國的Le. IG 18,這種名義上為步兵炮的火炮可以進行快速機動,仰角高,火力猛,是德軍步兵曲射火力支援之一。、

美製M1型75mm山炮,由於沒有炮盾,且身管後段有比較明顯的頂部護蓋,所以從外觀上看非常容易辨別。這種山炮在解放戰爭時期被大量採用。

野炮,一般指野戰炮。野戰炮指在野戰戰場上可進行快速移動的火炮,一般用作師一級前線火力支援,必要時部分火炮也可做中口徑反坦克支援。這種火炮有以下幾個特點:身管較長,仰角比常規加農炮略高,機動能力好,重量不大。

比較有名的是蘇聯的ZIS-3型76.2mm師屬野戰炮,中國進行仿製生產的叫54式野戰炮。這種火炮性能非常優異,一般由師一級單位分散到各個團、營級戰鬥使用。該炮曲射可以進行火力支援,平射可以用來反坦克。76.2mm火炮可以使用穿甲彈對德軍的四號坦克和虎式、豹式坦克造成不小的威脅。


軍事觀察員東旭


山炮是指人,野炮是指事情。

W君覺得自己說的很對,直達問題核心。

但仔細想想為啥這個問題出現在軍事領域呢?

哎,就當作軍事問題作答吧。

山炮

山炮,是(mountain gun、mountain howitzer)的直譯。是指在山地作戰的輕便火炮。通常山炮口徑不大,輕便可以分解成多個部分由不同士兵進行攜帶。這樣的特性就十分適合山地作戰,在山地沒有路的情況下可以迅速形成重型火力支援。

由於山炮的結構簡單輕便,也導致了山炮不可以使用大裝藥量彈藥。這就使得山炮在發射的時候初速低、射程近、威力小。

由於考慮攜帶特性,山炮多采用短小的炮管,導致山炮彈道特性偏向於榴彈炮。因此山炮也被稱之為便攜榴彈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前山炮比較流行。到了二戰末期山炮就被攜帶更加方便的迫擊炮逐漸取代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般的認為,山炮的最後一個型號是意大利的105mm OTO Melara Mod 56型山地火炮,這種大口徑炮總重1.2噸同樣可以拆解成14個部分,通過一個炮兵班組和攜行載具進行快速轉移和組裝。但大口徑炮在山地作戰中並不會發揮太大作用,因此世界各國現在基本上也都不發展這種類型的火炮了。


野炮

野炮特指野戰炮(Field gun,Field howitzer),是之前區分於堡壘炮和要塞炮的一個炮兵武器。基本上是指需要協同野戰軍進行移動的輕便火炮。野炮的最重要特點就是有輪子,可以用車拉著跑——目前看到的大多數火炮基本上都是有輪子可以拉著跑的。其實都叫做野炮。

至於沒有輪子不能拉著跑的——要塞炮。

說到“野炮”這“事情”,不不……這“物件”,不由得就讓W君想起來一個人——拿破崙。拿破崙時期炮往往只有很小的輪子,用來調整大炮的位置使用,長途搬運的工作就是將大炮吊起來裝到馬車上。拿破崙不愧名字裡面有個“侖”,於是就給打炮裝上了輪子。


於是“大炮才可能成為戰爭之神”


再後來,炮兵的使用越來越重要,機動性野要求越來越強。就基本上所有的大炮都裝上了輪子。甚至一些大炮被裝在了坦克底盤上成為——自行火炮隨時和軍隊移動部署。


因此“野炮”這個詞彙也漸漸的不用了。


軍武數據庫


實際山炮野炮是日本詞,還是挺現代的日本詞,以前他們叫大炮都叫“國崩”什麼的。戰爭之神從一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就分工不同,走上兩條線,一是要塞炮,基本是負責守禦的,安裝固定後不考慮移動,能朝大里造,當然也是越大越猛,後面科技發展,這類炮也不能說不能動了,德國大卡爾就能動,海軍艦炮也是這條線上的。

另一條線是野戰炮,要跟著部隊跑的,戰場到哪就得跟到哪,當然現代也可以把要塞炮給弄成自走火炮,當野炮用,但古代不行,近代都很吃力,現代能這麼幹了,你還得看戰場條件給不給你用,所以野炮有自己不同的科技樹,山炮這東西,其實它就是野炮,只不過為適應戰場條件,細分出的一個分支,它負責的是山地複雜地形火力支援,為山地作戰適應山地交通,就必須輕便靈活,為適應山地複雜作戰條件就必須加強曲射能力。

山炮這個概念很快就被淘汰了,社會發展,山地交通提高,現在像樣一點,值得打戰的地區,山炮時代的野炮也能輕鬆到場,不過跟主要的是替代攻擊手段太多,沒必要專門造山炮了,大的方面,陸炮大口徑加榴炮遠程支援,飛機空中支援,地對地導彈支援。小的步兵戰術更多,槍榴彈,迫擊炮,RPG,無後坐力炮,都能替代山炮,所以山炮這概念也就消亡了。非要總結它與普通野炮的區別,就是精悍靈活,彈道彎曲,精準不足。



李三萬的三萬裡


山炮,這詞源自東北,由土匪發明,形容某人頭腦簡單,說話做事欠考慮,再引申開來,那就形容一個人沒有見過世面,什麼都不知道,與傻冒無疑。

東北兵多、炮多、土匪多,當時火炮較為流行,土匪們弄到了一些已退役淘汰的二手炮,大都質量欠佳,即便質量稍好,但由於炮手的水平差,故總有打不準炮的時候。

久而久之,東北人把這些炮,統稱為山炮,土匪之間也用山炮來開玩笑,而並非什麼山炮適合於山地的炮,鬧出這般笑話,這叫答非所問,驢頭對馬嘴,讓人貽笑大方。

野炮,舊時用於野戰的一種火炮,口徑大都為75毫米左右的輕型加農炮,彈道比較平直,在一戰歐洲戰場還比較常見。

作為炮兵裝備,野炮能伴隨野戰部隊前進,是其和裝在堡壘裡的要塞炮或是攻城炮最主要的區別。

炮卒出身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崙,將野炮安上大輪子,以便快速移動,在擊破敵軍的陣形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野炮戰術得以發揚光大。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4月8日於杭州,每天都有精彩的內容推送,歡迎關注本文作者。


國平軍史


有關近代軍事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山炮”和“野炮”是兩個來源自日本的漢詞,對應的英語名詞分別是Mountain Gun和Field Gun,近代中國曾翻譯為“過山炮”“行營炮”。這兩種火炮都屬於是陸軍的隨行火炮,區別主要是二者的適用環境不同。


山炮

(輕便、可分解、易於馱載,是山炮的重要特性)

顧名思義,山炮是便於在丘陵、山地等缺乏道路通行條件的環境隨軍運動的火炮,這種火炮通常口徑小,身管短,且通常不配套彈藥車等複雜屬件,整炮只需要少量的畜力就可以拖曳行進,也可以用人力拖曳。而且山炮具有可快速分解、組合的特性,在不便於炮車通行的環境,可以將全炮分解為幾個部件,以畜力、人力馱運行進。較常見的口徑有57mm、60mm、70mm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軍隊還曾裝備過100mm口徑的山炮。

總體而言,機動性,以及在山嶺地區的高通過性,是山炮的優勢所在,而且這種火炮也便於直接跟隨步兵步隊前進,作為火力加強武器。但是由於口徑小、身管短,山炮的威力普遍弱於野炮,在現代軍隊中已逐漸被迫擊炮等新式的一線火力支援兵器取代。


野炮

(個頭大、分量重,必須用大量騾馬或者機動車輛拖曳的野炮,是陸軍重要的遠距離火力支援兵器)

野炮即野戰炮,可以隨同陸軍在野外環境一起行軍、前進的火炮,其口徑相對山炮較大,身管長,除了火炮本身外,還配有彈藥車,總體重量較大,行進時火炮和彈藥車連接成一個序列,由多批騾馬拖曳(20世紀後開始由輪式或履帶式車輛拖曳),在19世紀常見的口徑有75mm、80mm等。

其特點是威力較大,但是在道路通過條件較差的環境不利於行進,而且不能直接作為一線的火力支援兵器使用,適合於組成炮兵陣地,對步兵實施遠距離火力支援。現代軍隊中裝備的由車輛拖曳的榴彈炮等火炮,都屬於是這一種類。


海研會


我是馮傑,與臺北霍安治先生合著有《中國野戰炮兵史》一書,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需要說明,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火炮口徑的逐次加大,射擊觀測技術日益更新,使得現代新銳火炮早己涵蓋了過去各種火炮的特性、能力,所以現化火炮的種類已經歸於單純化,基本上己沒有山炮、野炮,只剩下榴彈炮、加農炮兩種。因此,要說山炮、野炮之分,還得回到過去。


山炮主要用於山地野外作戰,以殺傷敵方人馬,破壞鐵絲網及其他薄弱的建築物,也可以發射煙幕彈迷惑敵方。山炮屬於野戰榴彈炮範疇,特點是彈道彎曲;能挽曳或分解後馬馱,宜於山地戰作。主要由炮身、炮尾、炮閂、搖架、後炮架、防盾板、駐退復進機、大小架及車輪、瞄準具等部件組成。

1932年6月,國民政府兵工署召集制式兵器會議,通過會議討論,確定山炮採用瑞典卜福斯75毫米型。瑞典卜福斯基本上是德國克魯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實際上屬於德國品質。最多的時候,國軍擁有四個卜福斯炮兵團,每團24門,但隨著中德斷交,後續損耗無處補充,漸漸退出抗戰舞臺。

抗戰後期,國軍大量裝備使用美造M1A1型75毫米拆解式榴炮,因為這種炮可以分解供六匹騾馬馱載,所以習慣上又稱之為美造75山炮。比起卜福斯山炮,美國貨射程較遠一些,關鍵是重量輕(前者通常是八匹騾馬馱載),當然更受炮兵部隊喜愛。


野炮身管較山炮長,初速大,彈道低伸,射程遠,屬加農炮型。野炮炮管的結構是在內管上加箍或採用雙層復料,因而加工較山炮難。中國近代能夠生產野炮的兵工廠有:江南製造局、漢陽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等。據不完全統計,1913年至1949年,總共生產各式野炮500餘門。

在1932年6月舉行的制式會議上,兵工署原本看好法國斯乃德75毫米型,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後來並未大量採購。抗戰時期的國軍野炮裝備很亂,主要有滬造75毫米野炮、漢造75毫米野炮、日本三八式75毫米野炮、蘇聯M1930年式76.2毫米野炮。1941年上半年,蘇聯賣給中國200門二手法國斯乃德75毫米野炮,大大緩解了國軍炮兵部隊的“野炮荒”。

法國斯乃德野炮性能出色,首度採取制退復進系統,火炮發射時,制退機構不但抵銷了炮身之強勁後座力,復進機構更能立刻將炮管回覆至原待擊狀態,穩定性、射擊精度、射速由此大為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曾經仿瑞典蘇羅通式88毫米野炮試製成功晉18年式88毫米野炮,初速525米/秒,最大射程10500米。此外,廣東第二兵工廠和西北製造廠分別於1936年至1937年試製成功75毫米、105毫米野炮,但因全面抗戰開始,原材料缺乏,被迫遷廠未能投產。


馮傑


現在的話,火炮基本上只分兩種,榴彈炮和加農炮,所以硬要解釋這兩種類型的火炮的話就必須講到以前的人為他們做的定義。

我們先不講山炮,我們先講一下野戰炮,因為野戰炮的定義是最明確的原因就是這一款火炮叫法制m1897 75mm野戰炮。這一款火炮可以說定義了所有之後野戰炮的雛形。

原因為什麼?因為他加裝了炮口制退器,加裝的炮盾,另外也裝了兩個車軲轆,炮口制退器更加使得野外部署的時候增加了火炮命中的幾率,而炮盾則是使得野外作戰的時候能夠給自己的炮兵更大的幫助,兩個車軲轆就是能夠在野外跑的時候能夠方便一點兒。

至於說山炮這個東西,可能就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了,比如說這一門火炮不需要什麼車去拉之類的東西,他們只需要把它分裝的拆開,然後裝在步兵身上,憑藉著人的腿就可以運送幾百公里,然後到了戰場以後隨時組裝起來,組裝成火炮在直接發射出去。

野戰炮定義是野外在這些地方地形比較平坦,不怎麼崎嶇,因此,(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野戰炮這麼重的重量還是能夠推的動的,但是一旦跑到山地裡面,那種垂直的高差,再加上崎嶇的地形,光靠兩個軲轆是跑不動了,只能靠人來背。

嚴格意義上來講,山炮就是屬於野戰炮的類型,比如說小日本兒著名的九二式步兵炮那個火炮,就是能夠直接拆開來,然後有一個排的士兵揹著直接就可以帶到戰場,這種火炮可以說在山地作戰的時候太方便了,而且威力也足夠大,但是由於火炮為了減輕重量,所以他的炮管子通常不會太長,並且為了對付掩體後面的敵人,通常的選擇這種火炮都是採用曲射,就是炮彈發射出去之後不是一條直線,直接撞上敵人,而是一種拋物線,火炮威力越小,拋物線的形狀也就越明顯。



漩渦鳴人yy


其實說白了山炮和野炮都屬於具有亞洲特色的詞彙,其本身是沒有對應的英文詞彙的。



山炮,顧名思義,就是適合山地作戰的火炮,其主要特點就是結構較為簡單,重量較輕,非常適合在山地等這種複雜地形條件下的作戰。比如一些高山峻嶺,機動車輛無法無法使用,很多時候只能使用牲畜或者人力運輸,而此時山炮的優點就發揮出來了。



不過在英文中,山炮其實被歸納進了輕型榴彈炮的範疇。比如二戰中著名的美國M1式75毫米輕型榴彈炮,其實也能說是山炮。在進入中國國內之後,由於運輸條件有限,很多時候都沒有車輛,而且橡膠輪不好補充,所以當時中國對其進行改進,採用木質牽引輪。



而野炮其實範疇很大,主要是指的能夠跟隨部隊進行機動作戰在野外能快速部署的火炮,因此一定程度上山炮也屬於野炮。像常規的榴彈炮、加農炮等這些火炮,一般都是自帶牽引輪,能夠在牽引車的協助下跟隨部隊機動作戰,快速部署,進行野外作戰。



不過這些名詞早已成為了過去式,如今我國採用的是更加合適的西式稱呼,比如加農炮、加農榴彈炮、榴彈炮等等。


戰壕


山炮和野炮的差別?故名思義,在平坦野外打炮用的炮叫野炮,不平山地打炮用的叫山炮。你以為我瞎說開玩笑,不是,認真的!從前,制炮技術還沒現在這麼發達,隨便拿個炮可以到處隨便亂打。那時的制炮技術還受限制,炮管制作技術不行。只有特別的工藝製作的炮才有點準頭,可以瞄準直射!炮管細而長。所以這些炮就用於平地野戰,叫野炮。山地作戰的炮主要特點是曲射,也叫吊射,可以來個空中大開花,對炮管要求不高,短而粗就行,所以叫山炮。極端典型的代表,納粹88炮代表野炮,解放戰爭用的汽油筒炮代表山炮。現代都改了名,但功能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