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上海旧影1914年,看百年前上海旧貌


道光二十三年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带为法租界。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结束。

说到上海的九曲桥,不能不说城隍庙和豫园。在鸦片战争以前,上海还是一个小县城。明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原来的金山神庙(又称霍光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

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豫园占地占地三十余亩。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等。

明嘉靖年间,一个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的上海人潘允瑞为愉悦父母,历时18年,建造“豫园”,建有荷花池及九曲桥。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修建内园,后并入豫园。清乾隆25年,上海商界开始重建豫园,建成后改称西园,成了城隍庙的一部分。

清道光22年,英军占领上海,司令部设于城隍庙。清同治四年英军从城隍庙等处撤出,上海绅商界募捐重修。民国11年重修豫园内园。1963年,重修荷花池和九曲桥。1984年重修湖心亭。

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

苏州河之名,始于20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在与英国驻沪领事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淞江写作了“苏州河”。由此开始,“苏州河”之名逐渐流行。


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苏州河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是上海市简称的命名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