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前不久,在家吃了紅薯粉條讓我想起,上一年冬季,我和幾位影友專程到、位於南太行山區的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的幾個山村、拍攝當地村民製作“紅薯粉條”的紅火場面。今特地翻整出來、和網友們分享!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農村把製作紅薯粉條的過程稱為“下粉條”, 紅薯粉條色澤黃亮,筋道爽口,久放不壞,是當地人必不可少的食材。“下粉條”的時機是“數九”嚴冬。山裡有:春種紅薯秋打粉,寒冬臘月下粉條的諺語。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下粉條”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需要有經驗的師傅帶領十幾個人的合作配合才能完成。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製作“紅薯粉條”的原料是紅薯澱粉,當地叫“紅薯芡粉”,有句農諺叫:“一斤紅薯二兩芡”,一斤芡出八兩粉條。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下粉條”的團隊,除給自己家加工粉條外,還替村民加工,當地加工100斤紅薯粉芡的費用是80元,柴火由加工方出。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下粉條”分:“打糊”、“揣糊”、“裝瓢”、“撈粉”、“晾粉”“曬粉”等步驟。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打糊”是第一站工序。首先把少量澱粉放進盆內,加入溫水,攪拌均勻呈稀乳狀,稱“芡糊”,然後加入白礬、開水快速攪拌,攪拌時中間不能停歇,直至攪拌成透亮的稀糊。糊子打不好,下面的程序就進行不下去。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下粉條”的第二道工序是“揣糊兒”。需四名壯漢奮力和糊,和糊時把幹芡粉倒入打好的“糊子”中,揉成無疙瘩、不粘手、均勻細膩的大粉團。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第三道工序是把和好的粉團裝進“漏瓢”裡。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漏瓢是特製工具,瓢底鑽孔,澱粉糊兒可從小孔漏出,如果制圓粉條,空就鑽成圓的;如果制扁粉條,空就鑽成扁的。漏條粗細均勻、下條流暢,而且無斷條,就成功了。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大鐵鍋裡的水沸騰著,掌瓢的立於鍋前,一手託瓢,一手握拳在瓢邊上輕輕捶擊,粉糊便從瓢裡漏入鍋中。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瓢底離水面近,漏出的粉條粗;瓢底離水面遠,漏出的粉條細,掌瓢的根據所需粉條的粗細,調整木瓢的高度。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粉條往鍋中落下時,不能總是落在一個部位,掌瓢的就要慢慢地前後左右移動漏瓢。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還有一個人站在掌瓢的身邊,負責往漏瓢裡續糊兒,稱“裝瓢的”,裝瓢的要集中精力,連續添料,保持瓢內的盛糊兒量佔瓢的三分之二,否則,粉條就會斷線或粗細不均。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第四道工序是“撈粉”。粉條下鍋後,很快從沸水中浮出,這時,有專人拿著特製的長筷子把粉條從鍋中撈進盛有冷水的大盆裡,冷卻後,把粉條搭在一根短木棍上,在通風處晾曬。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粉條上竿後,要在寒冷的夜間掛到外面自然冷凍,第二天解凍時,用木板拍打,除去冰碴後,用手把粉條散開晾曬。這一凍一解,便去掉了粉條的粘性。村子裡經常見到一排排晾曬的粉條竿。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以下是在“下粉條”現場拍到的紅火場面: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下粉條”燒火大多用“玉米蕊”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燒好火才能做出好粉條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撈粉的師傅忙個不停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往漏瓢裡放粉團的是個老師傅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下粉條”用的漏瓢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人工掌瓢時要不停抖動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機器掌瓢就輕鬆多了

由於整個製作粉條的程序緊湊,大夥夜以繼日地幹,師傅們忙活,還有許多人圍觀,場面紅火熱鬧,是村子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下粉的師傅作“切粉”表演。切下的粉形成優美的曲線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在漏瓢上按裝一個小電機,就是半機械化了,掌瓢師傅操作起來即輕鬆又自如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小山村裡處處是晾曬的粉條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一般的農戶都要做上200斤粉條,除一年的食用外,還對外出售,在村子裡買,一斤粉條在10-12元之間。

有種鄉愁叫“粉條”!一種家的味道!

----END----

太行攝影俱樂部是輝縣攝影家協會下屬俱樂部,用於服務外地攝友的平臺。本俱樂部帶領您走進南太行、帶您聚焦巍巍太行最美風景。

關注遊影享、關注“輝縣攝影家”,你會第一時間看到最新視頻,最好的文章,關注我們共享人生最美的風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