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載《吳堡更紅盛了》

金秋十月,走進吳堡縣岔上鎮樊家圪坨村,舉目四望,一排排新窯窗明几淨,一個個寬敞小院恬靜溫馨,青山疊翠,山花爛漫,掛麵飄香......這個深藏於黃土高原褶皺間的村莊,曾創造出了著名的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徵山治水、綜合治理”為內涵的吳堡“紅盛精神”,如今,它更是大跨步邁上了鄉村振興的征程,譜寫著新時代的綠色篇章。


“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村民發展食用菌菇產業

治山治水的先行者

樊家圪坨村,曾和黃土高原上的無數山村一樣,是一個“遇雨泥漿橫流,遇旱滿地冒煙”的窮山溝。鄉親們在這片水土嚴重流失、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的黃土地上,頑強地生長著對綠色的渴望。

20世紀60年代,樊家圪坨村民為了徹底甩掉山窮水惡、貧困落後的帽子,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以“愚公移山”的英雄氣概,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開始了一場“綠色革命”。打壩堰、修梯田、造平原,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梁、峁、溝、坡、堰全面治理的原則,實行農、林、牧並舉,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改天換地的壯麗篇章,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山山是梯田,溝溝壩相連,林草長滿山”的奮鬥目標。

“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樊家圪坨村民昔日參加集體生產勞動

昔日紅旗高高舉,敢叫日月換新天。在20世紀70年代,樊家圪坨村已是陝西省治山治水的榜樣,吳堡縣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學大寨的先進縣。1975年9月1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載了《吳堡更紅盛了》,介紹樊家圪坨村的水土保持經驗,讚揚吳堡人民改造山河、戰天鬥地的先進事蹟。

今年79歲的樊敬善曾是樊家圪坨村黨支部副書記,這個大幹社會主義的帶頭人,被大家稱為“一列載重火車”。隊裡修水池,他背起三百多斤的石頭跑了一趟又一趟,手砸爛了,背磨破了;打壩清基,他整天站在冰冷的水裡,撈石挖泥。

樊敬善回憶,樊家圪坨大規模地保護生態始於1964年,在老支書樊士增的帶領下,全村男女老少上陣奮戰,造就了1500畝良田面積,1800畝梯田,7個大壩,40畝小平原。“那會,村裡流傳著一首打油詩‘東山疙瘩西山窪,基本實現梯田化,橫七豎八瞎溝岔,溝溝渠渠都有壩,牛羊滿圈多樣化,清泉盤繞十里山......”

“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村民發展手工掛麵產業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我們村在上世紀70年代就率先應用糧食噴灌、滴灌技術,是縣上第一個有照明的村子,還是全縣第二批新農村建設村。我們現在生活好了,更要不忘前人的經驗,破壞生態等於砸掉自己的飯碗,會貽害子孫後代。”和樊敬善搭過“班子”的樊家圪坨原村黨支部副書記樊士澤感嘆。

半個世紀以來,樊家圪坨人走過了與大自然從抗爭到和諧相處的奮鬥歷程,靠山吃山、更要靠山養山的生態理念愈來愈清晰,雖然發展宏圖不斷翻新,但保持水土、改善生態始終是樊家圪坨村不變的主題。如今,大自然也給予樊家圪坨豐厚的回報:山清、水秀、果香、村美。

村委會主任宋衛軍介紹,近年來,樊家圪坨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加強村基礎設施建設,新修了道路,硬化了通村道路,改造了廁所,修砌了水源井、排洪渠,還通上了寬帶,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我們要大力發展畜牧養殖,辦一個生態養殖場,一個村史館,一個養老院,真正讓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樊家圪坨村民在勞動間隙學習

在樊家圪坨村菌菇種植大棚裡,菌包上長著密密麻麻的食用菌菇,貧困戶樊來成一邊採菇一邊說,“換作幾年前,除了務農,基本沒有額外收入,日子儘管清閒,卻過得拮据,現在每天這麼忙碌著,心裡可高興呢!”樊來成患有肺氣腫,唯一的兒子在外務工,伺弄菌菇便成了他和老伴的“主業”,“蘑菇給供貨商一斤算四五塊錢,主要銷往縣城菜市場,當天採摘的鮮菇能全部賣出並拿到現錢,去年一年收入四萬多元,脫貧穩穩的!”

如今,樊家圪坨村成為吳堡縣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特色種養殖業、手工空心掛麵加工業、荒山養蠍項目一齊上陣,挑起了村子的“脫貧大梁”。“樊家圪坨村現有耕地2180畝、退耕還林503.6畝、棗林面積1424畝,我們每年有計劃地一手抓填溝造地,一手抓退耕還林,栽植棗樹、核桃樹、山地蘋果等經濟林,今年還整村推進棗樹低產改造、降高塑形。”第一書記高鎮深知,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中,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帶領村民致富,擔子可不輕。

在樊家圪坨村委陣地的外牆旁,“發揚紅盛精神,再創扶貧輝煌”的標語格外醒目。村民們諞起當年集體勞動的火熱場面,臉上笑開了花,飽含著對過往歲月的濃濃回味,飽含著村子產業興旺帶來的甜頭,更飽含著對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美好生活的憧憬……

“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樊家圪坨村今朝新顏

相關鏈接:

在毛澤東主席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後,為進一步掀起學大寨的高潮,榆林報社記者高志寶專程對樊家圪坨村進行採訪,並在榆林報和陝西日報上進行報道,此篇報道對吳堡掀起農業學大寨高潮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全縣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

一九六九年在全省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推動下,吳堡再次掀起農田基建高潮,影響越來越大,受到了中央和省地的肯定和表揚。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在陝北召開,會議期間,組織全省地縣主要負責同志在吳堡進行了參觀,省委第一書記李瑞山、書記胡煒參觀後在吳堡大禮堂作了重要講話,再次肯定了吳堡的農田基建。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學大寨運動,一九七二年全國農展館水利展館展出了吳堡農田基建圖片,將吳堡的農田基建第三次推向高潮,到處紅旗飄揚,到處在唱著“十里山上紅旗飄,十里山人民鬥志高“的歌曲,樊家圪坨、丁家圪坨、郭家山、崖窯上等村十里山連片治理成為農田基建的楷模。

“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樊家圪坨大隊黨支部成員和社員一起壘石造田

一九七五年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召開前夕,《人民日報》通訊員和新華社記者專程來吳堡就農業學大寨和農田基建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採訪,九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九日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山西省昔陽縣隆重召開,中共吳堡縣委書記馬廣文在會議上作了農業學大寨經驗介紹,會議期間的九月十九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人民日報》通訊員和新華社記者採寫的《吳堡更紅盛了》的通訊報道,全國農展館又再次展出吳堡水利建設成果圖片,把吳堡推向了紅盛。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全國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在京召開,中共吳堡縣委書記馬廣文再次在大會上作了重點發言,吳堡紅盛精神響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吳堡的一段輝煌歷史。

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有不少極左的做法和極左路路線的產物,但農田基建功不可沒,對於控制水土流失、改變貧困山區的落後面貌,提高糧食產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到一九七六年底全縣207767畝耕地中有水澆地8974畝,壩地117304畝,糧食總產由一九六三年的1109.39萬斤增加到2891.16萬斤。(靳天龍 辛亞娥)

“紅盛村”的幸福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樊家圪坨村老支書樊敬善回憶往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