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吴堡更红盛了》

金秋十月,走进吴堡县岔上镇樊家圪坨村,举目四望,一排排新窑窗明几净,一个个宽敞小院恬静温馨,青山叠翠,山花烂漫,挂面飘香......这个深藏于黄土高原褶皱间的村庄,曾创造出了著名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征山治水、综合治理”为内涵的吴堡“红盛精神”,如今,它更是大跨步迈上了乡村振兴的征程,谱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篇章。


“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村民发展食用菌菇产业

治山治水的先行者

樊家圪坨村,曾和黄土高原上的无数山村一样,是一个“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的穷山沟。乡亲们在这片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着对绿色的渴望。

20世纪60年代,樊家圪坨村民为了彻底甩掉山穷水恶、贫困落后的帽子,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愚公移山”的英雄气概,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开始了一场“绿色革命”。打坝堰、修梯田、造平原,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堰全面治理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并举,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山山是梯田,沟沟坝相连,林草长满山”的奋斗目标。

“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樊家圪坨村民昔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昔日红旗高高举,敢叫日月换新天。在20世纪70年代,樊家圪坨村已是陕西省治山治水的榜样,吴堡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1975年9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吴堡更红盛了》,介绍樊家圪坨村的水土保持经验,赞扬吴堡人民改造山河、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

今年79岁的樊敬善曾是樊家圪坨村党支部副书记,这个大干社会主义的带头人,被大家称为“一列载重火车”。队里修水池,他背起三百多斤的石头跑了一趟又一趟,手砸烂了,背磨破了;打坝清基,他整天站在冰冷的水里,捞石挖泥。

樊敬善回忆,樊家圪坨大规模地保护生态始于1964年,在老支书樊士增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上阵奋战,造就了1500亩良田面积,1800亩梯田,7个大坝,40亩小平原。“那会,村里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东山疙瘩西山洼,基本实现梯田化,横七竖八瞎沟岔,沟沟渠渠都有坝,牛羊满圈多样化,清泉盘绕十里山......”

“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村民发展手工挂面产业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我们村在上世纪70年代就率先应用粮食喷灌、滴灌技术,是县上第一个有照明的村子,还是全县第二批新农村建设村。我们现在生活好了,更要不忘前人的经验,破坏生态等于砸掉自己的饭碗,会贻害子孙后代。”和樊敬善搭过“班子”的樊家圪坨原村党支部副书记樊士泽感叹。

半个世纪以来,樊家圪坨人走过了与大自然从抗争到和谐相处的奋斗历程,靠山吃山、更要靠山养山的生态理念愈来愈清晰,虽然发展宏图不断翻新,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始终是樊家圪坨村不变的主题。如今,大自然也给予樊家圪坨丰厚的回报:山清、水秀、果香、村美。

村委会主任宋卫军介绍,近年来,樊家圪坨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新修了道路,硬化了通村道路,改造了厕所,修砌了水源井、排洪渠,还通上了宽带,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我们要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办一个生态养殖场,一个村史馆,一个养老院,真正让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樊家圪坨村民在劳动间隙学习

在樊家圪坨村菌菇种植大棚里,菌包上长着密密麻麻的食用菌菇,贫困户樊来成一边采菇一边说,“换作几年前,除了务农,基本没有额外收入,日子尽管清闲,却过得拮据,现在每天这么忙碌着,心里可高兴呢!”樊来成患有肺气肿,唯一的儿子在外务工,伺弄菌菇便成了他和老伴的“主业”,“蘑菇给供货商一斤算四五块钱,主要销往县城菜市场,当天采摘的鲜菇能全部卖出并拿到现钱,去年一年收入四万多元,脱贫稳稳的!”

如今,樊家圪坨村成为吴堡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特色种养殖业、手工空心挂面加工业、荒山养蝎项目一齐上阵,挑起了村子的“脱贫大梁”。“樊家圪坨村现有耕地2180亩、退耕还林503.6亩、枣林面积1424亩,我们每年有计划地一手抓填沟造地,一手抓退耕还林,栽植枣树、核桃树、山地苹果等经济林,今年还整村推进枣树低产改造、降高塑形。”第一书记高镇深知,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带领村民致富,担子可不轻。

在樊家圪坨村委阵地的外墙旁,“发扬红盛精神,再创扶贫辉煌”的标语格外醒目。村民们谝起当年集体劳动的火热场面,脸上笑开了花,饱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浓浓回味,饱含着村子产业兴旺带来的甜头,更饱含着对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美好生活的憧憬……

“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樊家圪坨村今朝新颜

相关链接:

在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为进一步掀起学大寨的高潮,榆林报社记者高志宝专程对樊家圪坨村进行采访,并在榆林报和陕西日报上进行报道,此篇报道对吴堡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一九六九年在全省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吴堡再次掀起农田基建高潮,影响越来越大,受到了中央和省地的肯定和表扬。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陕北召开,会议期间,组织全省地县主要负责同志在吴堡进行了参观,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书记胡炜参观后在吴堡大礼堂作了重要讲话,再次肯定了吴堡的农田基建。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一九七二年全国农展馆水利展馆展出了吴堡农田基建图片,将吴堡的农田基建第三次推向高潮,到处红旗飘扬,到处在唱着“十里山上红旗飘,十里山人民斗志高“的歌曲,樊家圪坨、丁家圪坨、郭家山、崖窑上等村十里山连片治理成为农田基建的楷模。

“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樊家圪坨大队党支部成员和社员一起垒石造田

一九七五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前夕,《人民日报》通讯员和新华社记者专程来吴堡就农业学大寨和农田基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九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九日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省昔阳县隆重召开,中共吴堡县委书记马广文在会议上作了农业学大寨经验介绍,会议期间的九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人民日报》通讯员和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吴堡更红盛了》的通讯报道,全国农展馆又再次展出吴堡水利建设成果图片,把吴堡推向了红盛。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京召开,中共吴堡县委书记马广文再次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吴堡红盛精神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吴堡的一段辉煌历史。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有不少极左的做法和极左路路线的产物,但农田基建功不可没,对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变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到一九七六年底全县207767亩耕地中有水浇地8974亩,坝地117304亩,粮食总产由一九六三年的1109.39万斤增加到2891.16万斤。(靳天龙 辛亚娥)

“红盛村”的幸福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樊家圪坨村老支书樊敬善回忆往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