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須讓“截訪”歸零

依法治国须让“截访”归零

■ 社論

據新京報報道,江西上猶縣年逾6旬的男子陳裕鹹,因一起塵封十餘年的“偽劣種子案”,2017年6月3日進京上訪。次日,他在北京西站遇到受僱於截訪公司的“信息員”,遭其出賣信息,之後在北京豐臺、大興等地多輛車內遭到截訪團伙的恐嚇、拘禁、捆綁和毆打,直至送醫時搶救無效死亡。

以河北承德人牛力為主導的截訪公司,由此浮出水面。經過北京警方的全力偵查,包括牛力在內的截訪團伙12名嫌疑人全部被抓獲。這些人相繼落網,牽出了陳裕鹹所在的江西上猶縣信訪局僱用截訪團伙遣送訪民的事實,以及牛力們構築起的囊括地方信訪部門、信息員、截訪司機、黑保安在內的截訪利益鏈。目前,這12人正等待判決,時任上猶縣信訪局長賴學文則被調崗。

在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背景下,“反法治”的非法截訪利益鏈居然屢治未消,成了“打不死的小強”一樣的存在,這的確值得有關方面反思。

僱用黑保安截訪,早就在中央明令禁止之列。針對前些年地方政府非法截訪現象常見的問題。2013年,我國啟動了以取消信訪排名為標誌的信訪改革,以“點對點”通報和信訪約談制度取代信訪排名制度。彼時,這被法學界認為“其力度、影響程度不亞於勞教制度改革”,亦被看作是“黑保安、黑監獄截訪將成歷史”的信號。

十八大以來,中央層面圍繞加快信訪法治化建設做出了系統部署,包括明確提出“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推行將矛盾化解前置的“楓橋經驗”,推動了以訴訟與信訪分離為要點的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出臺了《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工作規則》,實行了信訪首辦責任人制度,開始運行國家信訪信息系統推進“陽光信訪”新模式……這些都指向,用法治方式實現對信訪問題的源頭治理。

然而,就本案來說,受害者身為曾經的“紅頂”場長,在陷入至今仍無定論的“偽劣種子案”後,既未被撤案又未移交檢方。在全國信訪系統2016年就已打響“清倉見底”攻堅戰,訴、訪分離工作也已穩步推進的背景下,這起原本不大、完全可以用法律途徑解決的“陳年舊案”,愣是拖成了積案,導致當事人選擇以上訪途徑表達訴求。最後不幸成為“截訪”團伙暴力招呼下的逝者。

這顯然不符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當地”和以疏代堵、源頭治理的要求,也說明了當地相關基層治理的失效,信訪部門對生命權的漠視。

在依法治國縱深推進的歷史形勢下,對於陳裕鹹之死暴露出的非法截訪亂象“存量”,顯然有必要連根拔起,進行徹底清理,不能讓“截訪”成為牛皮癬式的存在。這起個案背後的問責乏力等問題,也需要有關部門跟進調查,以給公眾一個有力的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