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和華為雲誰技術好?

網絡達人01


說雲技術哪家強,這個要分幾個層面,iaas層,華為佔優,畢竟硬件這方面阿里就沒有。paas層面互有勝負,數據庫,中間件,和虛化軟件,怎麼說呢開源閉源之爭很無聊,這個不是技術問題是市場策略問題,說多少人離開開源如何如何,因為華為的策略是要取得別人信任,所以要開源,你代碼隨便看,哪個有後門你指出來,或者你自己改你自己的東西。優化應用。而阿里他們要做數據分析。有些東西開放了不好。saas層面無疑阿里領先,畢竟12306和雙十一活動這個能力有目共睹。阿里是公有云起家的,市場佔有率高,一點不奇怪,尤其是靠著saas優勢和資本優勢,收購了一大堆應用,還有支付優勢,市場很大,有一席之地太自然了。華為因為硬件網絡和開源的因素,售後保障因素,當然還有客戶關係因素,一直混跡私有云,混的還不錯,最近才放出來拼公有云市場,但已經連連在政府採購雲平臺上斬獲大單,這個其實還是私有云慣性,但是華為手機裡面的雲電腦,在5g時代肯定會有市場。但是總歸市場很大,華為和阿里現在還是關公戰秦瓊。互相有自己優勢領域,直接衝突的幾率不少,但不到你死我活地步。深耕自己的市場,做好自己的服務,別人也殺不進來。


雪一刀007


當然是阿里雲了,在雲計算領域,國內的企業目前沒有一家企業能跟阿里雲相提並論,因為不在一個級別。就好像在全球來說,雲計算分為亞馬遜AWS、以及其他,而在國內雲計算就分為阿里雲、以及其他。

一個例子證明,在今年世界盃直播期間,華為雲擊敗了騰訊雲、阿里雲,成為移動咪咕視頻的雲服務提供商,當然最終大家也知道了,第一天晚上咪咕的用戶就看了一晚上馬賽克,據說移動董事長還發火了。而且720P都沒能搞定,要知道優酷的用戶可比咪咕視頻多得多,雖然也被罵慘了,但是總不至於看馬賽克,本來移動想省錢,最終卻被坑華為坑慘了,價格低,可能是華為雲相對於阿里雲唯一的優勢了。

阿里雲具有先發優勢

雲計算方面,毫無疑問,阿里巴巴是具有很大先天優勢的,2006年亞馬遜AWS成立,阿里就已經洞悉到了雲計算的潛力,於是在2009年的時候,阿里巴巴就成立了阿里雲團隊,在王堅博士的帶領下開始做雲計算。

可以說在大家都還不知道雲計算是什麼的時候,阿里雲就已經開始了,而且也很早的開始了商業應用,而華為雲要晚了幾年。

阿里雲具有客戶優勢

華為雲的客戶基本上都集中在黨政市場,而阿里雲的用戶以企業用戶比較多。

這有什麼差別,大家都是知道在用戶體量以及數據體量上,黨政市場跟企業級市場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不管是用戶體量,還是業務複雜程度,還是場景的多樣性上,黨政市場跟企業級市場都有很大差距。並且阿里巴巴的很多客戶都是做C端用戶的企業,這一點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阿里雲具有先天優勢

阿里雲具有很強的先天優勢,這一點華為不可能複製一個這樣的優勢,如果說其他的劣勢華為雲還可以慢慢尋求補足,但是這個先天優勢是華為很難補足的。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是一個天然的教練場,其技術難度堪比12306,這個是華為不可能複製的一個業務場景,要知道雙十一阿里的技術峰值是49.1萬筆/秒,可以說阿里雲的實戰經驗,再經過這麼多年的雙十一打磨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準,華為雲不可能有這樣的實踐機會,如果試驗田,就很難獲得真正的演練、進化。

在核心技術領域,阿里雲的飛天系統已經進化到了2.0,而且是全部自研的,並且經過了實戰檢驗的,華為雲的自研實力能有多少,還不好說。

因此,總體來說,在底層技術方面,華為雲基礎不如阿里雲深厚,在應用方面,華為雲沒有阿里雲實戰經驗豐富,而且還不可能獲得天貓雙十一這樣技術珠穆朗瑪峰的考試,很顯然就不可能達到阿里雲的高度。


EmacserVimer


個人認為,談兩個雲的技術高下必須要看他們的自主研發水平。

其實,阿里雲和華為雲是兩個不同的陣營,區別在於自主研發還是用OpenStack 搭建。OpenStack是2010年發佈的一個開源的雲計算管理平臺項目,現在已經逐漸衰落,NASA、Rackspace、惠普、思科等全球知名企業都逐漸放棄了OpenStack。

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依靠自身技術,沒有依靠OpenStack 搭建的雲計算平臺。阿里雲底層用的是內部代號叫做“飛天”的操作系統,這套系統是阿里自主研發的分佈式雲操作系統,計算、存儲、數據庫、網絡等模塊是它的核心。

由於是自主研發,所以飛天對大多數生態軟件和硬件都比較友好,CLoudfudry、Docker、Hadoop等都兼容。

以華為云為代表的傳統IT廠家依靠OpenStack 搭建的雲計算平臺。依靠OpenStack搭建可以很快地投入市場,比自主研發要省事得多。但是具體使用起來,OpenStack的種種弊端估計也挺讓人頭痛。

因為OpenStack是基於私有云的,本身就不是為大規模業務服務的。再加上有經歷過大規模的實戰檢驗,版本分支繁多且相互不兼容,跨廠商無法遷移升級等等弊端,OpenStack的基因根本就不適合雲計算領域。

這麼一看,高下立見,阿里雲在自主研發上顯然勝出一籌。


大科技小娛樂


我認為阿里雲技術好。

首先,阿里雲自主研發出了計算操作系統“飛天”,打破了歐美長達40多年的技術壟斷,對雲計算底層技術體系的把控力很強大。

而華為則是基於OpenStack搭建的,但是OpenStack本身有很多侷限性,現在國際上很多企業,像惠普、思科、eBay都已經放棄使用了。

其次,阿里雲還有人工智能“ET大腦”的加持,在城市管理、工業、農業等很多方面都表現出色。

例如,阿里雲ET工業大腦給車間生產裝上了“智能中樞”,幫助中策橡膠提升了3%-5%的混煉膠平均合格率;

ET農業大腦用AI養豬,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給每頭豬都建立了檔案,自動採集品種、天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頻次等信息;

ET城市大腦結合機器視覺、認知反演、交通流分析等頂尖技術,實現了城市海量多源數據的收集、實時處理與智能計算,幫助杭州、衢州、澳門、吉隆坡等11個城市智慧運行。

反觀華為雲卻顯得“默默無聞”,沒什麼拿得出手、值得一提的技術。

很顯然,阿里雲的技術要強於華為雲。


泛談IT行業


這個比較沒有意義。雖然華為也是一家很強技術公司,但在雲計算領域,可能和阿里雲的差距還比較大。

知名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顯示,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僅次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被合稱為全球雲計算“3A”,

我來科普一下,Gartner發佈的報告還是很有權威性的,特別是它發佈的全球公共雲市場份額報告和全球公共雲魔力象限被認為是產業風向標。

而華為雲呢?還沒有上榜,看來還需要繼續努力。

再說技術,說的太深我也說不好普通人也不明白,說一個最大的技術實戰案例吧。

2017年雙11中,最多每秒有32.5萬筆交易創建,每秒25.6萬筆支付,這一結果建立在阿里雲與淘寶、天貓、支付寶共同構建的全球最大規模混合雲之上。

簡單點說,你在雙11時候能任性的買買買,背後是阿里雲在撐腰。

作為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集團不斷在解決自身曾經遇到技術上的挑戰,擴展技術邊界。這樣的商業實例,除了阿里雲,其它雲沒有這樣的機會“體驗”。

這下,是不是高下立判了?


互聯網前沿消費


看了一些網友的回答,簡直是瞎扯嘛。阿里雲的優勢在於起步早、動手快,快速收割了國內雲服務市場的早期紅利,並且藉助市場份額形成了排外壁壘。不過阿里雲的這一壁壘並不高啊,至少從老牌IT服務商華為的角度看,衝破這一壁壘一點也不難。

從成立1年多的發展也可以看到,華為雲不但在企業端市場迅速積累了一批製造、物流、甚至大型互聯網企業客戶,更是在政務雲這塊聚合權重資源的入口,多次擊敗阿里雲拿下大單。

前段時間全球權威調研機構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發佈的《The Forrester Wave:Full-Stack Public Cloud 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3 2018》報告,還將華為雲同亞馬遜、阿里、微軟、騰訊一起歸到了領導者象限,某種程度上來看,華為雲用1年走完了其他雲服務商10年要走的路。

說到華為雲的快速發展,最主要的還是源於華為30多年在通信服務行業的技術和經驗積累。華為的攤子有多大你知道嗎?2017年華為收入是6,036億元,阿里是1582.73億,騰訊是2377.6億,華為一家已經超過互聯網的半壁江山。華為每年投入研發的費用近千億,首先在技術和經驗方面保證了雲服務落地本身的可行性。

還有一點,就是華為雲在同合作伙伴共同開展業務的定位中,選擇了一個聰明的角色,華為雲自己說要做管道、做平臺、做黑土地,還提出了“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的三不邊界,這個跟通過重金收購打造中心化帝國的阿里商業模式完全不同,不與合作伙伴爭利,免費開放出自己的技術能力,給你土地還幫你施肥,幫你實現商業價值,讓我選我也選華為。


星星WWLL


第一步,定基準為了展示測試的公平性

雲服務器規格選擇採用最接近真實生產環境的規格,最終確定為4核16G的計算型號,系統都使用CentOS 7.2。都選擇普通型,基於最新Skylake CPU的雲服務器。整體策略採用購買相同配置,價格相近的硬件,然後執行相同的命令,運行相同的程序,對比執行以後的結果,進行逐一分析,整體總結。

點評:各雲廠商都有折扣,整體看,按月計算價格相近,按年計算,華為雲的價格非常有誠意。

第二步,測整體性能整體性能為雲服務器整體性能體現,可以對服務器整體性能有個認知

這個測試相對重要性不高,得出的整體性能,而對於業務的訴求並不完全匹配。整體性能測試一般採用UnixBench ,UnixBench是老牌的系統性能測試工具,也是常用的基準測試工具。它會執行多達11個單項測試,然後將結果與基準系統進行比較,輸出一個數值,此數值越高,代表雲服務器性能越好。

點評:整體看性能測試結果,騰訊雲領先,華為雲與騰訊雲相差很小,阿里雲性能則與另外兩家有差距較大,整體低一個檔次。考慮價格因素的話,華為雲性價比更高。

第三步,測試CPU性能Geekbench是一款多平臺的性能測試工具

Geekbench的測試項目重點考察CPU和內存系統的運算能力,在測試完成後會給出具體得分供用戶參考比對。這裡測試了單核整形、單核浮點、多核整形、多核浮點的性能。

點評:通過這個測試數據表格,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特別是多核性能下,阿里雲整體性能為華為雲的一半。

第四步,測試內存帶寬STREAM是一套綜合性能測試程序集,通過fortran和C兩種高級且高效的語言編寫完成,由於這兩種語言在數學計算方面的高效率, 使得 STREAM 測試例程可以充分發揮出內存的能力。 STREAM 測試得到的是可持續運行的內存帶寬最大值,而並不是一般的理論最大值。內存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系統的表現,特別對於大量訪問內存的場景,如關係型數據庫,我們目前業務有使用PostgreSQL數據庫,因此也注重測試了雲服務的內存帶寬。點評:通過這個測試數據表格,整體是華為雲以較小的優勢領先騰訊,但阿里雲表現相對較差。

最後一步,測試PPS

PPS是每秒通信的數據包數量,用於對網絡要求較高場景,Iperf是一個網絡性能測試工具。Iperf可以測試最大TCP和UDP帶寬性能,具有多種參數和UDP特性,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可以報告帶寬、延遲抖動和數據包丟失。

單實例PPS越大,網絡性能越強,往往意味著可支撐更大的業務量,我們的業務有大量的人員同時訪問,需要能夠支撐大併發量的雲服務器,因此測試PPS是為了在同等條件下,瞭解各廠商雲服務器的業務支撐能力。

點評:從這個測試看,整體差距不是很大,華為雲領先,騰訊雲落後,阿里雲也終於有一項不是墊底了。


aa怪人


華為每年單投入在研發方面的資金有800多億,從這點來說,BAT和華為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上。華為擁有30年技術創新及研發積累,在芯片、算法、網絡、存儲、數據庫等各個領域都有技術和經驗優勢,這些都成為華為雲在“直道”超車的資本,更重要的是,不斷加碼的技術加持也讓華為雲的優勢獲得不斷鞏固, 2017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達897億元,連續16年蟬聯中國軟件企業百強第一,而阿里巴巴研發投入則不及華為的四分之一。所以對於有需求的廠商來說,還是要去真正瞭解、試用一下產品,聽來的終究只是別人想要告訴你的。


薄荷夢燎


這個問題簡直是問對人了,本人使用的是阿里雲服務器和騰訊的,主要是小網站的使用,眾所周知阿里雲的老大王堅,我國服務器雲計算的起步和騰飛應該都是從阿里雲的。目前各大平臺的雲計算你去卡看看他們的網站,幾乎都是在模仿的阿里雲的界面,所以個人還是比較推薦使用阿里的。主要用起來好用。不管是從性價比還是從我們的使用上來說個人比較推薦阿里,答案僅供參考。


IM平頭哥


說實話,兩家的基礎設施服務使用起來差不多,畢竟都是國內領先的雲服務商。但是總的來說,華為雲技術還是更強大,兩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一是穩定性方面,華為雲的網絡更穩定些,阿里雲的時不時會斷一下,而且阿里經常要換IP,這就很扯淡了。另外,華為雲的客服做的很好,阿里雲的客服就是機器人,想找人工支持真能把你給氣個半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