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可是李牧面對強秦卻能百戰百勝,這是為什麼?

小5小8


這就是個人能力,

對於一個優秀的天才來說,不扯他的後腿就是對他最大的幫助。李牧不但打贏了秦軍,還是兩頭作戰打贏了秦軍。李牧是東方六國抵禦秦國的最後一道屏障。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白起、王翦、廉頗,只有李牧和白起被封為了武安君

之所以這樣排名,是因為從個人軍事才能排名而來,對於將領來說,有的人擅長防守,比如廉頗,有的人擅長攻擊,比如白起,有的人擅長用計策,比如韓信,而李牧是既能攻又能防守的將領。白起帶領的是全盛時期的秦國打敗了趙國,動用了60萬兵卒,而李牧在趙國近乎滅亡的情況下,接連打敗全盛時期的秦國——包括王翦的部隊,王翦聰明沒有直接和李牧對戰。

當時的秦國並沒有真正的騎兵,而李牧在消滅匈奴的過程中建立了一支真正的騎兵,正是這支騎兵,在戰國後期對秦軍的作戰中屢次戰勝。

秦始皇最後不得不派出名將王翦,而李牧採取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北方防守王翦,使得王翦無可奈何;率兵猛擊南部秦軍,將南部秦軍擊潰。

王翦不得不採用反間計,用間諜到邯鄲賄賂了倡後、及奸臣郭開,說李牧謀反,趙王遷殺李牧。李牧死,王翦帥大軍猛攻趙軍,俘虜趙王遷,趙國滅。

戰國後期的時候,作為四戰之國的趙國替整個華夏抵擋了匈奴的襲擾;而消滅匈奴的這個人就是李牧——並且李牧並沒有向趙國要任何支援,靠的是自己管轄地區內的稅收,訓練士兵。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趙武靈王滅掉中山後,北方雁代地區就和匈奴接壤了。當時秦趙燕三國都受到匈奴的騷擾;不得已修長城。尤其是趙國的雁代之地,經常被匈奴所劫掠,殺死邊疆官員百姓。


嘟嘟讀讀



長平之戰後,趙國45萬主力全軍覆沒,精銳耗盡。為什麼李牧還能兩次戰勝秦軍呢?

原因有二:

一是趙軍的戰鬥力原本就強於秦軍。

在閼與之戰前,秦軍大舉進攻閼與。趙王徵求廉頗的意見。廉頗認為閼與地形狹窄,不利於大軍展開,對趙軍不利。廉頗沒有把握,認為只有五成勝算。廉頗建議放棄閼與。

趙王不甘心把閼與拱手相讓給秦國。又徵求趙奢的意見。趙奢認為,閼與地形對趙軍不利,對秦軍同樣不利。在狹窄地形作戰,雙方沒有迂迴餘地,各種計謀都用不上。就好比兩隻老鼠在狹窄通道內打架,誰更勇敢,誰戰鬥力更強,就能獲勝。

在閼與之戰中,地形狹窄,秦趙兩軍硬碰硬。使不上任何計謀的情況下,趙奢全殲八萬秦軍,斬首八萬。而趙軍傷亡不大。說明趙軍的戰鬥力遠強於秦軍。

二、李牧的軍事才能高於王翦。李牧的軍事才能,能排進戰國前十。王翦的軍事才能,排不進前二十,排在齊國名將匡章之後。

由於以上兩點原因,趙國即使在精銳耗盡的情況下,依然兩次戰勝秦軍。


楊朱學派


長平之戰後,又發生了邯鄲保衛戰,這兩場戰役讓趙國差點亡國,而秦國也傷亡慘重,此後兩國之間並無大的戰事。

直到差不多二十年後,秦國依靠強大的國力,恢復了元氣,反觀趙國由於長平之戰損失了45萬士兵,此後燕國趁趙國青壯皆死於長平,起兵進攻趙國,卻不曾想大敗。

由於李牧在邊境帶兵,訓練了一支勇猛的騎兵,曾一戰消滅十萬秦軍,這讓秦王政都頭疼不已。後來派王煎進攻趙國,由於王煎打仗謹慎,且穩打穩紮,王煎對李牧也無良策,後行反間計,借趙王之手除掉了這個勁敵。三個月後,趙亡,總之,一個良將抵十萬兵,千百年以來,良將並不多見,善於以奇謀者更加稀少。由於李牧生活在趙國亡國前最後幾十年裡,因此他打的戰役不多,即使李牧再百戰百勝也依然改變不了趙國亡國的命運。




笑看風雲際會


百戰百勝,說得誇張了。

史書比較明確記載的,李牧是兩度擊敗秦軍

1、在趙悼襄王時代,李牧被長期閒置

這裡就有個疑問了,在長平之戰與邯鄲保衛戰之後,秦趙之間的戰事很頻繁,為什麼大多數戰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從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後,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就銷聲匿跡了,無論是與燕國的戰爭或是與秦國的戰爭,都沒看到他的身影。戰事頻頻,為何李牧卻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時間是趙悼襄王二年。當時趙悼襄王執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婦,即後來趙王遷的母親。對此,李牧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令趙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後一直到趙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閒置的

趙悼襄王死後,趙王遷繼位。趙王遷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國大舉入侵趙國。秦軍統帥桓齮出兵攻打平陽、武城,趙國政府派扈輒率軍前往救援。扈輒只是一個平庸的將領,在秦軍的猛攻之下,趙軍大敗,十萬名趙軍將士橫屍沙場對趙國來說,這無異於滅頂之災。在長平之戰後緩慢恢復元氣的趙國,實在難以承受一次十萬人被殲滅的大損失。

秦國得勢不饒人,桓齮兵團非但沒有見好就收,反倒繼續深入。趙國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只有李牧有能力挫敗秦軍,拯救趙國於危急之中。就這樣,李牧被任命為大將軍,實際上就是趙軍總司令,奔赴前線,阻擊秦軍。

2、宜安之戰,李牧大破秦師

公元前233年(趙王遷三年),桓齮統領的秦國兵團繼續深入,與趙軍戰於宜安(河北石家莊東南)。李牧臨危受命,糾集了一支軍隊,駐紮在赤麗、宜安東部的肥城(河北晉縣)。李牧的主力應該是來自北方軍區,也就是他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方兵團。與新銳的李牧兵團相比,桓齮兵團已露疲態。秦軍在趙國境內已經征戰將近一年,又在赤麗、宜安發動攻勢,已是疲憊之師。

桓齮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可是他顯然低估了對手李牧。

赤麗、宜安兩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軍已經趕到宜安以東的肥城。這時秦軍的位置相當不利,隨時可能受到趙軍的左右夾擊。對桓齮來說,最好的選擇當然是退卻,避開李牧的鋒芒。可是他並沒有退卻,因為他並不把對手放在眼裡。

作為長平之戰後崛起的新一代將領,桓齮對趙國的軍事力量抱著藐視的心理,他曾經兩度率兵侵趙,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特別是在平陽、武城之戰中,殲滅趙軍十萬人,堪稱偉大的勝利。桓齮顯然也只把李牧視為普通的將領,然而,低估對手總是致命的。

這場戰役的詳情已不可考,《史記》僅有短短數言:“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這個紀錄實在過於簡略。戰國中後期的六國史書,後來都被秦始皇燒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資料。要知道秦國人向來對打敗仗十分忌諱,損失了多少人,是從來不提的。我的分析,秦軍的損失至少在十萬人以上。

秦軍桓齮在戰後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為他的損失超過戰果(之前殲滅趙軍十萬),怎麼會畏罪呢?

宜安之戰後,李牧乘勝追擊,光復許多被佔領的城邑,秦國人耗時一年之久的攻趙之役不僅顆粒無收,甚至還把先前吞併的土地吐了出來,可謂是賠本買賣。

3、再破秦師,趙軍慘勝

一年後,公元前232年,秦軍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勢,撲向趙國。秦軍兵分兩路,一路攻至鄴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趙國再一次舉國震動,能不能擊敗秦軍,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從國力上說,趙國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從軍力上來看亦然。秦國雖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無論是兵員或武器、糧食,都能迅速得到補充。相比之下,喪失大片土地後的趙國,顯然捉襟見肘。可以說,趙國是毫無勝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驚世界,在這場硬碰硬的戰爭中,他又打破了秦軍的神話,在正面交鋒中擊退敵人。關於這場戰鬥的詳情,很可惜,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慘烈。

《戰國策》中有一個記載:“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

”我仔細分析這個記載,與秦軍的兩路出擊是相吻合的。秦軍一路攻鄴城,鄴城臨黃河、漳水,即“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另一路秦軍攻番吾,即“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

在這次秦趙大戰中,李牧與秦軍有過四次戰鬥,全部取得勝利。然而,這個勝利只能用“慘勝”來形容。“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趙國損失數十萬人,按保守來算,至少二十萬。這個勝利雖然贏得很艱難,畢竟是贏了,除了李牧,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做得到了

反過來說,趙軍損失數十萬人,秦國卻歇了三年沒有攻趙,可見秦軍損失之大,也不會是小數字。

三年後,秦軍又一次大舉進攻趙國,但這次李牧沒有表現機會了,沒有死於戰場,而是死於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嘆息。其實就算李牧不死,趙國能抵抗多久,也是個謎。實力就擺在那裡,秦國越來越強,特別在吞併韓國之後,已邁出統一的堅實步伐;反觀趙國,土地不斷地縮小,兵力也不斷被削弱,與秦國已經完全不是同一級別的對手了。李牧確實是一位軍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個人戰鬥,統帥的水平固然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沒有堅實的國力為後盾,縱然有奇謀妙算,恐怕也難以長久有效吧。


君山話史


分析完背景之後,再看看題目,其實說李牧百戰百勝有點欠失妥當,李牧連卻秦軍,但不過只有兩次戰役,宜安之戰和肥之戰,並且在肥之戰的正面戰場中,趙軍面對裝備精良的秦國虎狼之師也是傷亡慘重,無力再組織追擊和反攻,但也擊潰秦軍,獲得短暫的穩定。最後,面對天災人禍的趙國,秦王派王翦討伐趙國,,兩個當時最頂尖的名將,就這樣在戰場上對決。開戰以後,王翦發現,李牧不愧是頂級名將,非常不好對付,據《戰國策》記載,桓齮作為王翦的部下,在這一戰中戰死。 歷史上對於這一段的描述較少,無法還原真相,甚至不能完全確定桓齮是不是真的戰死在此,但王翦必然是在戰場上受了挫折的。同時的李牧也相對採取了堅守的戰略,也避免了正面野戰,最後反間計死於自己君主之手。李牧死後,秦君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

也許很多人會可惜李牧的境遇,認為死於趙王之手太過可惜,但王翦與李牧之間的對決不僅僅是軍事之間的對決,更有政治之間的對弈,這也是王翦相對其他三位戰國四大將的亮眼之處。現實生活的也是如此,單一的競爭實力並不是全部實力的構成,能夠運用複合的競爭實力,發揮各種優勢,才是競爭成功的關鍵。


汜水初塵


世上絕無百戰百勝之將。

縱然史書記載,無一敗績的白起,我想在他成名以前,定然也是領教過多次失敗的教訓的。否則,焉能避害趨利,百戰不敗?

古人有云,一將功成萬骨枯,累累功名,累累骨。只是,大部分人,戰死在了成神的道路上。而少部分,成功登上了神壇。

李牧在大敗匈奴以前,肯定也是有過失敗的。不過李牧確實是不世出的優秀將帥之才,千錘百煉,方能力挽狂瀾。

以空虛之國,帥疲弱之師,獨戰虎狼之師秦軍,一戰秦軍死傷十萬,二戰死傷數十萬,三年不敢興兵。

可見李牧之才,遠在白起之上。

白起站在巨人肩膀上,俯仰之間,摧人之兵,最多算是優秀。與李牧以弱勝強,屢戰屢勝之才,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大廈將傾,無力迴天。李牧雖勝,卻是慘勝。戰術上的勝利,難以彌補戰略上的消耗戰所帶來的巨大損耗。

勝似勝了,但是趙國人財消耗巨大,越大越弱,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李牧縱然天才,卻也不過是延遲了趙國的喪鐘。

~第三隻眼睛讀金庸,第六感彈武俠,喜歡就關注我吧~


三生有畫


東方六國中,趙國是秦國勁敵。曾一度與秦國分庭抗禮。

長平之戰後,趙國軍力一落千丈。 再也無力單獨抗秦。趙國君臣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憑著趙武靈王留下的尚武精神,解除了亡國之危。元氣有所恢復。還在後來燕國侵略之時打的燕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在北方,李牧隻手擎天,大破匈奴。即便遭受了長平之戰這樣的巨大損失,趙國也並非不堪一擊。

若非秦國這隻虎狼之國在側,趙國極有可能恢復國力重新成為東方六國諸侯之霸,但秦國不會再給他發展國力的機會。

公元前248年,秦國大將蒙驁率軍攻趙,秦軍一路攻城拔寨,連下三十七城,連趙國的發祥地晉陽都落入秦軍之手,正當趙國手足無措之時,秦莊襄王病逝,嬴政繼位,呂不韋為了穩定局勢,調回了正在攻趙的蒙驁。晉陽的軍民奮起反擊,總算收回了這座歷史古城。

此後,為了抗擊秦國,趙魏韓楚燕組成五國同盟,並在公元前241年合縱伐秦,但這次的五國伐秦卻失敗了,從此東方六國在也沒有組成合縱之勢伐秦。接下來的幾年裡,秦國對趙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打擊。趙國上下苦不堪言。


公元前234年,秦軍再次大舉進攻。秦將桓齮率軍圍攻平陽,武城。趙國政府派軍救援,再次遭到大敗,十萬軍民浮屍荒野。正當趙國君臣束手無策的時候,大家同時想到了一個人,李牧。值此危難之際,也只有李牧能拯救趙國。就這樣,趙王遷將李牧從邊境調回率大軍抗擊秦軍。

桓齮打敗趙國援軍之後,經過短暫修整繼續深入。進圍趙國北部的赤麗,宜安。掃清邯鄲周圍的據點,從而完成對邯鄲的大迂迴包圍。若完成這個戰略,趙國就危險了。李牧一眼就看穿了桓齮的意圖。率軍趕到宜安,憑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擊潰秦軍。秦軍損失慘重,秦將桓齮不敢回咸陽,叛逃至燕國改名樊於期。



李牧攜大勝之威,一舉收復了許多被攻陷的城池,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趙國。秦國耗時一年,結果什麼也沒得到。

過了一年,秦國再度率軍攻趙,看來嬴政是不拿下趙國誓不罷休了。這次秦國的攻勢更猛。秦軍兵分兩路,一路走南邊取鄴城。另一路從北方直奔太原。趙國舉國震驚,紛紛寄希望於李牧,事實上李牧再次驚豔國際,連卻強秦。

李牧分析了敵我形勢以後,決定採用南守北攻的策略逐個擊破。南方鄴城有漳水和長城為依託,短時間不會被攻破。北方無險可守。李牧部署完兵力親率主力北上迎擊秦軍。這一戰,李牧親自指揮,督軍猛攻,成功擊潰北方的秦軍。秦軍受阻,暫時退去,李牧便連忙率軍回邯鄲,合鄴城的守衛再次打敗秦軍。再一次保衛了趙國的安全。李牧能夠兩卻強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趙國軍力尚沒有完全淪喪。二是秦軍對李牧有幾分輕敵。三最重要的一點是李牧的軍事才能確實強悍。可以說李牧不亡,秦國統一之路還遙遙無期。


懷劍聽雨


李牧能在趙國亡卒四五十萬的情況下,率領疲憊之師連續打敗秦軍,這是對他軍事能力的肯定,因此他才能位列四大名將,但是趙國連年征戰,兵力越打越少,滅國是遲早的事。李牧軍事能力再高,面對無兵可用的窘境,他也是迴天乏力,他的百戰百勝只是暫時的。


白鳥飛123


李牧為什麼能百戰百勝是有特定原因的:

1、李牧率領的趙兵既是兵又是商人,同是也是細作,作用大大的

2、李牧是難得一見的將才,仁勇智義信都具備,兵法的造詣更不得了

3、李牧善於打游擊戰,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讓敵人摸不到頭腦,從對抗秦軍還有匈奴的戰法中看得出,把這一招運用的出神入化,另外就是對於地形有非常規的理解

4、李牧得民心,又有財力去打仗


一葉扁舟49644512


本來剛打完長平之戰的時候白起能一戰滅了趙國,可是功高蓋主沒蓋了秦昭襄王蓋了範睢,範睢以為白起這樣下去要滅了六國這樣他就沒地位了,就上報秦君我們剛經過大戰要休養生息結果就撤兵了錯失了最好的滅趙機會,之後列國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開始援助趙國抗秦所以暫時活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