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翁教授麻辣点评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恶魔一定会出来。

人性之恶和对于利益的追求,不能通过道德呼吁来解决,只能通过制度和利益的机制来解决。比如地沟油用于生物柴油的收购价高于不良餐厅的时候,地沟油才能彻底杜绝流向餐厅,小米整体拉低了手机的价格。

没有顶层设计和竞争的压力,药企一定会通过现在的强权法律来维持匪夷所思的高价。

中国应该通过创新立法,鼓励本国企业而创新出现医药界小米,一定程度上限制跨国药企的恶意高价,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短时间内则可以对印度药物进口采取宽松政策。

-翁向东教授-

1、服务36家上市公司的品牌专家,推动中国品牌化进程的风云人物

2、长期在清华、交大总裁班讲授《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品牌整合营销传播》课程

过去的20多年,他不断演绎品牌传奇:中石油、昆仑润滑油、极草、香飘飘、舍得酒、衡水老白干、海信、汾酒、寿仙谷、仙客来、报喜鸟⋯⋯

UBrand品牌联盟金牌特邀讲师,了解更多翁宰相麻辣点评,请看“UBrand品牌联盟”。

3、杰信咨询创始人,教授之乡浙江东阳理科高考状元、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近期,《我不是药神》火了,且火的一塌糊涂,圈内圈外都是它的粉,微博、头条等各大主流媒体也都被它所占领,可以说这部电影是近两周内很大的IP之一。从电影层面来看,该片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不俗的口碑,考验的不仅仅是演员的演技,更是电影题材的选择,电影选择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医药。

剧情设置的也极为巧妙,演员的表演极其到位,人物个性也极其分明,尤其是徐峥饰演的药贩子程勇,和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形象,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下,不得不走向贩卖印度药的道路,以吕受益为主的白血病患者,大批的人都需要依靠药物维持生命,8万块一瓶的添加药物,让他们吃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在求生的道路上不得不做出别的选择,买500块一瓶的中国层面的所谓的“假药”。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其实,电影真实的还原了当下悬在我们每个人及每个家庭的一把剑——疾病。有人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当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可以风轻云淡的说声:在所难免。

但当事情事实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时候,就开始慌乱了分寸,本能的求生欲望,家庭的倾家荡产,能一觉醒来看到活着的自己简直就是庆幸……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朋友叶子,前段时间刚和我聊天说她一亲戚,也是得了重疾,在国内前后花了几百万,还无药可医,前两天都在准备去印度做手术。

我很惊讶的问道:印度药可信?叶子说:现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很多人,都跑到印度去做手术了,那边同样的药品价格上相差甚远。

且大批的患者有前车之鉴,告诉我们:那是一条可以保障钱财与性命的路。就像电影里边所展示的,那些药不仅便宜而且不比那些国内正版药功效差。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印度的大药国

在去年全球富润排行榜上,中国和印度很多家企业都纷纷上榜,但你会看到,中国排名靠前的都是依靠房地产等重工业生产,印度企业则是一些大型的医药企业,日本、美国均依靠高科技信息产业榜上有名的。

其实,这从侧面也可知道,一个国家是依靠什么来发展带动国内经济。那反过来说:就像电影里演示的,那些无牌照,无合法经营证件的制药企业为什么还能继续猖狂运营下去呢?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不得不提及的是:印度药的发展史。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市场上的药价之高也曾闻名于世。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1961年才成立的兰伯西(Ranbaxy)公司,靠着仿制罗氏镇定剂苯甲二氮,能够解决印度好药价高短缺的问题,为穷人提供物美价廉的药品.

为了让印度人能享受到低价药,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真正让印度制药业企业受益的,还是1970年在总理英迪拉·甘地(注:不是那个非暴力不合作的那个甘地)主导下对《专利法》的修订。

在修订后的专利法下,将原有的产品专利保护转变为工艺专利保护;规定”只保护制药工艺,不保护药品成分”,对食品、药品等只授予工艺专利,不授予产品专利。

从此,印度放弃了对药品化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的宽松使得本国企业能够获得大量仿制药生产许可,从而为印度仿制药提供了快速扩张的空间。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到了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决定成立WTO,印度也是成员国之一,次年加入了WTO,所以需要遵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条款,要求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不过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10年过渡期,以及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强制许可制度,即根据本国公共卫生安全需要,未经专利持有人许可生产专利药品。

快到10年期限的时候,印度在2004年又修订了专利法,有条件地恢复了药品专利,只对1995年以后发明的新药或经改进后能大幅度提高疗效的药物提供专利保护,而不支持原有药物混合或衍生药物专利。同时,印度政府可根据需要实施“强制许可”。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2011年-2020年印度医药市场规模(亿美元)

不过在有了之前近40年保护之下,印度的医药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国外咨询机构TechSci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印度医药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210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2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64%。随着印度中产阶级人口比例增加,社会医疗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的完善,预计到2020年印度医药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

印度除了药价便宜,还有一点也格外突出,就是医疗旅游。

据报道,目前印度医疗旅游业增长率为22-25%。对于来印度医疗旅游的外国人来说,可以选择产品非常丰富,上至心内外科、牙科、整形整容外科、脊椎接骨、减压、关节造形术、外科移植、肿瘤、耳喉鼻科、神经外科、眼科等,下至印度草药、物理疗法、印度瑜伽、豪华SPA等医疗服务休闲服务,都应有尽有。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来印度医疗旅游的外国人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首先,印度的私立医疗体系的医疗质量高。印度有很多医生是从欧美国家的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归国工作。这批精英人才将印医传统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使得印度的医疗技术水平不仅不落后于西方国家,有些指标,比如手术成功率,甚至还遥遥领先。

其次,便宜!据印度工业联合会的一份报告称,印度的收费一般是欧美国家的1/10。患者在印度接受“第一世界的服务”,却享受“第三世界的价格”。

最后,会讲英语的医护人员。在印度,大部分医护人员都会讲英语,这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能够与他们沟通提供了方便。

此外,印度的政府部门也注重医疗旅游的发展,印度卫生部、对外事务部、旅游部、文化部正加强合作努力增加医疗游客数量。政府提供在线签证、多次入境、延期逗留以及医院认证服务。

虽然印度凭借着早年对医药专利宽松的管理,降低了药价,但是以牺牲海外医药巨头的利益为前提。

能研发出治病的神药背后,都是海外巨头每年几十亿美元研发投入为前提。缺少了对创新的保护,世间将不会有新药。也正是有了专利保护,公司和个人才有动力去创新,可以说近代文明的快速进步离不开专利保护制度。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正如电影里所说,你可以治好这个世界所有的病,但有一种病你无能为力,那就是穷病。

我们更需要关心的是对看不起病的患者更多的关注!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生死,再无大事。世界上没有药神,但是每个被死神追赶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赎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反观中国的医药行业,除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一系列,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外,真正从源头上并没有合法保护我们的医药发展行业,之前,小编(V:UBrand品牌联盟)有看过这样一则纪录片,片子主要也是记录一个药品从国外到国内需要经过重重审核,按我们国家规定,很多药要经过药监局等各个部分,到真正审批下来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而等审批完后,国外更为先进的优质药品又已经更新迭代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医药环境永远是两个极端,所以,国内很多物质条件好的人群,都跑到国外去就医。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以下情形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2.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3.变质的;

4.被污染的;

5.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6.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综上所述,假药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疗效上的假药,比如变质、被污染等等,另一种是法律层面的假药,比如未经批准生产、进口等等。

这样做也是为国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东西都牵制太多,这需要国家从体制全局观去考虑。

愿中国电影能多一些像《我不是药神》这样能反应现实社会问题的好电影,也愿我们国家的能从根本问题上去改变这种确实存在医药关系,只要我们多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的美好!

往期精彩推荐:

《我不是药神》火了,但我们却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