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该不该看盗版?这位导演,您的言论让我想笑

10月31日,《路过未来》导演李睿珺发了一条长微博,全文如下:

观众该不该看盗版?这位导演,您的言论让我想笑

李睿珺导演微博截图

这段文字在微博上没有引起太大波澜,被猫眼电影转发到头条后,却引发众多评论。

从评论内容看,大部分人都对这段文字持质疑态度。

比如:

因为奶茶值30,但是电影不一定。@安徽工程大学宣

奶茶店老板: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三十块钱去看个烂片,却不愿意花三十块钱买我一杯奶茶。@时尚美容学院

中国电影一年有几部值得花钱去看的。@当时只道是寻常4988796

观众是靠电影吸引进影院的,不是靠指责。@遗忘时间的废墟3

这里我不得不来唠两句了。

首先,我急迫地想驳斥李导演这样一句话:

有时候实在想不通片方花那么多钱租用那么贵的4K摄影机,录音师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做了几百轨声音,结果最后很多观众就为了等一个渣到不能再渣的网络画质的视频和2.1的声效的所谓的电影来观看。

我是个写字的,科幻名家倪匡也是个写字的。

倪匡一小时写8000字,我8000字写一个星期,请问,我写的故事就一定比倪匡的故事更有价值吗?

我可没这么自信。

所以,为什么老有人要把“心血”与“价值”划等号

你一个片子用了4K摄影机,做了几百个音轨,我承认你心血花得足,但这样做出来的片子,就一定比手机拍的东西更有价值?

不见得。谁知道是不是华而不实。

对待演员同样如此。

观众该不该看盗版?这位导演,您的言论让我想笑

导演李睿珺

一位演员的演技好坏,就是要看他呈现出的表演情态,而不是说,你看,他为了这个角色饭都不吃,狂瘦60斤,也不要偶像包袱了,一个病态妆要在身上带一天,天又这么热,还穿棉袄拍戏,金马奖,奥斯卡,你们不给影帝过意得去?

如果这样,学选秀比赛,比眼泪就可以了,还看什么电影成片?

现在的观众,已经越来越不是傻子,他们正在逐渐靠近电影最本质的东西,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观众在努力。

豆瓣评分对电影票房的惊人影响,相信导演们应该很是感同身受了,所以为什么还会有人在这里扯什么设备好不好?

《灾难艺术家》里,托米·韦素用超600万美元制作《房间》这部电影,设备能不好?但《房间》不一样是史诗级烂片?

把这点给这位导演缕清了,心里总算舒服了点。

接下来这几个问题,不太好辩,但还是得说。

首先说说

《路过未来》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有不少荣誉。

观众该不该看盗版?这位导演,您的言论让我想笑

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似乎没有评价它的权利。

那我就不评价吧,侧面说说。

当初阅读过一个关于这片的采访,印象最深的段落,是电影如何申报戛纳然后被提名。

戛纳是世界艺术电影最高殿堂,能入围戛纳,很牛?

当然很牛。但是大家注意,它入围的是“一种关注”单元,不是金棕榈主竞赛单元,这就要打一点大大的折扣了。

“一种关注”单元1978年在戛纳电影节正式启动,主要关注国际新影人作品。本单元素以影片独特的审美和新颖奇异的小众风格闻名,最佳影片也一般会颁给不知名的导演。(摘自百度百科)

明白了吗?我这么说吧,通俗易懂:

戛纳一种关注含金量远低于金棕榈。

也就是说,入围一种关注的,基本很难入围金棕榈。

而金棕榈,才是世人为之瞩目的戛纳意义。

不是说《路过未来》不好,只是它不等于戛纳。

观众该不该看盗版?这位导演,您的言论让我想笑

《路过未来》剧照

在对应的平台,就应该看真正有料的数据。

比如公号看阅读量,抖音看点赞量,你要到抖音上看播放量,岂不是自欺欺人?

而且恕我讲句实话,中国目前的独立电影,部部皮相都诱人,但其实没有几部能在基础的影像上达标。

什么意思?就是得看着成熟,不尬。

但事实恰恰相反。

什么《北方一片苍茫》、《西小河的夏天》、《强尼·凯克》,都是最多三星水平,一看,就青涩。

个个都在搞内涵要思想玩儿清新,摄影、演技什么的也不顾一顾。

有时候看这样的电影,抱的心态就是:花点时间,权当鼓励新人导演吧。

导演才初入影坛,是要宽容,但为什么不对比一下泽维尔·多兰、爱德华多·卡萨诺瓦这些国外90后导演?

《路过未来》是不是这样的片儿,难说。

再来说说这个盗版的问题。

李导演会发这条微博,似乎是因为很多网友在问资源,这明明是一种喜爱,对您电影的一种渴望,怎么到了您这里就被曲解成:

上映时你们舍不得钱,现在想看免费的?

怎么回事儿?我来解一下这其中的误会。

不排除部分网友的确不愿花钱进影院,但另一方面,您的电影当时在影院的排片情况,导演您自己心里没数吗?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线城市几乎没有排片,一线城市排片少不说,场次和时间也对观众很不友好。

观众要怎么看?

观众该不该看盗版?这位导演,您的言论让我想笑

《路过未来》剧照

是,观众是如何如何想看,但这就代表观众必须赶早场或晚场,甚至请假不上班来看?

我说实话,艺术电影看上去票价低,但其观影成本有时远高于普通商业电影

我看《摄影机不要停!》,往返坐四小时车,车费50,幸好重庆青年电影展没收票钱,从下午五点准备,到看完回到家十点半,这样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我愿意花,但你也得允许观众拒绝花

至于将这样的排片状况归结于观众对待电影的态度——就是你们不愿看,所以影院才不愿排!

得了吧,观众不愿看是因为类型?《冈仁波齐》、《小偷家族》票房不挺好?不愿看还不是因为质量问题。

当然,有时候,高质量电影也会遇冷,但就别拿个例来绑架观众了。

李导演甚至还将艺术电影的萎缩、电影类型的单一都怪罪于观众,可拉倒吧您,《爱情公寓》票房的断崖式下跌、《铁血战士》重启版票房的后继乏力……越来越多的商业片被观众拒绝,观众为什么拒绝,不就是想尽可能保护质量好的片子?

观众未必真这么想,但至少,观众的买票行为,正在形成这种渐近的电影文化趋向。

观众都这样了,还想“碰瓷”观众,这就不厚道了。

况且《路过未来》已经下线,总有没看过的观众,所以问一下资源怎么了?难道等重映?

当然可以到视频网站观看正版,我搜了一下,腾讯爱奇艺好像都没上线嘛,如果将来要上,您也可以为观众指引一下呀,何必这样指责?

拍电影苦,片方赚不到钱苦,观众难道就不苦?

比如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谈这部电影的盗版问题,似乎不太尊重逝者,但实话还是得说,我稍微讨论一下。

据说这部电影至今没有拿到龙标,能拿到才怪——

片长230分钟,主题抑郁到不行,中间还有一段台词对中国的现状很不友好,一听就很敏感——

这样的电影能上国内院线?

退一万步讲,能上,能是230分钟足版?总局愿意,发行方也不愿意吧?《迷失Z城》不过141分钟,都能被他们活生生剪掉29分钟,更何况一部230分钟的电影?

好了,院线不会规模上映,去电影节看?

电影节可不是人人能去。

那就等它上视频网站?同样也很难保持足版,原因不用我多说了吧。

好吧,等光碟。那也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况且,光碟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陌生得和外星生物已经没太大区别了吧?

所以,很多人找我要《大象席地而坐》的资源,我都觉得很矛盾。

观众该不该看盗版?这位导演,您的言论让我想笑

《大象席地而坐》剧照

首先,我已经没有资源了,因为版权已经被保护起来了,其次,如果有,给吧,作为影评人,你怎么传播盗版资源?不给吧,替观众苦啊——要么给他们一个正版渠道,要么直接跟他们讲这片遥遥无期,你们先放下这份期待,还是淘淘其它电影吧。

当然,《大象席地而坐》是一个特殊现象,但由它突显的“盗版困局”,却一直隐约左右着中国观众的迷影神经。

大方向来讲,不是观众不愿花钱,非要看盗版,是文化现实与版权现实共同作用的困顿迷局,复杂得很,不是一句指责就可以了事。

好了,可以聊聊奶茶和电影的问题了。

30块一杯的奶茶,贵不贵,贵,为什么要喝?喝的是奶茶吗?是心情,喜茶这么流行,谁喝了不得有一种时代前沿的感觉?这种感觉虚荣吗?虚荣,但也重要,是人生的小意义,村上春树所谓“小确幸”。

30块一张的电影票,贵不贵,不贵,为什么还不愿看?看的是电影吗?同样是心情。影评人大都喜欢偌大的影厅最好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安安静静欣赏电影,而大部分观众看电影,看的是气氛,要哭大家一起哭,要笑大家一起笑,我参与了这场光影盛宴,这是观众的“仪式感”。

现在人都讲究个仪式感,我朋友家装房子,还说要请我第一个去做客呢,说这就是个仪式感,这样的仪式感,是什么?是爱啊,导演您怎么忍心剥夺?

说一千道一万,我是始终愿意站在观众这边的。

当初戴锦华老师说,观众不懂欣赏艺术片,这是观众的悲哀。我倒不觉得是什么悲哀,如果观众非得能欣赏艺术片,那才是悲哀呢。

我一直觉得,一位导演在拍一部电影时,得有这样一份觉悟:

我这片子拍给谁?是观众,是电影节,还是自己?

在文学界有这样一个测试:

如果将你抛到一个荒芜一人的星球,之后写的作品没有人再能看到,你还愿意写吗?

有人说,我愿意,我的作品剖的是灵魂,无所谓读者不读者。

我敬你是条汉子,还是纯文艺的!因为我不愿意!

没有读者,写来干什么?余生都自己一个人咀嚼?

别清高了,在这样的星球,你的精神环境是极其局限的,所以你的灵魂迟早会萎缩,一个萎缩的灵魂,能写得出什么饱满的东西?

所以,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命运。

命运出了问题,来怨错位的对象,这跟失恋了把问题全怪给前任有什么区别?

况且,拍电影应是比谈恋爱更理性的事情吧。

所以导演们,求求你们别再“碰瓷”观众了,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