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三橋鎮仁義井村的仁義井傳說

“百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很多人對這首詩和“仁義巷”的故事耳熟能詳。全國各地有不少“仁義衚衕”、“仁義巷”的典故,但“仁義井”的典故並不多見。在汝南縣三橋鎮臻頭河村仁義井自然村有一個仁義井,並傳頌著一個文明禮讓的故事。日前,記者來到仁義井村,尋訪仁義井,並聽村民講述了它的故事。


村子因井而來

仁義井村位於汝正公路東側,臻頭河北岸。村子不大,只有40來戶人家,村內乾淨整潔,民風淳樸。藍天白雲下,村內一派寧靜和諧的景象。

村西頭,一位村民趕著羊群從河邊歸來,得知記者來看仁義井,熱情地給記者指路。在村東頭一片低窪的小樹林裡,記者見到了仁義井。


「汝南」三橋鎮仁義井村的仁義井傳說


仁義井位於仁義井村東頭一片地勢低窪的小樹林裡。

井口被4塊石頭圍著,上面蓋著一塊青石。從隙縫向下看,可以看到井口下約兩米處的水面。井是圓的,直徑有1米多,井壁由過去的大青磚所砌,非常光滑並且完好無缺,由此可見井的歷史和建造工藝。


「汝南」三橋鎮仁義井村的仁義井傳說


現在的仁義井

在記者觀察時,小樹林北側的院內走出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一問才知,老人叫趙修治,是退休教師,今年77歲,也是村內年齡最大的老人,這片小樹林和仁義井也是他在義務看管,井口便是他找人用石頭所蓋,以免井遭到破壞。


「汝南」三橋鎮仁義井村的仁義井傳說


老教師趙修治給記者講述仁義井的故事。

說起仁義井,老人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聽老輩人講,這裡原來並沒有村,而是先有井,後有村。很久以前,京漢古道從現在的村子中間穿過,井就在京漢古道路旁,來往行人在井邊歇腳、飲水。後來,井邊就有了兩家幹店。井周圍這一帶,是汝南縣城一穆姓地主家的地,因為有這個井,吃水方便,兩家佃戶也在井旁住了下來,其中一家就是趙修治家。再加上有一家打閒工的,共有5家。再後來,這裡有了8家村民,形成一個小村莊。


「汝南」三橋鎮仁義井村的仁義井傳說


京漢古道從現在的村子中間穿過,仁義井位於京漢古道路邊。

老人說,仁義井村周圍一帶是沙土地,井不好打。過去不僅全村人吃仁義井裡的水,周圍的劉莊、趙莊、馬灣等村的村民都來這裡擔水。因為井水水質好,村民吃仁義井裡的水很少生病。傳言人得了瘧疾,只要喝了仁義井裡的水,很快就好了。井水越傳越神,後來,汝南縣城及正陽、平輿、新蔡、上蔡等縣的人也來這裡取水治病,來取水的人經常在井邊排起長隊。井旁有一個大磨刀石,農閒時村民在井邊磨刀,農忙時在井邊磨鐮,井周圍經常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直至上世紀80年代,村民家陸續打了壓水井,來這裡取水的人越來越少,直至不用。

趙修治老人說,他是吃仁義井裡的水長大的,也是聽著仁義井的故事長大的,仁義井流傳著多個版本的故事。


一個美好傳說

“相傳仁義井與‘王莽攆劉秀’有關。”趙修治老人說,這是有關仁義井的故事之一。

西漢末年,皇帝昏弱,外戚王莽專權,獨攬朝政,暴行逆施,殘害忠良,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他對上篡政劉漢江山,對下欺壓貧苦百姓,對於反對他的派系和農民起義進行血腥的鎮壓,尤其是對漢室宗親的大肆屠殺更是慘不忍睹。當時的劉秀也是漢室宗親,並且對王莽政權構成的威脅最大,是王莽的心腹大患。王莽下定決心一定要除掉他,滿天下的貼出告示捉拿他,懸賞重金和權位要取他的腦袋。劉秀就四處逃竄、躲藏,官兵就四處的追殺。時間長了,於是就留下了很多關於“王莽攆劉秀”的故事。在我市很多地方,也流傳著不少“王莽攆劉秀”的故事,仁義井的故事是其中一個。

相傳劉秀被王莽所追,四處逃命。一日中午劉秀,行至京漢古道溱頭河北岸,烈日如炎,人困馬乏,實在走不動了,就準備歇歇腳。翻身下馬後,突然看見馬前蹄蹬出一個泉眼,泉水汩汩向上冒。劉秀此時正乾渴難忍,突見一泉眼,心中大喜,用手捧起水便喝,沒想到泉水清涼甘甜,喝後立刻神清氣爽,渾身是勁兒,便又蹬鞍上馬,躲過追兵。

劉秀登基後,感念泉眼的救命之恩,就派人在泉眼處修了一眼井,並賜名“仁義井”。


一個禮讓故事

劉秀賜名“仁義井”只是一個傳說,在當地流傳最多的還是東漢末年河南正陽人黃叔度和山西介休人郭林宗與仁義井的故事。

《汝南縣歷史名勝》一書中講述了這個故事。東漢末年,朝政腐敗,許多讀書人不願做官,喜歡交友遊學,做一代名士。在當時的名士中,山西介休人郭林宗和河南慎陽(現正陽)人黃叔度的名望都很大。

有一年夏天,山西名士郭林宗從穎川出發,專程到汝南郡拜訪黃叔度。他的到來轟動了士林諸子,汝南城中有個人稱“文章泰斗”的袁閬,慌忙殺豬宰羊,買酒備菜,硬把郭林宗迎進客廳,施禮讓座,斟上香茶。可是,郭林宗很快發現這家主人的趣味與自己不相投,便起身要走。袁閬再三挽留,郭林宗還是一口茶沒用,離開了袁家。

郭林宗從袁府出來,信步來到汝南城南十八里處、溱頭河橋北頭,只覺得飢渴難耐,正當他要尋水喝時,見路邊有株大樹,樹旁有口水井,樹下有幾個人在乘涼、談天。其中有個穿著樸素、斯斯文文的人,兩手捧著水壺正在飲水。這時,郭林宗便到水壺主人跟前作個揖,請求道:“先生,想借用一下水壺,提壺水喝,行嗎?”水壺主人便把水壺遞給了郭林宗,說:“請用無妨。”郭林宗接過水壺去打水,哪料想,當水壺快提到井口時,水壺碰到井口上的石頭,壺破掉入水中。郭林宗的臉“唰”地一下紅到耳根,暗暗埋怨自己太不小心,連忙上前向水壺主人深施一禮,賠情道歉,誰知水壺主人卻毫不介意,安慰郭林宗說:“無妨,無妨。”這一來,郭林宗更感到不安了,隨即從懷裡掏出一把碎銀子,雙手往水壺主人手裡遞,沒想到水壺主人立即用手擋回,並勸郭林宗不必拘於常理。郭林宗哪裡肯依,就這樣,一個要賠,一個不收,像拉鋸似地爭執好大一會兒。郭林宗見此人文雅知禮,舉止不俗,就有心與他交個朋友。於是,就提出互通姓名,沒想到此人正是慎陽的黃叔度。原來黃叔度也是外出遊學,剛到這裡。兩位名士相慕已久,如此巧遇,不禁喜出望外。

名士遇名士,只恨相識晚。黃叔度請郭林宗和他一塊回慎陽,郭林宗自然十分高興。兩人並肩同行,邊走邊敘,很快來到黃叔度家裡。郭林宗居住數日,方才告辭。郭林宗臨別時,黃叔度親自送行,兩人邊走邊談,不知不覺又來到溱頭河橋北頭路旁那口水井前。黃叔度向農家借了個打水罐子,打了滿滿一罐涼水。郭林宗接過水罐,“咕嘟咕嘟”喝了個痛快,笑了笑,說:“這裡人好,水也甜吶!”兩人就此分手了。

後人為紀念這兩位譽滿天下大名士的禮讓故事,便稱這口井為“仁義井”,並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書“仁義井”三個大字,另刻小字一行:“東漢郭林宗義訪黃叔度處”。

《汝陽縣誌》記載:明萬曆年間,汝陽知縣嶽和聲,為“表彰先賢故跡,立叔度碑於郡城南十八里”。


保護仁義井

仁義井的井水和黃叔度、郭林宗兩位名士在仁義井旁謙虛禮讓的故事,滋養了當地數代人,後人先後在井旁多次立碑紀念。趙修治老人告訴記者,過去井西側一排有7塊碑,可惜1958年全部被砸壞燒石灰了。

雖然碑被砸壞,但“仁義井”包涵的禮讓精神卻在村民中世代相傳。仁義井村是一個移民村,早期全村的8戶人家有7個姓氏,素有“七姓八家”之說。如今全村有40多戶,也有很多姓氏,但村民們世世代代和睦相處,互幫互助,並樂善好施。當年外村、外縣人去仁義井取水,村民從不阻攔,而且給予幫助,長此以往,仁義井村被外界譽為“仁義之村”。

趙修治老人說,仁義井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在當地世代傳頌,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心中對鄰里之間仁義禮讓、人與人之間平等和睦、友愛相處、和諧社會環境的嚮往,激勵著人們為實現和諧社會的美好願望而努力。山西有關部門為挖掘弘揚郭林宗事蹟,去年專門來仁義井村考察並在仁義井取水。此事在村民中引起較大反響,村民們意識到,我們也應該把仁義井更好地保護起來,把仁義井包涵的禮讓精神更好地傳承,發揚光大,使之在弘揚文明鄉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村民能力有限,希望能得到文化等有關部門的重視。

“仁義井不僅承載著文明禮讓的精神內涵,井本身的建造工藝也值得研究。”趙修治老人告訴記者,1954年,村民們曾捐錢對仁義井進行修復,對井底進行清淤,發現井壁有三層青磚圈成,最外一層為四方井壁,裡面兩層都是圓井壁,井底鋪的是很厚的木板,做工十分講究。

“如果有關部門能更好地保護仁義井,需要把井周圍的樹伐掉我們就伐,需要出工我們就出工。”採訪時,趙修治老人的老伴說出了村民們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