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歐洲國家富得流油,國土面積200多萬,但是聯合國只承認4萬

丹麥王國(丹麥語:Kongeriget Danmark),簡稱丹麥,為北歐五國之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擁有兩個自治領地,一個是法羅群島,另外一個是格陵蘭島。丹麥本土則包括日德蘭半島、菲因島、西蘭島及附近島嶼,北部隔北海和波羅的海與瑞典和挪威相望,南部與德國接壤,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

1397年6月與瑞典、挪威組建卡爾馬聯盟,併成為聯盟的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面國旗便是1219誕生的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

丹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國民享受極高的生活品質,還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約創始國之一。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公元前1萬年左右,日德蘭半島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狩獵為生。公元前4200年~前3400年左右,定居在這一地區的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墾土地,耕耘農作。公元前4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

海盜時期

丹麥人擅長航海,常南

這個歐洲國家富得流油,國土面積200多萬,但是聯合國只承認4萬

丹麥

下羅馬帝國以琥珀、燧石等換取穀物和其他用具。他們往往亦商亦盜,在夏季糾眾出海進行搶劫。公元793年丹麥海盜襲擊了英格蘭的林第斯法恩島。自此以後,丹麥海盜對英格蘭的侵擾規模越來越大。871年丹麥海盜佔領倫敦。878年英格蘭國王阿爾弗烈德大帝和丹麥海盜媾和,雙方平分英格蘭,丹麥移民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攻佔英格蘭全境,並建立了版圖包括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國”。這個帝國在1042年瓦解。

摺疊

卡爾馬聯盟及對外戰爭

12世紀中期以後,瓦爾德馬一世(115

這個歐洲國家富得流油,國土面積200多萬,但是聯合國只承認4萬

丹麥

7年~1182年在位)開創了強盛的君主專制封建王朝,通過侵略戰爭佔有愛沙尼亞、易北河以北地區和果特蘭島。1397年在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1353年~1412年)主持下召開卡爾馬會議,丹麥、瑞典和挪威組成聯盟,丹麥處於統治地位。卡爾馬聯盟前後共維持了126年。原挪威屬地格陵蘭、法羅群島轉歸丹麥管轄。在此期間,丹麥為打破漢薩同盟對波羅的海經濟支配權繼續對外擴張,經過長期戰爭併吞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長期戰爭耗費了丹麥大量財力,導致賦稅加重。富豪貴族兼併土地引起農民暴動。14世紀中葉黑死病又奪走近一半人口的生命。為平息不滿和動亂,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1448年~1481年在位)於1468年召集了四級會議尋求支持。但是暴動連綿不斷,尤其在瑞典。克里斯蒂安二世(1513年~1523年在位)於1520年親率重兵攻克被瑞典獨立派佔領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並且屠殺了大批參與叛亂的瑞典貴族,觸發了達拉納起義,1523年丹麥軍隊戰敗,瑞典宣佈獨立。此後,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和周圍地區同瑞典反覆較量,如1563年~1570年北方七年戰爭、1611年~1613年的卡爾馬戰爭等,但歷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致使疆土日蹙。三十年戰爭期間,丹麥情況更為不利,1657年全境為瑞典所佔領。其後,在1675年~1679年斯堪尼亞戰爭、1709年~1720年北方戰爭中也敗於瑞典。由於國力削弱,丹麥避免捲入當時歐洲大陸的混亂紛爭。在七年戰爭、英法戰爭(1766年~1783年)以及法國大革命初期丹麥都保持中立或避免介入。

丹麥航運業和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商船隊僅次於英國居歐洲第二位,並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16世紀末丹麥成立東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島和幾內亞擁有殖民地。1767年丹麥宣佈同俄國、瑞典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獨善其身,法國大革命期間丹麥再次中立,英國便不宣而戰,於1801年發動哥本哈根之戰(見彩圖)。又於1807年派遣名將霍雷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炮轟哥本哈根,丹麥海軍全部覆滅。丹麥轉而支持拿破崙一世,1807年~1814年期間同法國結盟對抗英國。拿破崙失敗後,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又從丹麥手中搶走了挪威[1]。

摺疊

資本主義的發展

連年戰亂使丹麥經濟受到很大

這個歐洲國家富得流油,國土面積200多萬,但是聯合國只承認4萬

丹麥

破壞,農業尤烈。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限制地主貴族的特權。丹麥本土在1799年、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在1804年先後將農民的義務勞役制改變為佃賦制,從而結束了中世紀以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為了緩解財政困難,丹麥將西印度和幾內亞的殖民地出售。直到19世紀中葉,財政狀況才有所好轉。

由於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影響和普魯士的直接干涉,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局勢動盪不安,1848年爆發起義,要求脫離丹麥併入德意志聯邦。丹麥與這兩個公國進行了近 3年的戰爭,最後在普魯士停止向石勒蘇益格進軍情況下勉強取得勝利,保住了這兩個公國。1864年丹麥宣佈將石勒蘇益格併入丹麥並使它和荷爾斯泰因分離,普魯士便聯合奧地利出兵干涉。丹麥失敗後簽署了《維也納和約》,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割讓給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848年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民主運動的影響下,丹麥立憲會議頒佈了憲法,廢除君主專制政體,改行君主立憲制,並實行有財產限制的普選制。1870年代表富農階級利益的左翼黨成立。1871年丹麥社會民主黨成立,並在全國各地建立起工會組織。19世紀末葉,丹麥工業化迅速發展,造船、電信和製造工業開始具有一定規模。農村村社製為合作社制所取代,農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主要農業國之一。

摺疊

世界大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執行中立政策,後應德國的要求佈雷封鎖了松德和貝爾特海峽水域。德國投降後,丹麥要求在石勒蘇益格舉行公民投票解決歸屬問題。1920年通過公民投票石勒蘇益格北部歸還丹麥。

1924年丹麥社會民主黨首次單獨組成政府。面對棘手的失業問題和經濟蕭條,社民黨政府提不出妥善解決辦法,執政兩年後被迫辭職。1929年經濟大衰退時期,社民黨大選獲勝,和激進左翼黨聯合組閣,此後除有幾次短暫失利外直到70年代均由社民黨單獨或聯合組閣。在經濟方面,3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亦波及丹麥,1933年失業率達40%,政府將貨幣大幅度貶值以刺激出口。1933年、1934年同英國、德國先後簽訂了農產品協議,並相應調整了農業生產,緩和了經濟蕭條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捲入歐洲大陸的紛爭,並於1939年接受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於1940年4月9日大舉進攻,丹麥政府當天宣佈投降。1941年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由美軍佔領,與丹麥失去聯繫。1944年冰島獨立,格陵蘭、法羅群島歸還丹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人民在“自由委員會”、“國土與人民”等組織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反法西斯德國和本國納粹分子的鬥爭。隨著德國統治和搜刮的變本加厲,鬥爭規模越來越大,由小型的破壞活動發展到大規模怠工和總罷工。地下抵抗組織不僅在丹麥本土活動,還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丹麥營”。1945年5月4日德國佔領軍投降。

摺疊

戰後時期

1947年丹麥接受馬歇爾計劃。1948年4月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月加入歐洲委員會。1950年5月11日丹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53年丹麥再度修改憲法,規定丹麥為君主立憲國家,議會為一院制。對外積極發展北歐合作。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丹麥女王為瑪格麗特二世(1972年登基)。1982年P.H.施呂道任首相。

2015年3月28日,丹麥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地理環境

摺疊

位置

丹麥王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端,日德蘭半島上。東靠波羅的海與俄羅斯隔海相望,西瀕北海,北面隔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厄勒海峽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南部毗連德國。本土由日德蘭半島和菲英島、西蘭島、博恩霍爾姆島等406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為43096平方公里。此外還有自1953年起正式成為其領土的格陵蘭島(面積217.5萬平方公里)和享有自治權的法羅群島(面積為1399平方公里,由21個島嶼組成)。海岸線長7314公里。[2]

摺疊

自然

地勢低平,平均海拔約30米。日德蘭半島西部是起伏低緩的冰水沉積平原,北海沿岸有著寬闊的沙灘,沙丘上長著叢叢灌木。這裡海風習習,景色迷人,是旅遊度假區。日德蘭半島東部和中部是歐洲研究冰河期沉積地形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廣闊的丘陵幾乎縱貫整個半島,東部沿岸夾灣和溝谷橫切其中,有些溝谷又寬又長,兩壁十分險竣,谷底流淌著彎彎曲曲的河水。東海岸沒有直接受到強風浪的衝擊,保護得很好,所以形成許多深灣和優良港口,如奧爾堡港、腓物烈港、奧胡斯港等。半島中部到處是沼澤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摺疊

氣候

丹麥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1月-2.4℃ ,8月14.6℃。年均降水量約860毫米。丹麥並不象人們想象的那麼冷,大部分地區氣候與我國相似。丹麥的氣候介於北歐和中歐之間,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於受到大西洋吹來的西南風影響,丹麥氣候冬暖夏涼,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不過15度至17度。

摺疊

資源

自然資源較貧乏。除石油和天然氣外,其他礦藏很少,所需煤炭全部靠進口。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估計為2.9億噸,天然氣蘊藏量約2000億立方米。1972年起開採石油,2010年產油1232萬噸,為歐洲第3 大石油輸出國。天然氣80.9億立方米,探明褐煤儲量90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48.6萬公頃,覆蓋率約10%。北海和波羅的海為近海重要漁場。

行政區劃

2007年1月1日,丹麥

這個歐洲國家富得流油,國土面積200多萬,但是聯合國只承認4萬

丹麥

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全國設5個大區、98個市和格陵蘭、法羅群島2個自治領地。

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也是丹麥王國的領土,但擁有自治權並且享有高度自治,在議會各擁有2席。法羅群島自行劃分為7個郡30個縣;格陵蘭人口少,沒有再劃分行政區域。

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 ,Koebenhavn)是北歐最大的城市,原意為“商人港口”,有自由港和航空港,是世界交通的樞紐,由於統治歐洲時間最久的皇族瑪格麗特女皇二世皇族居住於此,因此它還有一個別稱——“女皇之城”,人口50.1萬(2006年1月),這個城市因豐富的藝術與文化本質而在1996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 其他主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包括:奧胡斯、歐登塞和奧爾堡等。

人口民族

562.8萬人(2013年),丹麥人約佔95%,外國移民約佔5%。 官方語言為丹麥語。86.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0.6%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格陵蘭人口52940(1985年),主要是格陵蘭人。法羅群島人口4.5萬(1985年),系法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