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他们一群城市天行客,20万张照片,数百次航拍,用脚步丈量长沙1.18万平方公里,用80、90后眼光聚焦成《长沙24:05》,惊艳。

镜头在移动,青春在飞扬,所有的自由、浪漫、热忱,只因我在长沙。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晟龙,不想被标签,不想被定义,只想做自己想要的,好玩)

长沙的《24:05》

前不久,一部《长沙24:05》的形象片刷屏各大视频平台、微信朋友圈和网站,不到一周时间,播放量超过200万次。

好评不断,网友纷纷留言“看到了不一样的长沙”、“长沙原来已经这么美”、“片子很牛,为这座城市增添不少魅力”。

视频以“延时摄影”、“上帝视角”的方式,捕捉长沙的现代建筑、山峰河流、新区老巷,不同时空的真实场景,记录了“长沙一天”,更映衬了长沙的飞速发展。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长沙24:05》的素材照,图片皆由受访者提供)

一天24小时,片名却多出来5分钟,这是晟龙、谭宇舸、行亨、邹子博四名主创人员的不真实构想。

“24:05”这个片名带着科幻的感觉,只因晟龙是硬科幻爱好者,喜欢时空三维的想象和思考。坐地铁时,广告牌上的灯光在极速中产生的光流效应把他拉扯到另一维度,脑海中闪过《哈利·波特》的画面,那神奇的9¾站台把小哈利带入魔法世界。

而《24:05》中呈现的内容,几乎囊括了长沙各大重点元素,湘江、烈士公园、长沙简牍博物馆、世茂广场、金茂双塔、三汊矶大桥、城市岛……许多个24小时真实场景。

“当时间走到23:59分时按正常逻辑会自动转跳至00:00更新这一天,而我们试图打破时间的计算法则,借以另一维度的五分钟遇见长沙的美。”晟龙告诉星辰全媒体记者。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这样的美,可以是清晨上班路上看到了震撼的日出;可以是中午在吃饭的老街上看到了趣味涂鸦;可以是一栋摩天楼的不经意间拔地而起;可以是邂逅了美好的夜晚和美好的人……没有偶然,因为镜头将二十万个偶然浓缩成了这五分钟的必然。

“用一种年轻的眼光,一种快节奏的方式,让大众在了解历史的城市肌理与格局的基础上,感受原来长沙也可以这么摩登,这么美。”

视频蹿红的背后,很多人猜想这是专业摄影团队所制作,星辰全媒体记者也如此求证。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四名主创,一个在北京,三个在长沙,其中一个是来长沙上大学的广州靓仔,两个上班党,晟龙笑着说,自己拉高了他们的平均年龄,这里平均不到二十四五岁。

大伙因关注一个关于长沙发展的论坛而相识,因同样的摄影兴趣而相交,不是工作室,也不是专业摄影师,他更不想被误认是。只是想做一点有意思的事,好玩,晟龙说。

大家的“24:05”

晟龙是这个视频计划的牵头大哥,负责统筹规划。视频计划之外还有更大一群摄影爱好者,都是一群关心城市的人,平常,他们喜欢登高俯瞰,或者走街串巷找素材。

他们爬遍了长沙所有的摩天大厦,以第五立面展示长沙机理,迄今为止爬过的楼加起来有几百座,其中100米以上的大楼就有30多座,而压过的老街大概有上百条,拍了4000多个G的素材。这其中的故事远比这5分钟的纪录片还要精彩。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在他们心中,关注长沙的发展早已不只是某一部分人的职责,更多的年轻人陆续加入此列,因一人一事爱上这座城。这五年,晟龙心中长沙发展的最大变化是更多的新建筑拔地而起,改变着城市轮廓。“几年前,我们站在岳麓山顶眺望,长沙是平的,但现在,城市空间变得立体起来,城市天际线也越来越丰满。”

晟龙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在厦门大学学设计专业,专业需求和良好的美学基础加上自己的爱好让他早早入了摄影坑。他一直遵从自己的审美,“让照片说话”是他直觉上的思维表达。而在厦门生活多年后,他却更怀念故乡长沙。

设计让他爱上建筑,欣赏建筑,进而开始关注城市空间与人文情怀。毕业后他第一时间回到长沙,先后在设计公司、媒体以及与朋友一起创立的工作室工作,也是这一时间里他与其他几名主创人员相识,一同慢慢用镜头记录长沙的一切。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偶然间,他们有了这么一个想法,也是为配合长沙城市影展。“我们还没有找到一部能代言长沙城市形象的短片,大多宣传或只是围绕‘山水洲城’这一个固定不变的主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挖掘长沙不同的城市标签和视觉体验呢?”晟龙告诉星辰全媒体记者,“比如厦门、杭州、成都等这些城市的形象片不一样,他们的城市营销和城市推广都做得非常不错,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宣传片。我觉得我们可以为长沙做点什么。”

其他几位主创人员中谭宇舸也是长沙人,行亨是湘潭人,邹子博是因读书爱上这座城。相同的情怀让他们从2015年开始,走街串巷,登高俯瞰,发现长沙的美。

摄影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偶遇城市中不经意的美好。比如《24:05》中有两秒的片段是天正缓缓变成紫色,当时谭宇舸在班车上看到这一幕,于是立马叫司机停车拍摄,留住了这偶然的美景,当时好天气只持续了约五分钟,之后再没遇到。

又比如,一天早晨,长沙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平流雾,当时云雾缭绕在国金中心的腰间,谭宇舸在上班的路上遇到此景,他立马架起了三脚架用短短的几分钟拍摄了这段难得的延时素材;再比如,朝霞镜头,橘红色的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却被厚云遮挡,霞光由东往西渲染浮云,红彤彤的,这也只持续五分钟。

太多偶然美好,最后被晟龙他们用镜头定格成必然,组成这不真实的美,也就成了《24:05》。

至于其他的点,晟龙他们用不同的视角展现,游客大多喜欢从岳麓山顶俯瞰长沙,他们就找一些小众的位置,或者不去岳麓山而去望岳乡的谷山,哪怕走野路。又或者俯拍坡子街牌坊,像玩具一样;拍长沙地铁,不在车厢内而去驾驶舱。

用下班后的8小时和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折腾了两年、把凌晨3点起来爬山拍日出的激情、赶早班车拍摄延时作品的坚持、从乘坐的公交车上跳下来捕捉画面的热忱和在航拍的过程中被保安追的惊吓等融汇入这一部城市宣传片中,他们用业余惊艳了长沙。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片子不是目的,只是想做

晟龙是一个十足的旅行客,他很喜欢旅行,周末出省,节假日出国,上周末在南昌,再之前的周末在杭州、上海、广州……而今年四月份之前的半年,又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就像在长沙扫街一样,晟龙喜欢看城市的建筑、艺术展。与天然的山水相比,他可能更喜欢去大城市,看人造的事物,“因为更有意思,更能体现人类的思想、创意,也象征着人类文明。”同时,“因为只有看了别的城市你才更能了解长沙。”

他有自己特立独行的想法,学美术,考的是设计专业,毕业后却不怎么喜欢从事设计工作,但又喜欢看艺术设计品和特色建筑。他渴望着有更多的时间去记录、去寻找,所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业余生活成为不变的需求,因为有自己的个人时间是最重要的保证。

业余生活丰富的晟龙通常晚上、周末去记录长沙,《24:05》蹿红后,又有一大批摄影爱好者想要和他们一起去爬楼、扫街,晟龙也不拒绝,源自内心的渴望,大家都有,才会更加充满着激情与热忱。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不是工作,不是任务,就当作去玩。而这,也是晟龙不想被误认为专业的摄影师,也不想从事摄影行业,“如果是,那我们就完蛋了,那份热爱就没了。”

晟龙分析了视频蹿红的原因,除了确实给普罗大众不一样的视觉外,更多的是他们剪辑制作时不受任何限制。这两年多一点一滴的积累,视频、照片素材他们收集了好几个2T的硬盘,《24:05》却只用了不到四分之一。

也有网友询问为什么没有火车南站,或者其他景点的镜头,晟龙告诉星辰全媒体记者,“其实长沙的每个点都有拍,但不一定用。当时选素材时只要是我们觉得有一点瑕疵的,一概不用,宁缺毋滥。长沙火车南站当时也拍了很多,包括追火车,但因天气原因我们觉得效果没有达到最优,所以宁可不要。”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这样的“锱铢必较”只是源于自己想要,更何况,《24:05》的剪辑其实是行亨在北京完成的,“剪辑很辛苦,因为他(行亨)远在北京,我们只能用视频聊天的方式沟通。”晟龙解释。

对于是否成立工作室,这个随缘。目前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事业和学业,虽然视频火爆后各大媒体、自媒体的采访让他们名气大增,但晟龙觉得对他们的生活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爬楼、扫街,用镜头关注长沙的发展美。

对风光摄影来说,天气和时间是决定因素,天气好时,拍风景,天气不好时,拍人文,时间却是怎么都不够。晟龙思考过,《24:05》只是对长沙的浮光掠影式记录,他们还有好几个硬盘的素材,而且还在持续的拍摄,更多人文、更有内涵的长沙美,挖掘长沙的性格,他考虑在下一部展现。

同样,片子不是目的,而是自己想要,好玩。

93期丨《长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龙

(星辰全媒体记者与晟龙的合照)

总策划:何旭

执行策划:郑文新、王重浪、林之乐

监制:何乐

文/边润鹏 图/受访者提供 编/陈宇 校/罗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