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他們一群城市天行客,20萬張照片,數百次航拍,用腳步丈量長沙1.18萬平方公里,用80、90後眼光聚焦成《長沙24:05》,驚豔。

鏡頭在移動,青春在飛揚,所有的自由、浪漫、熱忱,只因我在長沙。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晟龍,不想被標籤,不想被定義,只想做自己想要的,好玩)

長沙的《24:05》

前不久,一部《長沙24:05》的形象片刷屏各大視頻平臺、微信朋友圈和網站,不到一週時間,播放量超過200萬次。

好評不斷,網友紛紛留言“看到了不一樣的長沙”、“長沙原來已經這麼美”、“片子很牛,為這座城市增添不少魅力”。

視頻以“延時攝影”、“上帝視角”的方式,捕捉長沙的現代建築、山峰河流、新區老巷,不同時空的真實場景,記錄了“長沙一天”,更映襯了長沙的飛速發展。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長沙24:05》的素材照,圖片皆由受訪者提供)

一天24小時,片名卻多出來5分鐘,這是晟龍、譚宇舸、行亨、鄒子博四名主創人員的不真實構想。

“24:05”這個片名帶著科幻的感覺,只因晟龍是硬科幻愛好者,喜歡時空三維的想象和思考。坐地鐵時,廣告牌上的燈光在極速中產生的光流效應把他拉扯到另一維度,腦海中閃過《哈利·波特》的畫面,那神奇的9¾站臺把小哈利帶入魔法世界。

而《24:05》中呈現的內容,幾乎囊括了長沙各大重點元素,湘江、烈士公園、長沙簡牘博物館、世茂廣場、金茂雙塔、三汊磯大橋、城市島……許多個24小時真實場景。

“當時間走到23:59分時按正常邏輯會自動轉跳至00:00更新這一天,而我們試圖打破時間的計算法則,藉以另一維度的五分鐘遇見長沙的美。”晟龍告訴星辰全媒體記者。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這樣的美,可以是清晨上班路上看到了震撼的日出;可以是中午在吃飯的老街上看到了趣味塗鴉;可以是一棟摩天樓的不經意間拔地而起;可以是邂逅了美好的夜晚和美好的人……沒有偶然,因為鏡頭將二十萬個偶然濃縮成了這五分鐘的必然。

“用一種年輕的眼光,一種快節奏的方式,讓大眾在瞭解歷史的城市肌理與格局的基礎上,感受原來長沙也可以這麼摩登,這麼美。”

視頻躥紅的背後,很多人猜想這是專業攝影團隊所製作,星辰全媒體記者也如此求證。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四名主創,一個在北京,三個在長沙,其中一個是來長沙上大學的廣州靚仔,兩個上班黨,晟龍笑著說,自己拉高了他們的平均年齡,這裡平均不到二十四五歲。

大夥因關注一個關於長沙發展的論壇而相識,因同樣的攝影興趣而相交,不是工作室,也不是專業攝影師,他更不想被誤認是。只是想做一點有意思的事,好玩,晟龍說。

大家的“24:05”

晟龍是這個視頻計劃的牽頭大哥,負責統籌規劃。視頻計劃之外還有更大一群攝影愛好者,都是一群關心城市的人,平常,他們喜歡登高俯瞰,或者走街串巷找素材。

他們爬遍了長沙所有的摩天大廈,以第五立面展示長沙機理,迄今為止爬過的樓加起來有幾百座,其中100米以上的大樓就有30多座,而壓過的老街大概有上百條,拍了4000多個G的素材。這其中的故事遠比這5分鐘的紀錄片還要精彩。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在他們心中,關注長沙的發展早已不只是某一部分人的職責,更多的年輕人陸續加入此列,因一人一事愛上這座城。這五年,晟龍心中長沙發展的最大變化是更多的新建築拔地而起,改變著城市輪廓。“幾年前,我們站在嶽麓山頂眺望,長沙是平的,但現在,城市空間變得立體起來,城市天際線也越來越豐滿。”

晟龍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在廈門大學學設計專業,專業需求和良好的美學基礎加上自己的愛好讓他早早入了攝影坑。他一直遵從自己的審美,“讓照片說話”是他直覺上的思維表達。而在廈門生活多年後,他卻更懷念故鄉長沙。

設計讓他愛上建築,欣賞建築,進而開始關注城市空間與人文情懷。畢業後他第一時間回到長沙,先後在設計公司、媒體以及與朋友一起創立的工作室工作,也是這一時間裡他與其他幾名主創人員相識,一同慢慢用鏡頭記錄長沙的一切。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偶然間,他們有了這麼一個想法,也是為配合長沙城市影展。“我們還沒有找到一部能代言長沙城市形象的短片,大多宣傳或只是圍繞‘山水洲城’這一個固定不變的主題,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挖掘長沙不同的城市標籤和視覺體驗呢?”晟龍告訴星辰全媒體記者,“比如廈門、杭州、成都等這些城市的形象片不一樣,他們的城市營銷和城市推廣都做得非常不錯,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城市宣傳片。我覺得我們可以為長沙做點什麼。”

其他幾位主創人員中譚宇舸也是長沙人,行亨是湘潭人,鄒子博是因讀書愛上這座城。相同的情懷讓他們從2015年開始,走街串巷,登高俯瞰,發現長沙的美。

攝影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偶遇城市中不經意的美好。比如《24:05》中有兩秒的片段是天正緩緩變成紫色,當時譚宇舸在班車上看到這一幕,於是立馬叫司機停車拍攝,留住了這偶然的美景,當時好天氣只持續了約五分鐘,之後再沒遇到。

又比如,一天早晨,長沙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平流霧,當時雲霧繚繞在國金中心的腰間,譚宇舸在上班的路上遇到此景,他立馬架起了三腳架用短短的幾分鐘拍攝了這段難得的延時素材;再比如,朝霞鏡頭,橘紅色的太陽剛剛跳出地平線,卻被厚雲遮擋,霞光由東往西渲染浮雲,紅彤彤的,這也只持續五分鐘。

太多偶然美好,最後被晟龍他們用鏡頭定格成必然,組成這不真實的美,也就成了《24:05》。

至於其他的點,晟龍他們用不同的視角展現,遊客大多喜歡從嶽麓山頂俯瞰長沙,他們就找一些小眾的位置,或者不去嶽麓山而去望嶽鄉的谷山,哪怕走野路。又或者俯拍坡子街牌坊,像玩具一樣;拍長沙地鐵,不在車廂內而去駕駛艙。

用下班後的8小時和工作之外的業餘時間折騰了兩年、把凌晨3點起來爬山拍日出的激情、趕早班車拍攝延時作品的堅持、從乘坐的公交車上跳下來捕捉畫面的熱忱和在航拍的過程中被保安追的驚嚇等融匯入這一部城市宣傳片中,他們用業餘驚豔了長沙。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片子不是目的,只是想做

晟龍是一個十足的旅行客,他很喜歡旅行,週末出省,節假日出國,上週末在南昌,再之前的週末在杭州、上海、廣州……而今年四月份之前的半年,又去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就像在長沙掃街一樣,晟龍喜歡看城市的建築、藝術展。與天然的山水相比,他可能更喜歡去大城市,看人造的事物,“因為更有意思,更能體現人類的思想、創意,也象徵著人類文明。”同時,“因為只有看了別的城市你才更能瞭解長沙。”

他有自己特立獨行的想法,學美術,考的是設計專業,畢業後卻不怎麼喜歡從事設計工作,但又喜歡看藝術設計品和特色建築。他渴望著有更多的時間去記錄、去尋找,所以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業餘生活成為不變的需求,因為有自己的個人時間是最重要的保證。

業餘生活豐富的晟龍通常晚上、週末去記錄長沙,《24:05》躥紅後,又有一大批攝影愛好者想要和他們一起去爬樓、掃街,晟龍也不拒絕,源自內心的渴望,大家都有,才會更加充滿著激情與熱忱。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不是工作,不是任務,就當作去玩。而這,也是晟龍不想被誤認為專業的攝影師,也不想從事攝影行業,“如果是,那我們就完蛋了,那份熱愛就沒了。”

晟龍分析了視頻躥紅的原因,除了確實給普羅大眾不一樣的視覺外,更多的是他們剪輯製作時不受任何限制。這兩年多一點一滴的積累,視頻、照片素材他們收集了好幾個2T的硬盤,《24:05》卻只用了不到四分之一。

也有網友詢問為什麼沒有火車南站,或者其他景點的鏡頭,晟龍告訴星辰全媒體記者,“其實長沙的每個點都有拍,但不一定用。當時選素材時只要是我們覺得有一點瑕疵的,一概不用,寧缺毋濫。長沙火車南站當時也拍了很多,包括追火車,但因天氣原因我們覺得效果沒有達到最優,所以寧可不要。”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這樣的“錙銖必較”只是源於自己想要,更何況,《24:05》的剪輯其實是行亨在北京完成的,“剪輯很辛苦,因為他(行亨)遠在北京,我們只能用視頻聊天的方式溝通。”晟龍解釋。

對於是否成立工作室,這個隨緣。目前團隊成員都有各自的事業和學業,雖然視頻火爆後各大媒體、自媒體的採訪讓他們名氣大增,但晟龍覺得對他們的生活並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爬樓、掃街,用鏡頭關注長沙的發展美。

對風光攝影來說,天氣和時間是決定因素,天氣好時,拍風景,天氣不好時,拍人文,時間卻是怎麼都不夠。晟龍思考過,《24:05》只是對長沙的浮光掠影式記錄,他們還有好幾個硬盤的素材,而且還在持續的拍攝,更多人文、更有內涵的長沙美,挖掘長沙的性格,他考慮在下一部展現。

同樣,片子不是目的,而是自己想要,好玩。

93期丨《長沙24:05》,只做自己想做的丨晟龍

(星辰全媒體記者與晟龍的合照)

總策劃:何旭

執行策劃:鄭文新、王重浪、林之樂

監製:何樂

文/邊潤鵬 圖/受訪者提供 編/陳宇 校/羅羅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