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廊坊經濟社會變化多大?收入翻多少番?你可能想不到……

11月13日下午,由市委宣傳部、市委外宣局、市政府新聞辦精心策劃的“改革開放看廊坊”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新聞發佈會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改革開放40年來,全市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就。40年來改革腳步從城鎮到農村、從經濟領域向各個領域全面延伸、逐步深化,經濟社會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已成為新的時代精神。


40年,廊坊經濟社會變化多大?收入翻多少番?你可能想不到……



經濟發展實現大跨越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改革開放經過40年,全市生產總值近3000億元,2017年達到2880.6億元,比1978年增長346.1倍,年均增長12.9%全部財政收入達到673.1億元,比1978年增長687.9倍,年均增長17.7%;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1061.3億元,比1978年增長364倍,年均增長1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663.9億元,比1978年增長917.6倍,年均增長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80.4億元,比1978年增長310.8倍,年均增長15.4%;實際利用外資達到9.9億美元,比始有外資的1990年增長110.4倍,年均增長12.5%;出口總值達到161.2億元,比始有出口數據的1995年增長216.5倍,年均增長14.4%。在全市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同時,更加註重人均水平的提高,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1578元,比1978年增長201.6倍。

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協調性可持續性增強

經濟體制發生深刻變革。1978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僅為2.9億元,全部為國有、集體企業,外資與民營企業還是空白。改革開放以來,股份制企業、外資企業實現從無到有,民營經濟從弱到強。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821.5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67億元,佔比調整為8.2%;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605.1億元,佔比達到73.7%。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096.9億元,佔GDP比重達到72.8%。

產業結構不斷演進。農業基礎性作用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41.7:41.3:17調整到2017年的6.5:43.8:49.7,期間實現了由以一、二產業為主到由二、三產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

需求結構明顯改善。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663.9億元。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7.4%、高耗能投資下降17.7%,發展更具可持續性。與此同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顯著提升。居民消費水平逐步提高,消費方式持續升級,消費理念更加超前,消費市場蓬勃發展。201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0.4億元,比1978年增長310.8倍。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2017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8.5%,比1978年上升了52.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6.5萬人,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市人口的比重從1978年的7.8%上升到2017年的20.3%。

供給能力全面提高 由增量擴能到質量優先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2017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產值345.9億元,比1978年增長49.9倍;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糧食產量161.7萬噸,蔬菜及食用菌播種產量622.6萬噸,肉類總產量27.1萬噸;農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2.8%。

工業生產水平快速提高,發展新動能不斷積聚。2017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292.4億元,比1978年增長505.3倍。以創新為城市發展賦能,轉型升級進程持續推進。2017年,全市裝備製造業、規上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37%、26.2%、15.9%。

服務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新引擎。2017年,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431.8億元,比1978年增長1021.7倍,佔GDP比重達到49.7%,比1978年提高32.7個百分點。其中,以金融業、信息服務業等行業為首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922.1億元,佔服務業比重達到64.4%。全市聚力發展數字經濟,不斷加速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以“大智移雲”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廊坊蓬勃興起。2017年,全市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01.4億元,佔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的53.4%。

基礎設施完善升級 發展條件顯著改善

經濟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2017年,全市基礎設施完成投資321.6億元。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園區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全市共設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12個。總規劃面積為366.5平方公里、建成面積為177.94平方公里,產業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生產要素不斷積聚,成為結構調整的主陣地。2017年,全市城鄉項目投資達到1873.8億元,重大項目建設成為穩定經濟增長、推動轉型升級、補齊短板的重要載體。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通信方式更具現代化。2017年,全市公路通車裡程10994.5公里,比1978年增長4.8倍。全年公路貨物運輸總量10937.4萬噸,比1978年增長20倍;貨物運輸週轉量264.8億噸公里,比1978年增長122.3倍。全年郵電業務總收入46億元,比1978年增長1427.8倍。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7.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64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132.4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306.5萬個。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郵政通訊實現了由信件郵寄到數字化通信傳輸的飛躍,設備種類不斷豐富。

對外經濟實現飛躍 外向型經濟步伐加快

利用外資從無到有,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2017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9.9億美元,比始有外資數據的1990年增長110.4倍,期末實有企業523個。全市進出口總額完成370.5億元。其中,出口161.2億元,比始有數據的1995年增長216.5倍。出口商品構成隨著綜合實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全市機電產品、傢俱、化工製品、紡織原料及製品、礦物材料製品佔全市出口總額的8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0.4%,佔全市外貿出口18.7%。

質量效益持續提高 人民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財政實力不斷壯大,金融業取得長足發展。2017年,全市全部財政收入673.1億元,比1978年增長687.9倍。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1.5億元。稅收佔全部財政收入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分別達到88.5%和76.7%。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支出582.7億元,比1978年增長889.6倍;金融實力顯著增強,金融市場繁榮活躍。2017年,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6133.9億元,比1978年增長2044.8倍;貸款餘額為5800.2億元,比1978年增長1831.1倍。

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2017年,全年財政用於民生支出達到470.6億元,佔財政支出比例達到8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77665元,比1978年增長151.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74元,比始有數據的1985年增長55.3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7元,比始有數據的1980年增長73.7倍。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居民住戶存款達到3107.7億元,比1978年增長8361.7倍。居民吃、穿、住、用、行水平極大改善。2017年,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55輛、電視140臺、空調118臺、移動電話259部。耐用消費品歷經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面普及的過程。人民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