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开头两句就让无数游子落泪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开头两句就让无数游子落泪

“母亲节”,那是从西方引进的洋节日,也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节日。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重视孝道、不敬重母亲。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倍受赞扬,常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弘扬孝道的故事还真有不少,比如二十四孝图中的汉文帝“亲尝汤药”、郭巨的“埋儿奉母”、王详的“卧冰求鲤”等等故事,虽有宣传教化,愚孝之嫌疑,但这些故事中关于孝道弘扬,关于感恩教育还是值得吸取和借鉴的。

在历史上,能用最质朴无华的语言唱出对父母恩情无比回报心声的诗人非孟郊莫属。孟郊那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游子吟》,不知吟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道出了多少游子藏在心中的牵挂。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开头两句就让无数游子落泪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出身贫寒,偏偏又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一直到了46岁才中了进士,50 岁才当上了一个小小的溧阳县尉。直到这知天命之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有了稳定的俸禄。于是,他立马把老母亲接到身边,算是尽一点迟到的孝心。看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孟郊愧疚之心和汹涌的情感喷薄而出,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引发了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深共鸣。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开头两句就让无数游子落泪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人对于母亲的印象,停留在记忆中的画面。诗人用看似最平凡不过的细节来体现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游子将要出门了,母亲就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给孩子缝衣服。古代男耕女织,女子织布是最常见的活。但白天,母亲要忙活许多家务,只有到了晚上,想起将要出远门的孩子,就顾不上休息,连夜缝补衣服。甚至可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当许多人都在梦乡里的时候,母亲还在挑灯夜织。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手里的线不单单是线,是母子之间长长的情丝呀。这样的镜头深深地烙印在游子的脑海中。无论游子身在何方,午夜梦回的都是这个场景。这个场景定格在游子的脑海中,永不褪色。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读来哪个游子不会动容?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开头两句就让无数游子落泪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写母亲对游子的体贴入微。一针一线地缝,密密麻麻地,仿佛给游子编织的不是衣服,而是盔甲。为什么?担心游子在外冷着了,冻着了。在古代,出门去求学、经商、求功名……,行踪不定,时间上也是把握不准。有时三年五载才回来也不是稀奇的事儿。万一时间长了,衣服破了,没人缝没人补怎么办?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无论多大年龄。于是,只能是把手中的衣服缝了一遍又一遍。在这千针万线中,凝聚的不就是母亲浓浓的爱和牵挂吗?叠词“密密”“迟迟”的运用,让母亲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一位老母亲在灯下密密地缝着衣服的场景便如在眼前。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开头两句就让无数游子落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前4句纯乎白描的铺垫下,到了最后两句,情不自禁发出了肺腑之音。那么多年了,母亲为了孟郊吃了多少苦,操了多少心。好不容易熬到了儿子有点出息,可惜已是风烛残年。想到这里,孟郊怎能不愧疚不已?迟到的孝养怎么能抵得上母亲辛辛苦苦几十年的付出?母亲对自己的恩情,不正如春晖对小草的恩德吗?而自己微薄的心意又怎么能报答母亲似海深的恩情呢?这不就如同小草无法报答太阳的光辉一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是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声吗?如此形象的比喻,深深冲击了游子的心扉,尤其是长年漂泊在外、历经人生坎坷的游子。读罢,恨不得跪在母亲的面前。与此同时,除了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之外,这两句还写暖阳、小草,无比温暖,读来也是朗朗上口,让人心生暖意。可以说,这两句写出千古儿女的心声,从而成为了千古绝唱。

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关于母亲,您有什么想要说的吗?欢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