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左右為難”

□本報記者 林榮華

Wind數據顯示,在港股調整趨勢下,去年漲幅居前的港股明星個股出現回調,表現弱於大盤。與此同時,投資於香港市場的QDII基金和相關滬港深基金淨值回撤明顯。從三季報看,滬港深基金在A股和港股的配置偏向上顯現分歧。業內人士認為,港股的估值水平和股息率在全球範圍內仍具優勢,看好其長期配置價值。

基金淨值回調

今年以來港股表現不佳。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4日,恆生指數今年以來下跌14.25%。在2319只港股中,今年以來僅有501只個股上漲,佔比21.60%;個股漲跌中位數為-20.98%,平均跌幅為15.46%。在大盤調整壓力下,去年漲勢良好的港股明星個股亦受挫明顯,表現弱於整體市場。Wind數據顯示,港股去年股價翻倍的153只個股中,今年以來僅有32只實現上漲,佔比20.92%,平均跌幅為21%,漲跌中位數為-31.74%。

港股的震盪調整也令相關基金表現不佳。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3日,投向香港市場的32只QDII基金中,今年以來淨值表現的中位數為-7.61%,剔除2只分級A基金,其餘基金今年以來均未能實現正收益。此外,投向港股和A股的相關滬港深基金也表現不佳。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滬港深股票型基金今年以來淨值回撤明顯,大部分基金回撤水平都超過10%,甚至有不少超過20%。

與此同時,南下資金一段時間以來也呈現整體流出的狀態。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4日,南下資金累計淨流入8132.03億港元,較今年3月20日的峰值8500.81億港元減少368.68億港元,減幅約4.34%。

從具體持股看,南下資金今年以來對重倉股減持明顯。Wind數據顯示,在2017年底的前十大重倉股中,截至11月14日,南下資金對工商銀行的減持數量達31.62億股,對豐盛控股、匯豐控股、吉利汽車的減持數量也都超過1億股;增持方面,對中國平安的持股增加1.28億股,對建設銀行、新華保險、招商銀行的增持數量則均不足1億股。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騰訊控股今年以來下跌超過30%,但南下資金今年以來的增持數量達5575.56萬股,以最新收盤價計算,增持金額達151.77億元。

短期A股或吸引力更大

在港股承壓的同時,A股經過連續調整之後,長期投資價值也已顯現。不過,從三季報看,相關滬港深基金在港股和A股的配置偏向上並不一致。

南下資金流入放緩、全球流動性收縮等因素是相關基金低配港股的主要考慮。中加紫金靈活配置混合基金表示,考慮到南下資金不斷流出而北上資金大幅流入,港股配置倉位較輕,以擇機波段操作為主。前海開源滬港深匯鑫靈活配置混合基金也指出,港股在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時間會同時受到A股基本面放緩以及全球流動性收縮的雙重壓制。因此在組合配置上,採取相對保守的策略,以較低的倉位進行波段操作,爭取絕對收益。

不過,也有基金持續高配港股。前海開源滬港深藍籌精選靈活配置混合認為,港股相比A股具有更好的風險收益比,因此持倉以港股為主,重點配置了TMT、醫藥、消費、金融等行業股票。易方達亞洲精選也表示,三季度的股票倉位有所提升,並對結構進行了調整。市場配置方面,保持了港股和中概股較高的配置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本週以來A股表現強於港股。截至14日,本週恆生指數僅上漲0.21%,滬深300指數漲幅達1.18%。某大型公募基金策略分析師認為,港股一直以來都是以龍頭股行情為主,隨著A股大盤藍籌補跌明顯,港股龍頭也受到壓制。考慮到近期A股市場熱點偏向中小創和成長股,而港股的小盤股和科技股整體較弱,因此當前時點下A股的吸引力會更大一些。精選基本面個股兼顧低估值高股息,仍是長期佈局港股較為理想的方向。

港股長期價值仍被看好

“目前對港股的配置主要著眼於性價比,即在同類標的中,如果港股標的估值更低,則會配置港股。”北京某私募研究員表示,除了對經濟下行的擔憂,此前部分新興市場貨幣出現危機,全球資金配置新興市場的熱情有所下降也是港股走弱的原因。但港股仍然是全球權益資產估值窪地,股息率居全球前列,長期配置價值仍在。

某券商研究員也表示,經過今年以來的大幅回調後,恆生指數和恆生國企指數的估值已經較低,雖然短期還有可能承壓,但從中長期看,已經處在底部區間。

上投摩根香港精選港股通混合指出,今年港股市場一致盈利預測仍有10%的增速,而其一致預測PE低於10年曆史均值,在市場下跌後顯著走低,港股估值在全球股市中仍具比較優勢,僅次於俄羅斯而居全球第二低位,且相對全球主要市場,港股更接近歷史估值底部。預計港股將在第四季築底,明年可見反彈回升。

廣發證券認為,港股市場在政策刺激下,風險較前期有所降低,但外部風險因素並未釋放完畢,觸底上行可能尚待時日。對於長線資金而言,佈局高股息、低估值、績優龍頭可以“以時間換空間”。中期看,港股的風險因素尚未釋放完畢,需相對謹慎;短期而言,美股的波動率有望階段性降低,港股市場企穩反彈取決於國內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部分績優消費及科技股預計將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