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狱”到“实话实说”,看崔永元怎么说

从“文字狱”到“实话实说”,看崔永元怎么说

记得清朝时,有个诗人。

一日风中写意,触景生情,遂信手写下"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不料被人举报,清政府以含血喷人,攻击朝廷之罪割下了他的脑袋。

这故事讲给文化人回回见效,由不得他不惊出冷汗一身,亏得世道变了,"文字狱"年代已成旧事,说实话已不能闯下大祸。

细分析,这不仅是规则,制度的范畴,还牵涉到风气。

比方说真话免遭毒害,可不一定免遭危险。

就说咱们的《实话实说》小栏目,办了年半有余,请过几百客嘉宾侃侃而谈。

社科院的一位因此评不上职称,原因是喜抛头露面不钻研;

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长人选,因做节目耽误了前程,理由是节目中的观点证明此人世界观有问题;

一报社记者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们说他出风头,什么都说,恶心;

另一电台记者回去后被领导审查,认为他一定是拿了许多钱才会那么说;

还有一位老年女性在节目中真诚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结果很多人好听她是不是神经病……

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从“文字狱”到“实话实说”,看崔永元怎么说

据说,假话说上一百遍就成了真话。

于是我们开始见怪不怪了,常见到有的人总是这样说话,一见领导就那样说话了,明明是这么回事,有的人偏偏说成那么回事,有的人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面临着向何处走的问题,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希望澄清人们的思想,可见"实事求是"之重要。

说到家,一个电视栏目不能承载巨大的任务,也不会奢望开了什么先河,有时候创作人员还看重它的娱乐功能,因为这毕竟是个小事,但是如果一个民族还没有形成说实话言者无罪的氛围这就很让人担忧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向那些支持节目、知难而进并因此受连累的朋友致敬并致歉,且希望诸位同仁推荐自己的亲戚来节日中做嘉宾,因为已经不好意思害别人了。

说实话的是不正常的,而不说实话却是正常的,当所有不正常的都正常了,所有正常的都不正常了,那我们这个社会又该是什么样子。

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人家八面玲珑、四处逢源、得意洋洋的劲儿,大家还乐意看这样的人,听他们的话,鄙夷之余我就感叹我辈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啊?

话又说回来,但凡敢于说实话,说真话的多是需要勇气和资格的,是有硬功才行的,这样的人成长起来多不容易呀?!

我有时候也会想,不说实话是一种本事,假汇报、假数据,却换来了真升迁,所以对他们我是鄙夷并羡慕着;

而那些敢于说真话,会说真话却又成长起来的人,我对他们除了羡慕就只有膜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