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之一,五代十國以其混亂無序而聞名於後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統一的遼闊疆域和強盛國力而聞名於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國的華人聚集區也被稱為唐人街,足見唐朝大一統時期的榮耀輝煌。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盛唐統一的疆域圖

然而自唐朝之後,中原大地上硝煙四起,各個政權起起落落,如同走馬燈般換個不停,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場,被後世稱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區,還有諸多林立的小國,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國,則被後世史學家們統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分割圖

同為亂世,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們雖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戰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禮,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國時期則是烽火連天,一派混亂無序的景象—政權更迭頻繁,大國勾心鬥角,小國朝不保夕


一、藩鎮割據埋禍根

五代十國如此混亂局面的形成,由很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然而追根溯源,則是唐代藩鎮割據埋下的禍根。

《舊唐書》記載,藩鎮亦稱方鎮,由節度使掌管軍政大權,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為防止異族來犯所設立。玄宗時期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為天寶十節度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唐朝藩鎮割據形勢圖

然而設立藩鎮固然能抵禦外敵,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弊大於利。因為各個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若是中央朝廷沒有管制的能力,則是養虎為患,遺禍無窮

,導致節度使據地自專各自為政,肆意破壞法度的情形層出不窮。

自唐中期開始,節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財政權,漸漸形成了可以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甚至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

譬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發動叛亂。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安史之亂

即使後來叛亂被平息,皇帝重回寶座,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唐朝後期,各個節度使陽奉陰違,雖然沒有公然發動叛亂,但都在自己轄區內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無力管轄,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無力。

若是說藩鎮割據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麼黃巢起義便是這一局面形成的最終導火索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領導的起義失敗後,黃巢組織農民發動了唐末聲勢最浩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它成了壓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黃巢起義路線圖

史書有言: 唐代自從唐肅宗以來,藩鎮遍佈,久成分裂之勢,然而中央政府猶有表面上的名分。黃巢起事後則情形驟然改變。

在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再也無力維持名義上的統治,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王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建立後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立為帝,建立後唐……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的局面開始形成。

著名歷史學教授張國剛曾說:五代的歷史,仍然明顯地受到唐代藩鎮割據的影響。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個政權,與唐末的各個藩鎮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而五代十國禍亂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鎮割據。


二、異族為禍中原亂

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語有些過於偏激,畢竟人的好壞善惡與種族無關,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局勢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則必然會增加許多紛亂爭鬥。與之相同,五代十國時期之所以如此混亂,與眾多外來異族的參與干涉難脫干係

正所謂內爭必有外患,強盛一時的唐王朝忽然之間分崩離析,必然引來許多異族的虎視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詔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則是異族裡最為強大的一個。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契丹鐵騎

唐中期時,契丹曾和安祿山交過幾次手,雖有過幾次勝仗,但苦於唐朝強盛的國力,契丹始終被御於國門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說過,各地節度使各自為政,唐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契丹開始蠢蠢欲動,希望藉著各藩鎮混戰之際能謀得些漁翁之利

在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首領後,契丹戰士們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奪一番。然而阻隔在他們面前的還有一道天塹,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稱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帶。由於中間有太行山、陰山等山脈阻隔,加上唐朝時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說是抵禦外敵的一道堅實堡壘。有幽州阻擋,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奪,也只是痴人說夢。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割讓燕雲十六州後的形勢圖

然而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賣國賊的存在讓這一切成了現實。後晉皇帝石敬瑭不顧廉恥自稱“兒皇帝”,親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致使契丹鐵騎可以毫無阻礙的越過幽州,奔馳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國時期還有諸多少數民族登上中原大舞臺。譬如羌族、匈奴、鮮卑、柔然、沙坨等。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唐朝時周邊少數民族分佈圖

在今天看來,這些曾經的異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當時

漢夷分明的情況下,這些進軍中原的少數民族像是倒進油鍋裡的一盆水,讓原本就動盪不安的中原之地變得更加沸騰。


三、禮樂崩壞尚武力

《三國演義》裡劉備認為天下禍亂的根源在於人心喪亂,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劉皇叔雖然權謀武藝並不過人,然而這番想法卻是十分有理。

中國歷史幾千年,歷經商周至明清等諸多封建王朝,歷朝歷代所真正奉行的並非法律條文,而是禮儀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等諸多法典條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傳統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經過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道德便是歷朝歷代維護統治所奉行的正統思想。

然而帝王們大肆推崇三綱五常、君權神授這些思想道德倫理,並非真正相信這些,只是為了藉此用作維護統治控制思想的愚民政策

說白了,在封建農業社會,只要廣大的下層農民們要聽話守規矩,好好種地幹活,自然國泰民安,動亂息止。而讓這些農民聽話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接受道德倫理的約束,即要尊長愛幼,侍父奉君

細觀歷史上的諸多盛世譬如文景開元康乾等等,其繁榮興盛都離不開思想上的統一。


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清朝康乾盛世圖

而道德崩壞,思想的多元則是亂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禮樂崩壞宗法不復百家思想爭鳴

,迎來了春秋戰國的大變革時代;漢末分三國,傳統儒學被挑戰佛學興起玄學道教的老莊思想佔主導,使得魏晉南北朝紛亂數百年。

與以上兩個亂世相同,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也與思想文化有關。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戰國與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種學說雖然衝突不斷,但卻是欣欣向榮。而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卻是極度衰弱,與之相對的,是對武力軍事的崇拜

歐陽修曾說:“五代是干戈不息、亂賊橫行的世道,禮崩樂壞,三綱五常滅絕,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盡了。

五代時期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們不受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不明禮樂,輕視文人。他們在意的是武力,是軍事。

《舊五代史·史弘肇傳》裡記載,當時人們認為平定禍亂,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劍拼殺,文人的禮儀教化不管用。

正是這種傳自少數民族的尚武風氣盛行,讓五代十國的中原秩序混亂,戰亂不休。

因為五代時期尚武風氣太重,宋朝建立後大改風氣,重文輕武,武官受文官節制。這導致了宋朝軍隊積弱,戰鬥力低下,最終被蒙古騎兵所滅。極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極端,治國安民都不可取。


四、紛爭繚亂蘊變革

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十分混亂,亂到史學家們也很少去專門研究。因而對五代歷史的介紹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後,往往是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缺少系統的介紹

其實五代雖亂,卻是亂中有變。各個政權混亂地彼此攻伐間包含著社會結構的大變革。所謂不破不立,在這一場曠世少有的大紛亂之後,迎來的是宋元明清幾個世紀的輝煌。


—(End 結)—


更多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