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拒绝苹果收购,是底气还是悲剧

如果你之前没听过Leap Motion这家创业公司,光看本文的标题可能会以为这是个让人激赏的成功创业故事,就像当年Snapchat拒绝脸书收购,以及更早脸书拒绝雅虎收购一样。

实际上这个故事是相反的,营收不振的Leap Motion现金流持续恶化,不只被迫迁离他们在旧金山的昂贵办公室,眼看众股东也即将血本无归。


两度拒绝苹果收购,是底气还是悲剧


2010年成立的Leap Motion的专长是光学手势控制(optical gesture control),最早推出的产品是一个电脑外接设备,宣称可以让用户用手势取代触摸板或者鼠标来控制电脑。上面是2013年的用户测试视频来看,可以看到整只手掌被完整地实时重现在屏幕上,乍看之下很让人惊艳,但随着手掌转为垂直,设备(当然)就失去对手掌姿势的任何掌握。另外,在几个示范项目中,手掌悬空控制屏幕上的应用程序,好玩是好玩,但触碰屏幕就在十厘米之外,所有手势控制的部分,只要稍微往前一点就可以更稳定、更即时地操作,特地远离屏幕悬空手掌控制屏幕上的东西,不只多此一举,手腕疲劳也是可以预期的——京东上那造型和材质让人眼花撩乱的鼠标手腕靠垫,存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则制作简陋的用户测试视频点击率超过五十万,虽然远远不是网红的水准,但以一家在普罗大众之间几乎毫无名气的创业公司来说,这个点击率相当令人侧目,尽管对公司来说是相当负面的一种侧目。推出第一代产品时,成立三年的Leap Motion刚在1月完成$30M的B轮融资,领投的是彼得・提尔的Founders Fund,估值超过$300M,并和华硕合作捆绑销售他们的手势控制设备。当时这款设备的宣传视频点击率超过一千万,许多媒体纷纷报导汤姆・克鲁斯在少数派报告里那让人印象深刻的手势控制终于即将实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许已经注定Leap Motion这个产品会失败。


两度拒绝苹果收购,是底气还是悲剧


然而,第二年脸书以$2B天价收购营收接近为零的Oculus VR,引爆了全世界的VR热潮,Leap Motion也见风转舵地转进到VR领域,企图将自家的手势控制设备应用在VR控制上。这股VR风潮以及后来卷起的AR风潮,不只让科技大厂谷歌、脸书、苹果、HTC和索尼前仆后继进行投资,也催生了成千上百的相关创业公司,Leap Motion乘着这股大浪潮进一步在2017年7月完成了$50M的C轮融资,领投的是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估值并未公布。

到这个时间点为止,Leap Motion已经融到了$94M的资金——请注意,这点非常重要。其实早在2013年苹果就曾经试图收购Leap Motion。根据新闻的描述,双方首次见面会谈就是一场灾难,首先发难的是Leap Motion的共同创始人和技术官David Holz,他表示并购后他不会为苹果工作,攻讦苹果已经不再是一家创新的公司,其技术“糟透了”(sucked),并且大肆赞扬苹果对手谷歌的安卓系统。

如果这个报导为真,那么David Holz这种行为的确是莫名其妙。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并购案中,买家都会要求创业公司的共同创始人留任最少一年到两年,一方面让员工能够相对安心地继续工作,另一方面确保技术和专利资产顺利转移。更何况是一家尚无营收和量产产品的创业公司,任何收购者都不可能让创始人拍拍屁股立刻走人。

换句话说,如果David Holz真的无意为苹果工作,他们根本就应该直接婉拒,不应该跟苹果进行会谈,至于他有没有真的在会议中大放厥词,已经不是重点。

但如果要让我猜测,我想2013年的并购尝试最大的障碍应该是估值。当时Leap Motion刚完成$30M的B轮融资,估值已经超过$300M,据说创始人认为公司迟早会突破$1B估值成为独角兽。当时苹果到底揣度花多少钱买这家没产品没营收的技术公司我们不得而知,但到了今年年初当苹果二度试图收购Leap Motion时开价$30M到$50M之间,我们可以想象五年前对于技术和产品更加原始的Leap Motion,苹果根本不可能出超过$30M以上的价钱。

如果苹果在2013年出价是$30M,别说David Holz无意加入苹果工作,光是B轮投资人刚投进去$30M到资产负债表上占股10%左右,就不可能点头同意,所以David Holz到底在会议上说了啥鬼话,根本一点都不重要,双方对于交易价格巨大的鸿沟,才是谈判破裂真正的原因。


两度拒绝苹果收购,是底气还是悲剧


让我们快进到今年春天,如前所述,苹果二度上门提亲,价格在$30M到$50M之间。这次似乎进行得很顺利,根据内部人士透露,苹果方面甚至已经开始和Leap Motion的人力资源部门合作,查看所有员工的福利条款,并且正式邮寄了一份镶有它那著名银色标章的收购提议文件到Leap Motion办公室,据说看到这份邮件抵达的员工们纷纷在办公室中击掌庆贺。

对于眼见公司迟迟无法实现营收成长的员工来说,在这个时间点如果能够被苹果收购,不只可以保住工作免于失业,而且还可以在履历上追加一条“被苹果收购”的荣誉标章,自然值得击掌庆祝。但就在并购案预定完成的几天前,苹果撤回了提案,原因(又)是跟两位年轻创始人的不成熟行为有关。

对于熟知科技公司并购创业公司新闻的读者来说,$30M到$50M对于帐面现金超过$200B的苹果来说根本是沧海一粟,就算创始人性格乖张,花这点小钱把一直想要的技术和专利买进来也值得,何必五年内二度提亲、花了一堆时间尽职调查后,却在最后关头撤回呢?人家脸书花$2B买没啥营收的Oculus VR,谷歌花$3.2B并购据说营收不怎样的Nest,眼睛都没眨一下。

事实上,这正是软硬件整合的苹果和纯软件起家的谷歌和脸书在并购策略上最大的不同。


两度拒绝苹果收购,是底气还是悲剧


谷歌和苹果的软件平台各自在搜索和社交网络的领域获得领先地位,印钞机马力开足。因此当它们出手并购硬件公司时,往往都像中国富二代走进巴黎精品旗舰店一样,豪不手软。

但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家并购大金主,并购硬件公司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不只往往付出的价格过高,得到高价格并购的创业公司团队也会因此膨胀,反而无法顺利和脸书和谷歌公司顺利整合,或者失去动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落后。

反观苹果,尽管是软硬件整合大厂,营收却几乎都来是硬件。不管是创意人乔布斯或者供应链专家库克,都是紧盯着产品售价及制造成本,辛辛苦苦地打下苹果现在的帝国,堆出帐面上那惊人的现金。因为这种根本上与谷歌和脸书不同的赚钱方式,苹果甚少乱花大钱买创业公司,而并购后的整合更是彻底执行到底。

举例来说,苹果在2008年以$278M并购P.A. Semi,当时首代iPhone问世才满一年,但不同于传统手机公司依赖芯片大厂供应,真知灼见的乔布斯已经预见到自己拥有系统单芯片对于iPhone能够带来的竞争优势,因此出手并购P.A. Semi。2010年他进一步花$121M并购了总部在奥斯丁的低功耗ARM处理器芯片专家Intrinsity,同年发布的iPhone 4里就搭载了Intrinsity团队为苹果开发的首代自家Apple A4处理器,从此开启了苹果A系列处理器辉煌的历史,并为公司带来其他只能依赖三星或者高通处理器的安卓手机制造商不具备的优势(直到华为海思崛起)。


两度拒绝苹果收购,是底气还是悲剧


可能你会反驳,苹果2014年并购耳机品牌Beats不是花了$3B大钱吗?但要知道由饶舌天王Dr. Dre创始的Beats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耳机品牌,2013年的营收高达$1.5B!因此苹果花$3B买一年$1.5B的营收,不只不贵,甚至可以说是买便宜了!更甭提当时Beats的音乐订阅服务那让令人称羡的订阅者数量,在之后能够和Apple Music合并以和Spotify抗衡!

以如此精打细算而且严密执行并购后整合的苹果来说,因为不确定能否“驯服”Leap Motion两位显然很傲娇的创始人,而最终放弃并购,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更有可能的是,Leap Motion历史上已经融了超过$94M,就算苹果出价落在高端的$50M,投资人启动“优先清偿权”条款也无法将$94M全部拿回来,而持有普通股的两位傲娇创始人则会身价归零,因此除非另设退出激励条款,否则可能还拥有公司多数有效投票股权的两位创始人也不会投票同意接受并购。

另一个可能是2017年由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领投的C轮融资,股东可能享有比旧股东更高的优先清偿权,前面提到这轮规模是$50M,如果苹果出价刚好也是$50M,C轮投资人又启动优先清偿权,那么不只持有普通股的两位创始人,B轮和之前的投资人包含Founders Fund和安德森・霍洛维茨在内都会血本无归,要他们投票接受并购也是很难咽下的。

不管是哪一种情境,Leap Motions这个“两度拒绝苹果并购”的狗血剧其实彰显了创业公司的世界有太多的可能利益冲突,以及整个成长和融资路径对于创业公司最终的退出可能的影响。如果创始人和投资人没有从一开始就理解这个现实,并且步步为营,最后可能导致大家全盘皆输,不可不引以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