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领兵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过魏兵,平地筑城几天能挡住数十倍的魏国骑兵吗?

京东李达康


这恐怕是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平地驻守同样难以阻挡张郃。综合《三国志》和现代地图来看,诸葛亮设计的预伏地点极有可能是陇山而非街亭,但由于张郃率领的先头部队行军速度太快,双方在街亭遭遇,马谡在无法按计划进行设伏,且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为了给诸葛亮争取时间,无奈选择了驻扎南山。虽然马谡最终战败,但却一定程度避免了蜀军伤到元气,很难说马谡是功是过。

街亭之战背景,第一次北伐的关键之战

魏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任命夏侯楙驻守长安,关中空虚。

△魏明帝曹叡

魏太和元年(227年),孟达在和诸葛亮多次通信后,秘密答应归蜀,但由于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不合,于是秘密上表告发孟达。孟达听说后诚惶诚恐,企图立即举兵反叛,司马懿写信劝慰于他,孟达因而由于不决。司马懿则秘密发兵讨伐新城,诸葛亮见有机可乘,随即决定大举北伐,第一次北伐爆发。

魏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出兵伐魏,在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后,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出兵箕谷充当疑兵,果真吸引了曹真主力;诸葛亮则亲率大军进攻祁山。

△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由于刘备去世,曹魏方面对于蜀汉防备松懈,在得知诸葛亮北伐后大惊,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等郡先后背叛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岌岌可危。魏明帝曹叡则当机立断,令张郃率领骑兵五万支援陇右,自己则亲率步骑大军随后动身,同时移驾长安亲自督战。

魏蜀双方战略意图,街亭极可能是遭遇战

在得知曹魏出兵之后,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而是将马谡提拔为先锋,使其率军阻挡张郃大军。当时从关中到陇右一共有五条,分别是瓦亭道、鸡头道、番须道、关陇古道和陈仓古栈道,但由于瓦亭道和鸡头道距离较远,而陈仓古道和关陇道又年久失修,无法容许大军通过,因此诸葛亮断定魏军必然会走番须道,而张郃也的确选择了番须道。(注意下图)

结合上图,我们来分析一下蜀魏双方在街亭之战中的战略意图:

1、蜀汉战略意图:前文说过,诸葛亮北伐后,曹魏方面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有归属之意,而诸葛亮原本的北伐意图便是先占据陇西,然后在徐徐图之,而陇西五郡如今已有三郡意图归附,这使得诸葛亮占据陇西成为了可能。因此,诸葛亮派遣马谡率军出征的意图就恨明显了,就是想要马谡阻挡住曹魏大军,给自己平定陇西地区争取时间。而结合地图来看,诸葛亮预计的设伏地点极有可能是陇山,而并非街亭,因为街亭地势较为平缓,很难阻挡曹魏大军。

△诸葛亮

2、曹魏战略意图:曹魏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是没有预计到的,应对有些慌乱,而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的叛乱则使得陇右岌岌可危,一旦陇右丢失,那么关中地区也就朝不保夕了,而以陇西的兵马想要抵挡诸葛亮显然不可能,因此曹魏方面必须赶在诸葛亮平定陇西之前支援。因此,张郃率领五万骑兵疾驰,为的就是尽快赶往陇西,不给诸葛亮平定陇西的时间。张郃也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因此率领的先锋部队日夜兼程,拼尽全力的疾行。

△张郃

诸葛亮可能也没有料到曹魏行军如此迅速,在马谡还未赶到陇山设伏之前,张郃的五万大军便已经穿过了陇山,双方在街亭遭遇。由此推断,街亭之战极有可能是一场遭遇战,而并非诸葛亮原本的设伏地点,从这一点来讲,从马谡和张郃相遇之刻起,诸葛亮的计划就已经落空了。

驻守南山乃是无奈选择,马谡的战略失误难以避免

马谡在担任先锋之前,长期担任参军一职,经常与诸葛亮探讨军事,因此对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马谡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如今与张郃在街亭遭遇,在原本计划已经落空的情况下,马谡该如何选择呢?

△王平、马谡

1、与张郃野战。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选择。马谡手中不过一万兵马,要与曹魏五万骑兵野战,无异于自杀,这点完全可以排除。

2、且战且退,缠住张郃。这点也不可能,张郃兵力本就占优,加之全是骑兵,完全可以发挥机动优势,分出一部分兵力来和马谡纠缠,其余军队完全可以越过马谡支援陇西。而且后方就是曹军主力,一旦自己的兵力被缠住,那么曹魏大军便可源源不断通过番须道。

△王平

3、据城而守。这正是副将王平的建议,奈何街亭此地虽有城池,却都是小城,且不说守不守得住,一旦被围困,不仅脱身困难,而且等于完全丢失了阻挡曹魏大军的战略目的,曹魏大军仍然可以源源不断的开进陇西。

4、据险而守迟滞魏军。占据街亭附近高山,不仅可以从上而下威胁张郃大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蜀军的山地作战优势,同时由王平率军驻守山下城邑,互为犄角,封锁番须道,共同牵制张郃大军。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已失先手的情况下,第四种选择几乎是马谡可以做出的最优选择了。如果张郃想要彻底围困住王平和马谡军队,那么便无法分兵进入陇西,这等于是给诸葛亮争取了趁机平定陇西或收拢军队退回祁山的时间。

或许马谡没有考虑到水源问题,或许他此招乃是弃卒保车的无奈之举,水源问题的确成为了马谡最终战败的导火索。张郃毕竟也是驰骋沙场的老将,五子良将的名头毕竟不是白来的,他果断分兵分别围住王平和马谡,切断了双方联络,并断绝了马谡水源,最终使得马谡战败。

然而,马谡迟滞魏军的目的却也实现了,虽然第一次北伐最终失败,蜀军也损失了不少兵马,但毕竟没有伤到元气,这或许是马谡唯一的功劳了。

至于马谡为何最终被杀,一方面是其的确战败,且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而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源自于门户之争,益州当地士族在马谡被杀中的作用恐怕并不小,或许正因如此,诸葛亮才会在杀了马谡之后表现的那么痛苦,想必他也知道马谡是被冤杀的。


香茗史馆


这说法是错的!实际上守街亭守的不是山,而是一条路,这是从雍州通往天水郡的一个关键入口,这里有一条一里多远的路,这条道路最宽的地方有30来丈大约100多米,平均宽度大约10丈宽大约30~40米左右,最窄的地方只有3丈多宽大约10米多,只要卡住这么一条路,那么魏军就是有几十万人也通不过来。这就是王平所提出的当道当道扎寨的意思,王平提出在这条道路上设防,挖战壕,筑土城,建立防御工事。这样魏军要想通过就得先派人进攻这条道路,以这条路的地形,每次只能几百人上来进攻,那么蜀军完全可以凭借地形优势跟魏军交战,即便最后拼光了军队那么也是几十天以后的事了,任务完成了。

马谡的想法则是先放个一两千魏军进来再派兵冲击,从中间切断这条道路外守住,然后外面魏军进不来,蜀军有五千人,完全可以杀光这一两千魏军,挫其锐气。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蜀军没有在这条道路上设防,等魏军涌进来的时候想要重新堵住这个入口已经堵不住了,毕竟马谡不是张飞赵云或者魏延,要有这些人在倒是有可能用反冲锋切断这条进口。当几万魏兵通过这条道路以后,这时候蜀军就失去了地利优势,反而被几倍的魏军包围在山上。所以,街亭不是不可守只是马谡太想当然,然后贪功导致的。


优己


马谡失街亭,一直是后人热议的话题,不少朋友认为马谡死得很冤,为诸葛亮背了个大黑锅。想当年马谡依山而守,居高临下,有势如破竹之势,尚不能击败来犯的魏军,当道下寨,和数倍的魏军正面交锋,岂不败得更惨吗?真是这样的吗?马谡守街亭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战略要地——街亭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街亭,其又名街泉亭,地处于现今秦安县厅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一带,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在古代是兵家必争要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街亭一战,势均力敌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朋友一直认为当年街亭一战,魏军的兵力是蜀军的数倍,其实不然,当时双方的兵力应该是均势,或许蜀军在一定程度上,兵力还略多于当时的魏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从史料中找找蛛丝马迹。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马谡到底有多少人马,关于马谡具体的兵力史料上并没有详细说明,但当时作为副将的王平因与主将马谡观点不一,从而独领一军当道驻防,这一军的人数是有记载的。据《三国志 王平传》记载: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

这里写到了王平所分的一军尚有一千人,加上街亭的重要战略意义,以诸葛亮用兵谨慎来看,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当时马谡和王平带过去守街亭的兵力应该在一万左右。

再看魏军,当年领军与马谡于街亭交战的是曹魏名将张郃,时抗拒诸葛亮北伐的魏军都督是曹魏名将曹真,话说当时曹真总共带了多少兵马阻挡诸葛亮呢?《三国志》注引《魏书》中明确记载:

“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可见当时曹魏据敌的总兵力才5万,作为前锋的张郃难道将所有军队都带去打街亭了?那主帅曹真岂不是很尴尬?话说张郃到底能带多少人过去呢?据我估计,这个人数应该也在一万左右,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其一:当年张郃击败马谡后,由于有王平的一千兵马尚在,而担心中埋伏,不敢追击。已是击败了蜀军主力,若是在兵力绝对的优势情况下,张郃纵使谨慎,也没有不乘胜追击的理由,之所以不敢冒进,其兵力有限也是个原因。

其二:街亭是战略要地,魏国不可能不重视,所以张郃所领之兵不应该在一万之下。

其三:史料记载,诸葛亮曾对街亭一战发出了一番感慨: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按照诸葛亮所说,当时蜀军应该还略多于魏军的,而此战之所以大败,皆因马谡不听诸葛亮之言所造成。

所以当时魏蜀两国在街亭的兵力应该是个均势,假若当年马谡当道据守关口,凭借街亭的有利地势,分兵设伏于两山,阻挡魏军应该不成问题,那么马谡当年为何要执意依山扎营呢?最后为何终致惨败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马谡街亭战败,或许因急于立功

街亭其实是一条要道,那一带共有略阳、街亭、陇坻三个据点,而略阳、陇坻这前后两个据点是天然屏障,而街亭一处相对空旷,想当年马谡率先来到街亭,如果占领险要地点,修建工事,积极防御,张郃也是断然不可破街亭的。但马谡并没有这样做,他反而将军队驻扎山上,这在以守为前提的战略布局来说,马谡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当时副将王平也指出了马谡做法的不当之处,再三劝阻如此行事很危险,恐敌军切断水源,到时候不攻自破。后来也正如王平所言,张郃断了马谡水道,马谡以惨败收场。

但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考虑的话,马谡的做法或许也是可行的,那便是以攻为前提的战略布局,依山驻扎,有居高临下之势,若被敌切断水道,粮道,则正好可效仿当年西楚霸王破釜沉舟之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凭借山势往下冲杀,势如破竹,可败魏军。这也是为什么马谡当年要选择在相对难守的街亭与魏军交战,其意不在防守,就是想与魏军正面来一场交锋。

那么为什么双方势均力敌,落败的却是马谡呢?

其一:这是马谡第一次领军作战,领军经验不足,而又立功心切,然破釜沉舟之计岂是随意可用?马谡不是项羽,没有那份魄力。

其二:马谡与王平不和,行军打仗,最忌讳的便是将帅不和,将帅不和也会导致军心不稳,所以未交战,已先败一招。

其三:对手强大,张郃乃曹魏名将,所领又是骑兵,正面交锋,肯定是吃亏的。

马谡失街亭,时也,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正常来说,在山上居高临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山上没有水源。这也是为什么说马谡属于纸上谈兵的原因,因为他没有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分析,只是机械地认为居高临下是这不错的驻兵之所。

打个比方你应该会更清楚地了解到:如果山上有水源,我驻兵在山上,那我就不着急了。看你要不要绕过我向前进军,如果你敢绕过我,我就从后面打你;如果你不绕过我,你就上来打我,我就在山上呆着等你,要知道仰攻的代价有多大。

但是如果山上没水,就轮到司马懿不急了,我就不上去打你,看你没水喝能忍多久,你忍不了我就会下山,我就在山下列好阵势等你来。

平地筑城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在要道口筑城,你绕不过去,我就在城里等着你来打,攻城方往往都是要付出比守城方更大的代价才能占领城池的。

所有说,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宁愿选择平地筑城也不要上山。


水岩历史


马谡之败的最大错误在兵力不能展开,2.5万人在山上,守各个小山道能派出多少兵?两三个人就挤满山路,两万多人打仗,硬打成一两千人似的。古代打仗,最重要一项就是展开兵力,五千要打出五万的效果,一万要打出十万的效果,而马谡之蠢是两万多人只能打出一两千人的效果,街亭两边是山,中间一个不宽的通道,用三五千兵力守住两山很轻松,剩余两万兵力当道下寨,街亭山道窄处只能一百余人并肩通行,张郃再多的兵力都无法展开,只能一百人上前冲杀,况且他只有十万人马,只有前方一百多人在打,后面十万人只能干看着。马谡这边两万多人,也只能前面一百多人交战,但蜀军守占了很大地理优势,山上还自己人,可以往下射箭,扔石头。街亭有几十里长,强攻没有三五个月攻不下来,况且夜里魏军必须远离街亭两山扎营,不说偷营,每晚击鼓假攻都疲死你,一般得退军三十里下寨。蜀军只要指挥得当,守得有方,再多的魏军都没有用。街亭比陈仓好守多了,诸葛亮十万攻陈仓几千守军都没拿下来。诸葛亮轻敌了,他原以为一头猪带两万兵去都能守住街亭,马谡是他学生,他想把这随手可得的功劳给他,可惜他小看了马谡,真是不如猪啊。


刘备1866


在“诸葛连弩”发明之前,对抗骑兵最佳的武器就是弓弩。弩箭射程远,命中率比弓箭精。其次就是铁蒺藜,用与防守骑兵也是最有效的武器。凉州地区地势平坦,正是骑兵的最佳战场。如果诸葛亮连这些简单的军事常识都不懂,那还说什么“天下奇才”?所以,诸葛亮对上述情况,应该是了如指掌的。既然诸葛亮又执意要出祁山,先攻打陇右,那对付骑兵最佳的武器弓、弩、铁蒺藜、冲车等,肯定是最重点的战备物资,大量制造。

所以,马超的装备,绝对是曹魏骑兵不敢小觑的,这是其一。其二,根据正史的记载,街亭是有城池的。据《三国志-张郃传》记载;“(张郃)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所以,根本不需要如题;在“平地筑城”。再者,所谓“用兵之妙,存乎一心”。所谓的名将,当然就要能人所不能,才能称为名将!李陵率五千步卒,与八万匈奴的精锐骑兵死战八天八夜,匈奴就奈何不了李陵。只要援军能在第七天赶到,李陵存活的士卒还超过了三千人。或许如李陵自己所说;只要还有几十支箭,他也还是能够自己突围。所以,即使街亭没有城池,也并不一定需要“平地筑城”,才能抵挡张郃的五万骑兵!

其三,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如果只有万余人,不大可能称为“大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兵力,至少在十二万以上,所以,《三国演义》说马谡是率军两万五守街亭,我认为应该是差不多的。街亭是什么地方?是进入陇右的通道,咽喉之地。马谡没打过仗,诸葛亮非常清楚。给他的兵太少,那就等于叫他去送死。而马谡敢于弃城上山,当然是自以为兵力够多,居高临下,足可以冲散张郃之军。马谡熟读兵书,尽管纸上谈兵之辈。但是,保证水源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马谡会不懂吗?马谡之所以敢上山,当然是因诸葛亮给他的兵力足够多。他认为凭着这样雄厚的兵力,居高临下的冲击魏军,那是有把握的。即使不能胜,率军突出去,总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不需要太在意水源的问题!谁知事与愿违,他的士兵一败,就如鸟兽般四散逃走了,他没有办法,只好也孤身逃走。说他与张郃兵力“相差数十倍”,是毫无根据的!

驻防山上,是他的自视过高,过于相信手上的兵力,更高估了蜀汉军队的战斗力。 一是他没有想到冲不垮张郃。二是他没有想到汉兵如此之菜,空有其表;一旦遇到挫折,瞬间就失去了信心,如鸟兽般的四散逃命。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这些兵卒可不是马谡自己训练出来的,是诸葛亮临时派给他的。诸葛亮、马谡两人,其实犯的是同样的错误;知彼而不知己!

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对于军事平常很是夸夸其谈。但他一是没想到马谡其实只是个读兵书的呆子,连谋士都称不上。他唯一的表现;就是南征给诸葛亮的“攻心为上”建议,其实是失败的。南中一直在不停地叛乱,此起彼伏。对于民族间的欺压,不是你捉放几次他们的头人,就能平息的。根源没有解决,叛乱自然不断!诸葛亮只是觉得他的策略似乎很有道理,却没有看到这个策略是否真能达到目的。其二是他没想到马谡居然会不按他的吩咐做,自搞一套。也就是说;诸葛亮虽然跟马谡很亲近,其实却是半点也不了解他。这就是诸葛亮的“不知己”!

马谡对于战争,一切都是在想当然。他的这种部署是按照精兵强将,才有可能达到目的的。谁知真打起来后,他的兵卒素质极差,毫无战斗力,纯粹的一班乌合之众。两万余人的军队,瞬间就作鸟兽散,这是马谡完全没有想到了。他如果知道他带的人,只是一班乌合之众,我想他一定会据城而守,不敢上山的。这就是马谡的“不知己”!

那么,张郃是不是很强呢?再看看《三国志-王平传》的记述;“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

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区区千余人,就能吓阻数十倍优势的张郃五万大军,还被王平慢慢地收集各营的败兵,慢慢地退回去。这就足以证明;张郃的能力,是非常有限!马谡之败,只能证明一点;蜀汉当时的兵员素质是极差的!


傲视苍穹39


为了拿下陇右全境,所以必须要阻击住张郃来支援的5万人,当时诸葛亮心中有两个人选,一是魏延,二是吴壹。但最后派了马谡。为什么派马谡,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应该是诸葛亮觉得他合适。

由关中来陇右必走关陇大道,魏军长途奔袭,来的几乎全是骑兵,为了争取时间只能走关陇大道,也只能过街亭,抢先占领该地,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展开阻击。街亭在山谷中,两侧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侧被称为南山的,顶部平缓,向下三面皆陡峭,马谡决定把人马拉到南山上,待敌人前来攻打,居高临下,把敌人打败。王平当时不同意,但马谡不听。结果可想而知,蜀军大败,四散逃命,只有王平率领的一支人马,临战不慌,他们不断敲击战鼓,张郃以为有伏兵所以没敢猛追,蜀军守街亭的 1万人马最后只剩下王平带回来的 1000多人。

如果现在去古街亭战场做一番实地考察,就会发现此处确实十分险要,两边的山很高,秦陇大道行至此处,出现了一道地质断层,西边比东边高出十多米,成为一处断崖,街亭要塞就是以此为依托修成的。街亭要塞的作用实际是防范由东面而来的敌人,对西面之敌却没有任何作用,如果陇右一带有人造反,他们会想起街亭,用它来抵挡曹魏的大军,所以街亭要塞不会被好好修葺加固,甚至为了防止被敌人利用,还会刻意破坏。所以马谡来时看到的应该是残破的要塞,马上筑城御敌肯定是来不及的,所以马谡把人马拉上山,他认为张郃是去救援的,必然会急于求战,这样拖延援兵的目标就达到了,但水源问题逃不过名将张郃的眼睛。

所以马谡在街亭败了,不要说平地筑城,就是加固现有的街亭要塞都来不及,而与张郃野战,1万人难敌张郃的5万人,况且马谡只是个参谋,没有武将的战场经验,资历难以服众,与基层官兵也不熟。而在这一战后马谡自知犯下大错,居然潜逃了。

参考书目:南门太守《三国全史》


MP-Link


三国演义原文怎么说的,若扎营平地,虽千军万马不得偷过,扎营山上,举手可破,第一,扎营平地,不但兼顾塞冲要害,还能把防线扩展到两侧山上,司马懿要想过去直接硬碰硬,从来攻营和攻城差不多,就算有十倍的兵力,守方凭借各种守城利器壕沟鹿角投石车高盾利箭轻松拒敌于营外,非弹尽粮绝不得破,这就是司马懿刚开始知道街亭有人守就皱眉头,因为这种方式攻下街亭也是苦胜,攻下了也没力气继续打成都,这种情况下丢了街亭也是战术失利战略得利,谁都不会说马谡无能,放弃中央塞冲,驻守山上,结果主客异位,魏军稳扎稳打,兵力又占优,一点冲击优势根本不足以抵消军情劣势,马谡也不是没努力过,组织了几次冲锋,结果魏军营垒坚固,军容整齐,根本冲击不动,没法只能退守,这时候地利优势就变成劣势了,山上没水!没吃人能坚持7天,没喝人顶多3天,这种情况居然马谡没有全军覆灭,自己还能逃回去我都很惊讶确实有点小才


儒雅之风


马谡的失败不是战斗造成的。

他最致命的失误在于,被魏军切断了后路,截断了水源!

后路和水源,是军队生存的必备条件。

有后路,就有援军、就有粮草,即便打了败仗,也能从容不迫的撤退。有后路,军心是稳得。

一旦后路被切断,军队被四面包围,粮草难以维持,援军很难迅速增援,军队陷入恐慌,全军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蜀军在街亭的表现,恰恰印证了这几点。被魏军包围以后,蜀军立即陷入恐慌之中,一战不胜,就丧失了信心,全军溃败。

水源也是极端重要的。

一个人没有食物,至少可以支撑七天。一个人没有谁,一天就会精神崩溃,三天必死无疑。

陷入包围的军队,如果补给充足,完全可以长期固守。

但是没有水,再强大的军队也会迅速崩溃!

愚蠢的马谡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不知道北方甘肃的山与南方荆州的山完全不同,这里的山上是他娘的没水的!

同样的错误,张灵甫也犯了,带着他的美械装备74师,上了光秃秃的孟良崮,没有水啊。最后也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所以,马谡的失败,完全是他瞎指挥造成的!可怜数万蜀国将士跟着他赔了性命。

马谡为什么会被包围?

就是因为他自作聪明把蜀军带上了山,放弃了当道扎寨的正确战术。大家看地图

街亭这个地方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就像一个走廊,只要当道扎寨,堵住这个走廊,魏军插翅也难以通过。只能与蜀军正面硬碰硬,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攻城,显然很难成功。更别说迂回到蜀军后方,切断蜀军退路,包围蜀军了。

但是,愚蠢的马谡,还是把蜀军带上了山。

放弃了交通要道。任由魏军迂回包抄,切断退路、切断水源。

蜀军未战,而败局已定

最后,要说明的是。街亭,是有城的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放着好好的城不守,非要上山去送死。我们只能理解为,马谡当时脑子真的被驴踢了。


而且,街亭蜀军的兵力也不少。

《三国志,蜀书,杨洪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一个“大众”,一个“诸军”,说明马谡带领的是蜀军的主力部队,他与张郃是在进行一场关乎国运的战略决战。可惜,马谡志大才疏。汉室复兴的大业彻底葬送在他的手里。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第一,不是马谡主动往下冲,是张郃主动向上攻。此时蜀汉士兵粮水两缺,哪里力气和士气?居高临下的优势早失去作用。第二,兵力问题,马谡面对的应该没有数十倍的魏国骑兵那么夸张,甚至兵力对比上差不多,关键是曹魏确实有骑兵的优势。


当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关中三郡响应,根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略》记载,群臣一下没了主意,但是曹叡认为诸葛亮必败,乃部马步骑五万拒亮,还特进张郃,都督诸军。但是,根据街亭的地形,街亭口就像一条道,三郡反叛再加上兵贵神速,张郃到达街亭应该是曹魏军前部,以骑兵为主。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反思这一战原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于兵少也,在于一人耳”。这个记载已经很明确了。那么,再顺着诸葛亮的话说,战争并非在于军队的数量多少,主要还是带兵之人。



所以,无论张郃带领的军队有多少,马谡如果能好好利用街亭的地形,要抵御张郃问题其实不大。街亭入口就是一条道,四周都是山,从抵御曹魏精锐骑兵的角度来说,把部队放上山也没有错。毕竟骑兵适合在平原冲击。所以,马谡放弃街亭相对平坦的市镇,这是避开对方之所长,还可以利用蜀汉军队善于山岭作战的优势,只是,马谡作为主帅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当然现代人,包括笔者也是“上帝视角”了)。因此,经验丰富的王平提醒了马谡,可惜王平目前只是裨将军,职务更高的黄袭等人都没有说话,马谡自然也听不进去。所以,张郃一来,就占领了街亭的街市,而且一看马谡军都在山上,楞是把正规军整得犹如山贼之众,与其上山攻打,不如断了他们食水,这招对付山贼叛逆屡见不鲜了。

(右边红圈内就是街亭口,街亭四周有很多险要的山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万夫莫开,马谡也忽视了街亭口的作用。如果他在街亭口部署兵力,修建堡垒工事,由于道口的狭窄,那么张郃兵力再多,也会失去作用,骑兵的机动性也失去优势,结果就是张郃军长驱直入,没有遭受多大的抵抗。那么再退一步说,万一街亭口在张郃猛烈的攻击下,守不住了,这时候居高临下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因为,张郃军一旦在街口击溃马谡军,必定追击并进入街亭,这个时候提前在山上的埋伏的蜀汉军,再从上往下出击,先前被击溃的士兵再反击,那么马谡的胜算还是要比张郃大很多。依照张郃的“尿性”,一旦受到夹击,可能会立马会安排撤军,这样街亭还是一样守住了。

所以,马谡如果充分利用街亭的地形,修建工事,全力守住街亭的道口,问题应该不大。而且马谡属于防守的一方,在兵力调整上有很好的主动权,哪怕只是派王平的千馀人埋伏山上,如有万一,擂鼓而下,那更是上了双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