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電影《賣花姑娘》:譯製背後的故事


七十年代電影《賣花姑娘》:譯製背後的故事

朝鮮電影《賣花姑娘》海報

上世紀70年代,朝鮮電影《賣花姑娘》感動了無數中國觀眾…… 但很多人不知道,電影《賣花姑娘》從翻譯到配音,到最後洗出拷貝,僅僅用了7天時間。


七十年代電影《賣花姑娘》:譯製背後的故事


然而,人們卻不瞭解,在那動亂年月裡,這部朝鮮影片是怎樣被突擊譯製出來的。7天裡,留給翻譯何鳴雁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眼看、耳聽、口譯,一切同步。何鳴雁永遠記得在漆黑的放映室裡,在一片隱隱約約的哭泣聲中,自己是如何把一部朝鮮影片變成了中國觀眾記憶中的樣子——

1972年8月的一天,突然通知她到軍代表辦公室去。她一眼先看到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負責同志坐在那裡,還面帶笑容。

軍代表嚴肅地說:“何鳴雁,長影借用你去翻譯一部朝鮮電影《賣花姑娘》,你要完成好!你準備什麼時候走?”何鳴雁脫口而出:“馬上就走!”沒有任何準備的何鳴雁就這樣匆忙出了門、上了汽車。

來到長影的放映室門口,看著人們進進出出忙碌著,何鳴雁有些不知所措。很快,有人告訴她:“裡面放映的是一部名叫《賣花姑娘》的朝鮮電影,很好看,大家都在等著你翻譯呢,快進去吧。”

七十年代電影《賣花姑娘》:譯製背後的故事

直到這時,何鳴雁才長出了一口氣。其實,長影選擇何鳴雁承擔《賣花姑娘》的翻譯任務是有原因的。在此之前,何鳴雁一直是中國作家協會延邊分會的朝鮮語翻譯,早在1958年,她就成功翻譯了朝鮮電影《春香傳》。在翻譯《春香傳》的過程中,何鳴雁竟然在很短的時間裡將朝鮮語歌詞譯成了七律詩。電影公映後,觀眾非常喜歡,紛紛寫信向她索取歌詞文字稿,並稱呼她為“何老先生”。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何鳴雁都會笑笑,因為那時她只有26歲。

何鳴雁走進漆黑的放映室時,工作人員都已經就位,電影也已經放了一會兒。影片中的主角花妮正走在街上,舉著辛辛苦苦採來的鮮花,唱著動聽的《賣花歌》。何鳴雁馬上走到銀幕前,拿起話筒大聲開始翻譯《賣花姑娘》,全場立刻變得鴉雀無聲,人們都沉浸在了何鳴雁描繪的故事情節中。

起初,何鳴雁只是機械地翻譯,誰知翻著翻著,她漸漸走進了主人公的世界,尤其是翻譯到小順姬捱打的片段時,她已經哭得像個淚人了。何鳴雁努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她要把話講清楚,這是她的工作。

兩個小時後,也就是何鳴雁被帶到長影的當天,《賣花姑娘》的翻譯工作便已經基本完成。但令人著急的是,儘管《賣花姑娘》的譯製工作已經完成,女主人公的名字卻一直不能確定。

七十年代電影《賣花姑娘》:譯製背後的故事

原來,按照朝鮮語,女主人公的名字為“花芬”,與“花粉”諧音,何鳴雁覺得不妥,沒有準確體現原意。第三天早晨,她起身時忽然腦海中跳出一個“妮”字,頓時眼睛一亮:中國人對姑娘的愛稱不是“妮”嗎?何鳴雁飛也似的從宿舍樓跑向錄音間,大聲喊:“有了,有了,花妮!花妮!”譯製組導演、演員一聽,也高興地跳了起來,“花妮!太棒,神譯!”。

七十年代電影《賣花姑娘》:譯製背後的故事

電影《賣花姑娘》從翻譯到混錄,最後洗出拷貝,總共花了僅7天時間。在全國公映的時候,是全天24小時循環放映,歇人不歇片,跑片員車輪飛轉,拷貝一本一本傳遞,哭聲在神州大地此起彼伏。

獲得了無數中國觀眾的讚許,也感動了無數中國觀眾,一時間《賣花姑娘》一票難求,伴隨著電影主題歌《賣花了》那優美的旋律,眼前浮現出賣花女孱弱的身材和悽慘的命運,觀眾的眼淚像湖水決堤湍湍流淌,電影院的哭泣聲此起彼伏。

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人們都知道了個子不高、梳著兩條又黑又粗麻花辮的何鳴雁就是《賣花姑娘》的譯者,人們圍著她,想一睹她的風采。

那時,很多朝鮮族的老媽媽頭頂著一筐土豆,只為賣上幾角錢,然後買一張電影票,看一場《賣花姑娘》。如果錢不夠,她們就會找到何鳴雁,讓她把自己領進去,而何鳴雁總是有求必應。

《賣花姑娘》在中國引起的強烈反響令朝鮮有關部門十分驚訝,他們甚至向我國索要翻譯版,研究為什麼這部電影會在中國引起強烈反響。

電影公映一年後,何鳴雁跟隨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當時有朝鮮朋友問她:“你怎麼翻譯得這麼好?”何鳴雁笑著說:“不是我翻譯得好,是你們的故事好。”

電影中主人翁花妮的悲慘命運和歌聲,曾令無數觀眾淚溼衣襟。觀眾們在淚眼蒙朧中記住了銀幕上的花妮,卻很少有人知道花妮那飽含深情的聲音來自一位叫做向雋殊的配音演員。

七十年代電影《賣花姑娘》:譯製背後的故事

她為了配好《賣花姑娘》中花妮的聲音,在練習時不知哭了多少遍,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情之中。有天晚上在家裡,孩子被她的哭聲驚醒了,驚恐地抱住媽媽問發生了什麼事,她流著眼淚對孩子說:“媽媽在練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