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Face ID,苹果竟然在额头搞了个缩小版的微软kinect!

苹果在前不久发布了iPhone X,这款备受瞩目的手机在发布前已经被网友扒的一干二净。关于为什么没有使用屏下指纹识别,而是用了面部识别,有两种说法:一部分人说是因为屏下指纹今年搞不定,被迫采用了面部识别方案;另一部分人认为苹果是主动选择了面部识别方案,放弃了指纹识别。

MR.败家 认为面部识别是大势所驱。目前国内如ViVO、小米等厂商已经推出的“面部识别”功能主要是通过算法实现的,与苹果的结构光技术从原理上有很大的区别,以后败家会给大家详细对比分析。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苹果使用的【原深感摄像头模组】与【Face ID】。

为了Face ID,苹果竟然在额头搞了个缩小版的微软kinect!

原深感摄像头模组

原深感摄像头模组元器件介绍

小小的空间内,遍布着苹果工程师潜心研发的各种先进科技,包括以下8大镜头或传感器:

①红外镜头:读取点阵图案,捕捉它的红外图像

②泛光感应元件: 借助不可见的红外光线,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识别你的脸

③距离感应器:感应距离,实现通话时自动灭屏等功能

④环境光传感器:主要用于自动调节屏幕亮度和色温

⑤扬声器:通话时的听筒

⑥麦克风:主要用于降噪,微信语音也可以对着手机顶部说,录制依然清洗

⑦700 万像素摄像头:即前置彩色镜头

⑧点阵投影器:投影 30,000 多个肉眼不可见的光点,绘制面谱。

这套系统在进行面部识别时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点阵投影器会投射超过 30,000 个肉眼不可见的光点,通过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700万像素摄像头采集面部深度等数据,与被保护在 A11 仿生安全隔区内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者一致,iPhone X 便会解锁或付款。

和kinect类似,用结构光捕捉面部动作

Face ID与普通人脸识别其实就是3D人脸和2D人脸的区别。Face ID通过一个结构光系统提取人脸的点云信息生成一个3D模型,而传统的人脸识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可以是简单的基于位置的信息,也可以是通过神经网络提取出相应的底层,在二维特征层面上进行比较。

Face ID之所以能生成准确的3D人脸模型,是因为用到了结构光,右边有一个小投影仪投射带形状信息的红外光斑到人脸上,左边的摄像头采集光斑的信息,根据形变和大小等逐一确定各个位置的深度和方向信息,最后得到人脸的点云生成3D模型。而传统的单摄像头方案因为没办法准确有效地提取深度信息,人脸识别往往只能使用二维图像。

突然发现苹果竟然把微软kinect那么大的一个系统集成在手机的听筒四周小小的区域里!要知道kinect主要是搭配电视机使用玩体感游戏的,体积很大。虽然kinect的功能更加先进,识别范围等更大,但是Face ID集中在面部识别上反而造就了比TouchID更难破解的生物识别方法。

为了Face ID,苹果竟然在额头搞了个缩小版的微软kinect!

微软 kinect XBOX360体感游戏

近几年,随着硬件端技术的不断进步,算法与软件层面的不断优化,3D深度视觉的精度和实用性得到大幅提升,使得“3D深度相机+手势/人脸识别”具备了大规模进入移动智能终端的基础。据内部消息,Face++也在做结构光识别相关的研究,大概明年上半年会有国产手机搭载此方案。每次新技术普及的时候总有很多人反对。就我目前感受,用过脸部识别后绝对不会再想用回指纹和密码了,方便和舒适的多,科技总要进步的对吧~

关注败家数码,获取科技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