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新疆老照片:刚被64岁左宗棠收复,图8官员妻妾令人尊敬


1875年5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为了激励士气,64岁的左宗棠命人将自己的棺材抬着,走在西征大军的最前方,“衰年报国,心力交瘁,亦复何暇顾及!”。左宗棠不负众望,最终成功收复了新疆。图:民族英雄左宗棠,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这是一组反映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久后的照片,拍摄者为一位出生在苏格兰的澳大利亚人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资料显示,莫理循从1910年出嘉峪关进入新疆,先后来到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一路西行到达伊犁,期间拍摄了大量新疆民生百态的照片。图:沿途随处可见的关帝庙

乌鲁木齐老满城西门。老满城位于乌鲁木齐西北部,原名巩宁城,由乾隆命名,寓意“巩固安宁”。同时,由于这里曾驻扎了清朝满营的官兵,因此又名老满城。

乌鲁木齐的老城墙。乌鲁木齐是因为清朝在新疆驻军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乾隆在位期间扩建筑城,改称迪化。1884年迪化成为了新疆省省会,并从此成为全疆的政治中心。

这些就是当年参与收复新疆的清军们,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都是民族英雄。史书记载,左宗棠西征前进行了一年半的战前准备,积极治军、淘汰弱兵、减少冗员,使西征军的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同时筹措军粮,向洋人借高利贷筹措军费。并且从南方调来军械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制造局制造大量枪炮,对抗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


新疆地区官员下基层视察,这是在帐篷里休息的场景。

1876年8月,收复新疆之战打响,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击”的战略指导下,清军直取乌鲁木齐的北方门户古牧地。图:一名清军军官在演示如何提高射击的命中率。

图:官员妻妾们在练习射击,不论是否是娱乐,但也值得尊敬。可以说,正是左宗棠力排众议收复新疆,引起了新疆民众强烈的自信心,结果全民皆兵。

图:驻扎在乌鲁木齐的清军军官们,这是他们在练习射击的场景。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谥号“文襄”,意为襄赞国家之举。图:新疆收复后,民众又能恢复到安宁的生活当中,这是人们乘船渡过阿克苏河的场景。(更多正能量资讯,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正视”,欢迎留言点评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