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紫砂壺就別亂給人鑑定紫砂壺,害人

時間回到1958年前後,當時正是響應國家號召,大躍進如火如荼的時候,如何讓紫砂壺大批量生產也被提上紫砂工藝廠的議事日程,當時,

高永軍與汪寅仙將注漿法用於紫砂壺製作,但最後實驗沒有成功

不懂紫砂壺就別亂給人鑑定紫砂壺,害人


紫砂壺拍傳統工藝(部份)

原因很簡單,紫砂泥料的顆粒大,吸附性不夠,物理特性導致注漿無法成型。

後來到七十年代,由徐秀棠帶頭,呂堯臣、鮑仲梅、李碧芳、趙洪生等老師的參與下,再次嘗試,在泥漿中加入相當比例的汕頭泥(也有說法是高嶺土)和“水玻璃”,並最終實驗成功。

當時顧景舟是公開反對這一技術的,他認為這樣的工藝,在做工、氣韻、傳承等各方面,都與傳統工藝有天壤之別,這樣做出來的,已經不能叫紫砂壺。

後來,徐秀棠先生也曾經寫過下面這段話,講明瞭放棄使用這種工藝的原因:

“燒成後的外觀與紫泥極相近……斷面有玻璃相,不透氣,失去了紫砂壺儲香透氣的優良特點”

這也是灌漿壺為何被稱為假紫砂的原因,因為即便用的是原礦泥料,也需要將泥料粉碎至目數極細(通常在200目以上)才能打成泥漿,並且要加入水玻璃,這樣的壺失去的紫砂壺特有的透氣性。當時紫砂一廠生產的很多灌漿壺都被退貨了。

後來,這個注漿工藝在生產茶寵的時候還有過使用。

不懂紫砂壺就別亂給人鑑定紫砂壺,害人


灌漿曲壺

再後來,就是開放搞活後,不法商家為了追求規模利潤,又重新拾起這個已經被掃到歷史角落垃圾堆裡的糟粕,通過旅遊用品商店等渠道,做一錘子買賣,坑騙對紫砂壺並不瞭解的客人。

不懂紫砂壺就別亂給人鑑定紫砂壺,害人


汪寅仙的曲壺,曲壺沒有全手壺,都需要藉助模具,包括汪老自己

在這裡鄭重說明下,灌漿壺既無紫砂壺特有的透氣性,失去了紫砂壺發茶性的實用價值,也沒有工藝品的手工藝術價值,不論賣的多便宜,都不值得購買!

那麼,如何分辨判斷是不是灌漿壺呢?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 表面:灌漿壺泥料目數極高,顆粒極細,加上為了掩飾模具痕跡很多還要經過“噴漿”工序,看上去表面光滑,沒有“砂”感,但摸起來又有“喇手”的感覺

2. 內壁凹陷:灌漿壺是泥漿注入到石膏模具後,吸附晾乾水分後成型,其外壁突出的部分,內壁對應出必有凹陷,比如壺把對應的內壁處。

不懂紫砂壺就別亂給人鑑定紫砂壺,害人


特意淘寶上買的灌漿,紅圈內是噴漿留下的痕跡

不懂紫砂壺就別亂給人鑑定紫砂壺,害人


灌漿,內壁必定有這個凹陷

3. 價格:批量生產一般都追求薄利多銷,價格會比較低,但也不排除有黑心商家利慾薰心,假壺當真壺賣。

以上所說的,基本上就是關於灌漿壺的前生今世來龍去脈的一些介紹,希望能幫到對此有疑惑的朋友們。

寫到最後,旁邊有人說,現在“灌漿工藝”也在“與時俱進”了,有隻是嘴、把、鈕蓋等“零件”灌漿的壺,說實話這種我還沒見過,不過,灌漿壺的“創造者”徐秀棠大師還說過一句話:上假壺的當,是因為真壺見的少——話糙理不糙!社會風氣如此,管不了別人如何,努力做好自己吧,還是那句話,您還有其他什麼疑惑有什麼問題,手機上找我細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