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上海人很聰明但是科技公司卻很差?

用戶71638030126


恐怕有失偏頗,看來您是不太瞭解上海,也許只是被其他個別城市的個別科技典型企業所矇蔽。其實,每個城市都有它的名片。單憑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第一地位,豈是其他像杭州等城市所能比擬的!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港口,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化城市,更是全國重要的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其陸地面積為6340.5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突破2400萬(2017年末的常住人口統計數字顯示)。


早在一百多多年前,上海就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至今也是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這恰恰是由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地位決定的。就好比杭州出了個阿里巴巴,被稱為電子商務之都一個道理。但電子商務興起也沒有多少年。說句難聽的,在一夜之間可以複製出來無數個電商。千萬不要把這些當成是高科技,好像高不可攀似的!其實,這充其量是商業模式的革新而已!更主要還是藉助中國網民數量的紅利發展起來的。既有科技成分也有“勞動力密集型的特點!”而且,國內所有的科技公司幾乎都在上海設有研發中心。


雖說,上海的歷史並不是很長,但自1843年開埠以來,就以其獨有的地理優勢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由於上海新興的金融證券、期貨交易、外匯和科技技術等全國性市場的建立,確立了上海作為全國資源配置的中心,與此同時,加速其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作為新世紀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的地位已經逐步確立。尤其是在浦東新區開發以來,更有“千年歷史看西安,五百年曆史看北京,百年曆史看上海,三十年曆史看深圳,十年曆史看浦東”之說。


東震木


我沒有去過上海,雖說有親戚在上海,但是畢竟沒有零距離。在我接觸的江蘇人往往與上海人自居,我們對上海的瞭解屬於表層面,聽老人以前都說上海人精明,不見用聰明這個詞。傳統上我們誇上海,更多的是誇上海男人挎著籃子在菜市場與商販叫價買菜,比成都男人更有特別。當然我知道上海人是看不起成都的,有次成都電視臺去上海採訪,上海人根本不知道有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被採訪人的意思更驚訝網友,飛機飛到成都可能還沒有地方降,意思是說,成都就是那個旮旯寨子。其實說到上海我們還是比較瞭解早前永久鳳凰飛達自行車,凱歌牌收音機,大地牌風衣,回力膠鞋,上海手錶鑽石手錶,大白兔奶糖,上海鬧鐘,蜂花護膚品,等等我們家曾擁有過。上海人的精明表現在國際視野裡,由於歷史的原因上海是亞洲的經濟金融中心,將來隨著中國的崛起必會成為世界上的經濟金融中心,廣州科技的暫時領先,必然因上海人的精明而衰落。可能廣州人會不服,不服沒有關係,第一批沿海開放沒開上海,廣州人發了走私起了家。上海人的精明還可以在女人身上發現,老爸當兵,五十年代經常出差上海,有心人給老爸介紹個女友,他倆談得來,近一米八帥哥竟然她沒有看上,老爸結婚了她來了,緣分已過,可以說上海女人不精明沒有我弼馬溫了!上海的故事講不完,四川大學的賈登洲叔叔,在五、六十年代,竟然多次上海碰見過我老爸,要知道那個時代電話交通都不發達。現在我家裡還有件公私合營的上海產“大地”牌雨衣,上海人精明讓我們往往重點關注它,一但條件允許我們一定會上海。這是張老爸老媽在上海黃埔江邊的舊照。



客在郫城


我不知道問的人是不是想問互聯網公司和電子產品製造企業?真正的科技公司,掌握未來技術的科研型企業,上海並不缺也並不少,主要集中在張江高科技園區。

首先說說電子產品製造企業。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剛振興的時候那是不少而且是比廣東起步早的,主要都在漕河涇工業園區。但是現在都搬到了上海周邊比如崑山,蘋果電腦、iPad其實就是在上海周邊生產的並不在廣東。為什麼搬走了,因為基本上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搬走了上海不需要也不怎麼支持,地價也太貴他們也成本承受不起。然後上海也只是一個直轄市地理疆域不夠大,上海到崑山其實比深圳和廣州到東莞都近,坐地鐵都可以到。如果把江浙兩省很多依附於上海輻射效應的地區劃給上海變成一個省,那呵呵,立刻就這方面發達了,比如蘇州也有個很有名的開發區,樓價都快超過市內了。距離上海虹橋機場很近。

其次上海互聯網企業為什麼少,第一、因為上海在民生問題上一直解決的很好,很多給消費者提供生活便利的互聯網應用在早期在上海的效果是不明顯的,大概也只有攜程、大眾點評這幾個有限的應用非常符合上海的需求所以他們都是在上海的。第二,上海的行政管理比較體系化,監管力度比較強,互聯網公司早期的野蠻生長方式在上海容易吃癟。第三上海人比較理性,那種宗教式的傳播手段基本上無法奏效,就好比傳銷在上海也不發達一樣。

最後為什麼國際企業總部上海也相當少。其實一開始都集中在上海,但是很多企業發現在中國要做生意就要有政策,那就需要長時間呆在北京跑部錢進,所以一點點搬過去了。還是拿蘋果舉例子,蘋果公司現在在中國有三個公司,負責銷售和公共關係事務的中國分公司在北京;負責生產和研發的兩個直屬美國總部管轄的分公司都在上海。

總結一點,即使是美國,號稱和上海很像很接近的紐約也互聯網和科技製造業不發達;然後和北京很接近的洛杉磯附近就產生了硅谷,所以這也不算很特別吧?

歡迎指正和討論。


Julian我自己


有人說上海人很聰明,但科技公司很差。真不知道這位先生口中的“科技公司”是什麼樣的公司,或者換句話說什麼樣的公司才能被這位先生算作“科技公司”?比如能研製尖端技術的航天火箭和人造衛星產品的公司在這位先生的眼裡是否能算作“科技公司”?又比如能設計製造出大飛機的公司是否能算作“科技公司”?再比如能設計造出萬噸巨輪和航空母艦的公司是否能算作“科技公司”?還有那些能研製出具有特效治療效果的最新生物醫藥的公司,能研製出先進高效芯片的公司,等等等等,它們都能否被算作“科技公司”?可以請教這位先生的此類問題還有許許多多,就暫且停問了。而這些公司都是上海的公司,上海擁有這麼多的研發製造能力,但就不知在這位先生的眼裡,上海的這麼多能力能不能被算作“科技”能力?!也許這位先生一時被問住了,難以回答。但以上的這些提問僅僅是為自辯而被動提出的問題。現在要輪到鄙人主動向這位先生請教提問了:鄙人的問題很簡單,“科技公司”很差的上海卻能研製出尖端的航天火箭和人造衛星,能研製出大飛機,能研製出萬噸巨輪和航空母艦,能研製出最尖端的生物藥品,等等,其餘的暫且不說了,那麼上述產品在“科技公司拔尖”的深圳、杭州也有本事都研製出來嗎?!或者也能研製出其中的一、兩件來嗎?!我不想貶低深圳、杭州的那些“科技公司”,但那些地方的一些“科技公司”,其拔尖的地方不在於科技的研發能力上,而是在商業模式的創新上!當然能巧妙利用現有的科技力量作出商業模式的巨大創新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功偉業,但與科技本身的創新畢竟不是一回事。所以這位先生也許對科技的理解沒有理清,而是用浪漫詩意的頭腦去對待一是一、二是二的不能混淆、概念必須清晰的科技問題了。


俞小平5


中國最有科技含量的公司,是指哪些?不就是造飛機、造航母巨船、造特種鋼、造機床的那些公司嗎?那麼,造芯片、造醫藥的那些公司,又算不算科技公司?但是,這些製造企業都在上海好吧。

如果你說的是像百度、京東這樣的所謂高科技公司。好吧,真是不好意思了。上海人嘴巴不行,資本流動量也遠不及京城,沒法把明明是普普通通的東西,給包裝的花好稻好。


熬小魚123


上海其實對當地人政策是不一樣的,記得87年小商小販已經到處都是,但是上海不允許個人承包,後來到處加是工廠都,已經開紅紅紅火火了,你去辦廠或開飯店基本投了錢也開不出的。舉個例子,90年代網吧非常好可你根本開不出,雖然開不出,但是到處是網吧,就現在那麼多網吧有多少是本地人開的?現在消防,安全,衛生,環保等要求多死人要創業基本不行,不讓年輕人,特別是90.00.後有機會社會就會停止,看看小小的深圳已經要超過上海了,再看看武漢,重慶等都在直追。


迷茫


請問,這個科技公司指的是什麼?是騰訊華為還是阿里巴巴?他們本來就不是上海本地的科技公司,請問跟上海有什麼關係?如果馬化騰任正非馬雲都在上海創辦了這些企業,那請問你又該說什麼?另外,上海沒有騰訊華為和阿里巴巴,但他們沒有上海的員工嗎?然後,第三,請問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電子芯片,新能源新材料,這些算是科技公司嗎?如果算的話,那這些公司上海可不少,而且還都很厲害,但是,這些公司技術含量實在太高,准入門檻也實在很高,不像搞搞聊天軟件,網上賣賣東西這些較低技術含量企業那樣想壟斷就能壟斷的了啊


三9為泰


上海是中國最有腔調的城市之一,上海人也是全中國最講究“賣相”一個群體。那麼這樣一個上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掉隊的?你還在用幾個上海本土互聯網公司的服務?連攜程我都很少用了,直接上官網買機票更省心。據說當年支付寶找建行合作,上海幾個支行都不太願意接手,現在這些支行來自支付寶的存款能佔所有存款的一半,跪舔還來不及。上海人不善於創業,膽兒小謹慎只願打工。比起北京的滴滴、美團、寒武紀等互聯網公司,上海互聯網的發展步步落伍,現在碩果僅存的存了攜程、盛大、喜馬拉雅等公司,而且上海互聯網大都已經被北京的互聯網公司兼併了。


上海有哪些被北京收購的互聯網公司呢?

1、大眾點評

2014年2月19日,走過近11年曆程的大眾點評網(下稱“點評”),宣佈接受來自騰訊的戰略投資,騰訊將佔點評20%的股份,2015年10月,大眾點評被美團收購。

2、一號店

一號店於2008年成立,此後一號店成為沃爾瑪全資控股子公司,隨著沃爾瑪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一號店被京東收購。

3、易迅網

上線於2006年的易迅,被騰訊收購,此後被騰訊打包賣給京東。

4、世紀佳緣

2015年世紀佳緣開始醞釀退市回國,最終用2.52億美元賣給了實力不如自己的百合網。

5、安居客

安居客在2007年1月成立於上海,2015年3月58同城收購安居客。

6、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與餓了麼聯合宣佈,阿里巴巴已經簽訂收購協議,將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對餓了麼完成全資收購

馬雲,互聯網之神,一度把總部搬到了上海,到了上海之後,水土不服,上海人沒有互聯網基因,但卻什麼都要管,最後把互聯網企業都管死了。連馬雲最後都沒辦法,不得已回了杭州,幸虧回去了,不然就沒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了。同樣從杭州遷來上海的拼多多能不能適應現在還未可知。否則,拼多多就將是下一家倒下或被收購的對象。不過可日可樂、松上電工、太白兔專賣店能走多遠呢,我們拭目以待。

BAT(百度、阿里、騰訊)三大巨頭跟TMD(今日頭條、美團點評、滴滴出行)都完美的避開了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世界級的金融中心——上海。

上海人精明能幹,更傾向於“買辦”文化,現實的的咖啡主義使得他們更願意投身500強,而不願接受風險極高的創業,而互聯網一日千里的發展,很容易差距就出來了。

北京這座城市的包容性強的多,北京是一個談理想可以得到認同的城市,北方式的拼勁、契約精神,催生了中關村式的創業中心,創業氛圍濃厚,互聯網巨頭的地位更加穩固。

多年前,那些耳熟能詳的起家於上海的互聯網公司,易趣網、易迅網、大眾點評、攜程、一號店、安居客、土豆、盛大在各自領域也是盛極一時,但終究都走上了被百度、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收購的道路。

看來,魔都互聯網未來只能在那些BAT巨頭的羽翼之下艱難求存。

上海,你還是好好割韭菜吧,互聯網真的不適合你。問題是韭菜十年八年才能割一茬。其他時候怎麼辦呢?額滴個天哪!

上海人很聰明但是科技公司卻很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人

我在人力資源領域浸淫二十多年,幾乎所有領域:金融、IT、化工、電子、快消類的外企我全都待過。對外企人事生態有一手資料和充分信息。所以才敢下此論斷。上海外企總部經濟曾經輝煌一時,也是2000年至今上海主要的城市競爭力源泉。想不到時過境遷,總部在上海的外企紛紛陷入經營困境或者停滯不前,令人唏噓。我知道的上海外企中虧本死撐的就有不少,外資股東天天著急上火,中國區老大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仍舊於事無補。

上海外企總部中一個明顯的特色是:除了中國區一哥大多會是老外或者臺灣香港新加坡籍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級管理層清一色都是上海本地人。這種情況在中國其他城市甚為罕見。上海作為國際化都市,不是應該廣納天下賢才嗎?事實恰恰相反。管理層唯上海血統論近親繁殖風氣盛行。即便如清華北大畢業的外地過江龍,不論業務能力多強、學歷多高,在上海地頭蛇的圈子裡完全英雄無用武之地。累活苦活要你幹,升職加薪沒你份。

強龍不壓地頭蛇外企工作的上海人有一個習性特別有意思,每天上班,一個個端著咖啡到處找其他上海人串門聊天,上班頭一個多小時,座位上坐的往往不是這桌的主人,如此能聊真是讓人開眼。上海人上班時間的拉家常習慣使上海人之間的關係網非常親密,客觀上導致每每有核心崗位空缺的時候,上海本地人總是最先被提名的那個。

拉幫結派排外文化使得上海本地人輕鬆坐上高位,對上海人是福。但對外企來說就未必了,由於外地新鮮血液無法對企業經營決策貢獻力量,導致上海外企在快速變化高度競爭的中國市場全面失利。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繼續管理層唯上海血統論近親繁殖,雖然令上海本地人獲得的輕鬆晉升的捷徑,但長遠來看,外地人才無法施展,令上海外企競爭力消亡,對上海人長遠來說就未必是福了。

除了我說的,經常聽朋友們談論上海科技落伍的原因,什麼上海資本太保守啦,上海的買辦文化啦、打工文化啦,小資意識啦等等,還有房租高的現實原因。真實原因恐怕不是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能想明白的,畢竟前幾年,上海領導要求反思“上海為什麼錯失了互聯網經濟時代?”想來想去不也沒想明白嗎。本文僅是我生活中的一點觀察感悟,不過是拋磚引玉、班門弄斧吧。


四合院編緝部


上海人的確很聰明,所以一般不會像內地,因為要引入企業提供很多優惠政策,簡單說,就是不會刻意去慣著那些所謂的高科技公司。所以富士康會在深圳、河南落戶,但不會在上海安家。那些地方會給富士康提供土地,提供財政補貼、稅收返還,上海不會有這麼多條件。


七蟲七花1199


說上海的科技公司很差,那要看對科技公司如何定義了。

論互聯網思維、商業模式創新,出於上海保守的性格、對風險的迴避,上海的確步子邁小了,落後了。

論科學研究、技術研發、高科技產品生產,上海依靠科研、教育以及積累的生產能力,還是長期居於領先地位的。

上海的科技公司,偏重於研發與生產,不重網紅重實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