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然:撫順到底有沒有鎖陽城?


盧然:撫順到底有沒有鎖陽城?

撫順鎖陽社區 (盧然 攝)



撫順城鄉有很多關於鎖陽的傳說。老撫順人稱,老撫順城曾叫鎖陽城,這裡不僅有鎖陽城,還有鎖陽關,有寒江,有棋盤山、點將臺……。早些年,撫順還有鎖陽啤酒,今天還有鎖陽社區。可見,鎖陽這一名字至今還印刻在撫順人心裡。

但是,多年以前,趙廣慶先生撰文指出,撫順根本就沒有鎖陽城。之所以鎖陽在撫順得以流行,“其源有二,其一先是戲曲,爾後是傳說;其二,某些史籍訛傳。史籍資料與戲曲作品結合,造就了撫順‘鎖陽城’傳說的生命力。”此後,撫順關於鎖陽的傳播熱度卻有所下降。[1]

撫順關於鎖陽的傳說,與唐初名將薛仁貴有關。有資料說,“薛禮徵東,就曾經屯兵紮寨於撫順的鎖陽城。”還有一本書寫:“據說原來的新城,就是薛仁貴徵東的鎖陽城。”

考察歷史,歷史上的撫順的確與薛仁貴有關聯,薛仁貴也確實來過撫順,而且還不止一次。史料記載,“顯慶二年(657年),詔仁貴副程名振於遼東經略,破高麗於貴端城,斬首三千級。”乾封初年(666年),高麗大將泉男生率眾內附,唐高宗派出將軍龐同善、高侃等前去迎接,命令薛仁貴做後援。不料,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率兵阻截龐同善等。“同善等至新城,夜為賊所襲。仁貴領驍勇赴救,斬首數百級。”[2]此後一舉消滅五萬高句麗兵,取得了新城大捷。自此,存在700餘年的高句麗地方政權被瓦解。


盧然:撫順到底有沒有鎖陽城?

薛仁貴畫像



盧然:撫順到底有沒有鎖陽城?

山西龍門薛仁貴之寒窯 (拍攝於三十年代)



至於薛仁貴與鎖陽的關係,源自於一則傳說。稱薛仁貴徵西被困西域苦峪城,斷絕糧草後,靠食鎖陽解救全軍,後人因此將苦峪城改稱鎖陽城。

有觀點認為,人們之所以將薛仁貴、鎖陽、撫順這三個關鍵詞聯繫在一起,實際是把薛仁貴徵西與徵東的故事搞混了。薛仁貴徵東,即前面提到的與高句麗之戰,而徵西則是龍朔元年( 661年)平定九姓突厥之戰。這次戰役中,薛仁貴三箭射殺敵三人,讓敵方聞風喪膽。這次戰鬥還被編為歌謠廣為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這也是薛仁貴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期。

據趙廣慶先生考證,最早提出撫順“鎖陽城”者是日本國厚生省厚生司文化科。早在1926年(大正十二年)11月,他們在《滿蒙全書》第七卷中寫道:“撫順城——原稱鎖陽關,為唐代徵高麗後建造。”這種錯誤的史學觀點再加上與薛仁貴有關的戲曲作品不斷演繹,造成了撫順古稱鎖陽的假象。

查閱有關撫順的史料,我們確不曾找到與鎖陽有關的記載。相反,新城、貴端城、貴德城、撫順城卻清晰地寫在不同的史書裡。隋、唐時,今渾河稱貴端水,新城以水得名貴端城,與新城同用;《資治通鑑》卷四十三:“程名振、薛仁貴破高麗後於貴端城赤鋒鎮而還。”唐平高句麗後,於新城置“新城州都督府”,仍稱新城。遼金時新城已廢,於高爾山下修貴德州城,元降巡檢司,仍置貴德州地;《全遼志》記:明代“(瀋陽)城東八十里,本古貴德地,洪武十七年創立。”

但是,我們還不能就此形成定論,因為根據現有資料判斷,撫順“鎖陽城”之說至少流傳了百年以上,一個流傳了百年的“鎖陽”之說,應該有他更合理的流傳邏輯。

回到撫順與鎖陽關係的問題上,筆者發現,在歷史上撫順與鎖陽確有過某些聯繫,應該引起學者注意。


盧然:撫順到底有沒有鎖陽城?

遼代生活場景(泥塑)



遼金時期,撫順稱貴德州。貴德州是耶律察割所建的頭下軍州,也就是察割的私城。《遼史》記載:“貴德州,寧遠軍,下,節度。本漢襄平縣地,漢公孫度所據。太宗時察割以所俘漢民置。”[3]

那麼,察割是在哪裡俘獲的漢人呢?曹德全先生認為,會同七年(944年)察割隨父伐晉,攻破忻(今山西忻州市)、代(今山西代縣)二州。俘掠了大批漢民,察割按照契丹人的傳統做法,將這些漢民帶到渾河岸邊、高爾山腳下,並驅使他們建城定居,從此才有了貴德城。據曹德全先生考證,其時間約為公元945年前後。[4]

然而,薛仁貴就是山西人(絳州龍門,今河津),並且還在代州(今山西代縣)兼過職。開耀元年(681年),西部地區時有動亂,薛仁貴再披戰袍,被授瓜州長史、又拜右領軍衛將軍,其中還有一職務,即檢校代州都督。突厥人向來懼怕薛仁貴。在雲州(今山西大同)兩軍對陣,當得知唐軍將領為薛仁貴時,“突厥相視失色,下馬羅拜,稍稍遁去。仁貴因進擊,大破之,斬首萬級,獲生口三萬,牛馬稱是。”[5]薛仁貴是唐朝名將,其功績名揚天下,在雲州大破突厥元珍這一重要事件至察割進攻忻、代二州時,僅過去260多年,當地漢人應不會遺忘。況且,被俘獲漢人中也應不乏有通古大儒。


盧然:撫順到底有沒有鎖陽城?

古鎖陽關遺址



盧然:撫順到底有沒有鎖陽城?

鎖陽關山腳下的關底村 (圖片採自網絡)



更應值得注意的是,察割往來忻、代二州,必經一要害之地——鎖陽關。鎖陽關在今忻州東400餘公里。此地峰巒疊嶂,地勢險要,橫扼赤城、宣化往來要衝。關口兩側蜿蜒曲折,中間一條夾縫,猶如雙重石門和攏,因不易看見太陽出落,故得名鎖陽關,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據當地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為防止漠北的柔然與突厥合併入侵,於常泰八年(公元423年)徵集大批民工,利用當地褐色山石壘砌修建了東從赤城(今河北赤城)西到五原(今內蒙五原)約兩千餘里的長城。據記載,該關昔有關門,一額曰“鎖陽”,一額曰“控御”,另有一碑鐫“龍門天險”。[6]

至今,當地仍流傳著許多與薛仁貴、樊梨花、唐王等有關傳說。鎖陽關口右側的一塊巨石上,仍留有碗口大小、二寸多深的石坑與大片紫紅色斑痕。當地傳說是樊梨花援救東征時唐太宗李世民在此關躍馬刀劈胡將楊凡時留下的痕跡。據《龍關縣誌》(該地區原屬龍關縣轄)記述,傳唐將樊梨花鎮守此關,以扼胡人。有詩曰:“天保(薛丁山)緊裝去,梨花戰馬還”。[7]

另外,在山西境內還有另一鎖陽關,這一鎖陽關建立在古虞國虞坂鹽道上,成為當時虞國和晉國的分界點。由此看,山西人對鎖陽關應該有著深刻記憶。


盧然:撫順到底有沒有鎖陽城?

山西虞坂鹽道上的鎖陽關(圖片來自網絡)



唐代的薛仁貴與代州、鎖陽關有淵源,遼代時代州被俘獲的漢民與撫順又產生了聯繫,那麼,鎖陽關又如何能遷移至撫順呢?

其實,遼朝中興時期,將俘獲的漢人遷至其境內,以漢人原居住地州、縣名稱命名新的州、縣的現象並不鮮見。如遼隊縣(在今海城市一帶),為漢代所置,後被廢。遼朝初期,“橫帳南王府俘掠燕、薊、順州之民,在此(遼隊)建城居之。”就將此地改稱順州;公元921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軍攻佔了三河等10多座州縣城池,俘虜了大批漢人,並強行將這批漢人遷至今瀋陽地區,在此設置了一個縣,縣名仍稱三河縣(後更名為樂郊縣);“太祖俘薊州吏民,建漁陽縣。”(漁陽為唐代薊州轄地)[8]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隨意為之。“掠奪”漢人州、縣名稱,既可以破壞中原王朝的行政建制,又能彰顯了大遼王朝的正統合法地位,同時也可有效化解了被俘獲漢人的思鄉情緒,便於統治。

雖然目前尚無證據直接證明察割所建私城之初,將代州漢人及鎖陽之名一起“掠奪”到了本地區,但從遷移漢人的遭遇看,也並不能排除這種心理希冀。當被俘漢民們跋山涉水被集體遷至渾河岸邊,遼代貴族強迫他們修築城池時,得知家鄉名將薛仁貴也到過這裡後,很容易將薛仁貴在此地大破高句麗與在家鄉大破突厥元珍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希望所建設的城池就如鎖陽關,有朝一日還能能出現象薛仁貴那樣的英雄來解救他們。

需要澄清的是,城與關是不同的兩種構建形態,但從軍事防禦角度看,依城設關或依關立城並沒有根本的區別。“撫順城——原稱鎖陽關”說法是否有充分依據暫且不論,但以民間角度看,兩者基本是一回事。只不過過去我們談及鎖陽城,就聯想到西域的苦峪城,聯想到植物鎖陽,而忽略了察割攻伐忻、代要經過一重要關口——鎖陽關。

當然,由於遼金時期有關撫順的史料有限,要徹底辨清撫順與鎖陽的關係並不容易。鎖陽,作為曾出現過的區域歷史地名,無論其來源於若何,都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因為它承載的特殊的歷史和特定的文化,值得精心守護,深入研究。

註釋:

[1]趙廣慶文集《撫順境內究竟有沒有“鎖陽城”?》

[2]《舊唐書》八三 列傳第三三

[3]《遼史·地理志二》

[4]曹德全:《遼代“貴德州”究竟設置於何時?》

[5]《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6]《河北省地名志·張家口分冊》[M]. 1985

[7]《宣化縣文史》第1輯 總第9輯[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宣化縣委員會編.2007)

[8]《遼史·地理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