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然:抚顺到底有没有锁阳城?


卢然:抚顺到底有没有锁阳城?

抚顺锁阳社区 (卢然 摄)



抚顺城乡有很多关于锁阳的传说。老抚顺人称,老抚顺城曾叫锁阳城,这里不仅有锁阳城,还有锁阳关,有寒江,有棋盘山、点将台……。早些年,抚顺还有锁阳啤酒,今天还有锁阳社区。可见,锁阳这一名字至今还印刻在抚顺人心里。

但是,多年以前,赵广庆先生撰文指出,抚顺根本就没有锁阳城。之所以锁阳在抚顺得以流行,“其源有二,其一先是戏曲,尔后是传说;其二,某些史籍讹传。史籍资料与戏曲作品结合,造就了抚顺‘锁阳城’传说的生命力。”此后,抚顺关于锁阳的传播热度却有所下降。[1]

抚顺关于锁阳的传说,与唐初名将薛仁贵有关。有资料说,“薛礼征东,就曾经屯兵扎寨于抚顺的锁阳城。”还有一本书写:“据说原来的新城,就是薛仁贵征东的锁阳城。”

考察历史,历史上的抚顺的确与薛仁贵有关联,薛仁贵也确实来过抚顺,而且还不止一次。史料记载,“显庆二年(657年),诏仁贵副程名振于辽东经略,破高丽于贵端城,斩首三千级。”乾封初年(666年),高丽大将泉男生率众内附,唐高宗派出将军庞同善、高侃等前去迎接,命令薛仁贵做后援。不料,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率兵阻截庞同善等。“同善等至新城,夜为贼所袭。仁贵领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2]此后一举消灭五万高句丽兵,取得了新城大捷。自此,存在700余年的高句丽地方政权被瓦解。


卢然:抚顺到底有没有锁阳城?

薛仁贵画像



卢然:抚顺到底有没有锁阳城?

山西龙门薛仁贵之寒窑 (拍摄于三十年代)



至于薛仁贵与锁阳的关系,源自于一则传说。称薛仁贵征西被困西域苦峪城,断绝粮草后,靠食锁阳解救全军,后人因此将苦峪城改称锁阳城。

有观点认为,人们之所以将薛仁贵、锁阳、抚顺这三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实际是把薛仁贵征西与征东的故事搞混了。薛仁贵征东,即前面提到的与高句丽之战,而征西则是龙朔元年( 661年)平定九姓突厥之战。这次战役中,薛仁贵三箭射杀敌三人,让敌方闻风丧胆。这次战斗还被编为歌谣广为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这也是薛仁贵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据赵广庆先生考证,最早提出抚顺“锁阳城”者是日本国厚生省厚生司文化科。早在1926年(大正十二年)11月,他们在《满蒙全书》第七卷中写道:“抚顺城——原称锁阳关,为唐代征高丽后建造。”这种错误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薛仁贵有关的戏曲作品不断演绎,造成了抚顺古称锁阳的假象。

查阅有关抚顺的史料,我们确不曾找到与锁阳有关的记载。相反,新城、贵端城、贵德城、抚顺城却清晰地写在不同的史书里。隋、唐时,今浑河称贵端水,新城以水得名贵端城,与新城同用;《资治通鉴》卷四十三:“程名振、薛仁贵破高丽后于贵端城赤锋镇而还。”唐平高句丽后,于新城置“新城州都督府”,仍称新城。辽金时新城已废,于高尔山下修贵德州城,元降巡检司,仍置贵德州地;《全辽志》记:明代“(沈阳)城东八十里,本古贵德地,洪武十七年创立。”

但是,我们还不能就此形成定论,因为根据现有资料判断,抚顺“锁阳城”之说至少流传了百年以上,一个流传了百年的“锁阳”之说,应该有他更合理的流传逻辑。

回到抚顺与锁阳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发现,在历史上抚顺与锁阳确有过某些联系,应该引起学者注意。


卢然:抚顺到底有没有锁阳城?

辽代生活场景(泥塑)



辽金时期,抚顺称贵德州。贵德州是耶律察割所建的头下军州,也就是察割的私城。《辽史》记载:“贵德州,宁远军,下,节度。本汉襄平县地,汉公孙度所据。太宗时察割以所俘汉民置。”[3]

那么,察割是在哪里俘获的汉人呢?曹德全先生认为,会同七年(944年)察割随父伐晋,攻破忻(今山西忻州市)、代(今山西代县)二州。俘掠了大批汉民,察割按照契丹人的传统做法,将这些汉民带到浑河岸边、高尔山脚下,并驱使他们建城定居,从此才有了贵德城。据曹德全先生考证,其时间约为公元945年前后。[4]

然而,薛仁贵就是山西人(绛州龙门,今河津),并且还在代州(今山西代县)兼过职。开耀元年(681年),西部地区时有动乱,薛仁贵再披战袍,被授瓜州长史、又拜右领军卫将军,其中还有一职务,即检校代州都督。突厥人向来惧怕薛仁贵。在云州(今山西大同)两军对阵,当得知唐军将领为薛仁贵时,“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称是。”[5]薛仁贵是唐朝名将,其功绩名扬天下,在云州大破突厥元珍这一重要事件至察割进攻忻、代二州时,仅过去260多年,当地汉人应不会遗忘。况且,被俘获汉人中也应不乏有通古大儒。


卢然:抚顺到底有没有锁阳城?

古锁阳关遗址



卢然:抚顺到底有没有锁阳城?

锁阳关山脚下的关底村 (图片采自网络)



更应值得注意的是,察割往来忻、代二州,必经一要害之地——锁阳关。锁阳关在今忻州东400余公里。此地峰峦叠嶂,地势险要,横扼赤城、宣化往来要冲。关口两侧蜿蜒曲折,中间一条夹缝,犹如双重石门和拢,因不易看见太阳出落,故得名锁阳关,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据当地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为防止漠北的柔然与突厥合并入侵,于常泰八年(公元423年)征集大批民工,利用当地褐色山石垒砌修建了东从赤城(今河北赤城)西到五原(今内蒙五原)约两千余里的长城。据记载,该关昔有关门,一额曰“锁阳”,一额曰“控御”,另有一碑镌“龙门天险”。[6]

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许多与薛仁贵、樊梨花、唐王等有关传说。锁阳关口右侧的一块巨石上,仍留有碗口大小、二寸多深的石坑与大片紫红色斑痕。当地传说是樊梨花援救东征时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关跃马刀劈胡将杨凡时留下的痕迹。据《龙关县志》(该地区原属龙关县辖)记述,传唐将樊梨花镇守此关,以扼胡人。有诗曰:“天保(薛丁山)紧装去,梨花战马还”。[7]

另外,在山西境内还有另一锁阳关,这一锁阳关建立在古虞国虞坂盐道上,成为当时虞国和晋国的分界点。由此看,山西人对锁阳关应该有着深刻记忆。


卢然:抚顺到底有没有锁阳城?

山西虞坂盐道上的锁阳关(图片来自网络)



唐代的薛仁贵与代州、锁阳关有渊源,辽代时代州被俘获的汉民与抚顺又产生了联系,那么,锁阳关又如何能迁移至抚顺呢?

其实,辽朝中兴时期,将俘获的汉人迁至其境内,以汉人原居住地州、县名称命名新的州、县的现象并不鲜见。如辽队县(在今海城市一带),为汉代所置,后被废。辽朝初期,“横帐南王府俘掠燕、蓟、顺州之民,在此(辽队)建城居之。”就将此地改称顺州;公元92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攻占了三河等10多座州县城池,俘虏了大批汉人,并强行将这批汉人迁至今沈阳地区,在此设置了一个县,县名仍称三河县(后更名为乐郊县);“太祖俘蓟州吏民,建渔阳县。”(渔阳为唐代蓟州辖地)[8]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随意为之。“掠夺”汉人州、县名称,既可以破坏中原王朝的行政建制,又能彰显了大辽王朝的正统合法地位,同时也可有效化解了被俘获汉人的思乡情绪,便于统治。

虽然目前尚无证据直接证明察割所建私城之初,将代州汉人及锁阳之名一起“掠夺”到了本地区,但从迁移汉人的遭遇看,也并不能排除这种心理希冀。当被俘汉民们跋山涉水被集体迁至浑河岸边,辽代贵族强迫他们修筑城池时,得知家乡名将薛仁贵也到过这里后,很容易将薛仁贵在此地大破高句丽与在家乡大破突厥元珍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希望所建设的城池就如锁阳关,有朝一日还能能出现象薛仁贵那样的英雄来解救他们。

需要澄清的是,城与关是不同的两种构建形态,但从军事防御角度看,依城设关或依关立城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抚顺城——原称锁阳关”说法是否有充分依据暂且不论,但以民间角度看,两者基本是一回事。只不过过去我们谈及锁阳城,就联想到西域的苦峪城,联想到植物锁阳,而忽略了察割攻伐忻、代要经过一重要关口——锁阳关。

当然,由于辽金时期有关抚顺的史料有限,要彻底辨清抚顺与锁阳的关系并不容易。锁阳,作为曾出现过的区域历史地名,无论其来源于若何,都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因为它承载的特殊的历史和特定的文化,值得精心守护,深入研究。

注释:

[1]赵广庆文集《抚顺境内究竟有没有“锁阳城”?》

[2]《旧唐书》八三 列传第三三

[3]《辽史·地理志二》

[4]曹德全:《辽代“贵德州”究竟设置于何时?》

[5]《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三十六

[6]《河北省地名志·张家口分册》[M]. 1985

[7]《宣化县文史》第1辑 总第9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化县委员会编.2007)

[8]《辽史·地理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