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渡,連接秦晉2600餘年的古渡口

不知道去過多少次吳王渡,每次去,面對眼前寬闊的河面和往來的船隻,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吳王渡,連接秦晉2600餘年的古渡口

吳王渡

從山西西南部的臨猗縣城西行四十里,經古鎮臨晉,朝黃河岸邊走,四周的景色一點點變得蒼涼起來,天空顯得格外寥遠空闊,地面上出現了縱橫的溝壑,拐過幾道彎,那座高大的寨門突兀地出現在面前,像一位身披鎧甲的古代武士攔住去路,讓人心裡一驚,以為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駐足觀望,不由得感嘆這裡的形勢險要,寨門兩旁是被洪水沖刷而成的荒溝,深寬都在數十米,寨牆厚實高大,與溝畔相連,經風雨剝蝕,溝與牆渾然一體,壁立陡峭,高不可攀。讓人弄不清那到底是土崖,還是寨牆。看上去,那溝有多深,寨牆就有多高。幾株酸棗刺,幾莖蒿草在牆上迎風抖動,似在著意渲染這裡的荒涼。兩面的溝本來相通,解放後為方便通行才填出一條寬僅容車的土路。更早以前,則是一座吊橋高懸在寨門之上,連接村寨與外面的世界,遇到敵情時,吊橋吱吱呀呀升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再兇猛的敵人也難以進入寨內。

吳王渡,連接秦晉2600餘年的古渡口

吳王古渡寨門

更引人注目的還是寨門本身,高聳巍峨的寨門看上去更像一座敵樓,門洞半圓形,高丈餘,門扇上釘有密密麻麻的鐵釘,厚重結實。門洞上方是一塊長方形的匾額,藍底金字,端端正正寫著“吳王古渡”四個字。

有了這座寨門和險峻的寨牆,吳王村看上去更像一座軍事堡壘。從寨門走過,似乎能聽到金戈鐵馬的雜沓聲,看到煙塵滾滾的古戰場。事實上,地處秦晉交通咽喉的吳王古渡確曾發生過無數次慘烈的戰爭。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漢朝大將韓信木罌渡河擊魏豹的那場戰爭。

黃河躍出龍門後,河面豁然開朗,河谷顯得異常遼闊,窄的地方有十多里,寬的地方有二十多里,往上,逼仄的晉陝峽谷中不可能有這麼寬的河谷,往下,浮在地面上的懸河也不可能有這麼寬的河谷,有諺語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就是這一段黃河。河水在恣意地流淌,將到吳王寨前,迎面遇上一個叫雞心灘的沙洲,瀟灑地扭動身軀,躉出個大彎來,河面如同一個大寫意,貼著東岸蒼涼的高崖緩緩南下。這樣,就有了吳王渡。

吳王渡所在的山西南部,古代叫河東郡。從秦代起,即被視為京畿拱衛,這裡西連關中,東接河南,漢文帝曾對季布說:“河東,吾股肱郡也。”逶迤在河東與關中之間的黃河是一道天然屏障,從容流淌的河水便於舟楫往來,因而,點綴在大河兩岸的渡口戰略意義十分重要。從禹門渡往下,大小渡口星羅棋佈,吳王渡因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吳王渡地形險要,背靠聳立在高崖之上的吳王寨,通過寬闊的河面,登上對面的夏陽渡,往南可威脅臨晉關、潼關,往西可直逼京畿關中。若從戰略意義上說,突破吳王渡,河西的臨晉關、潼關的則無險可守。河東所謂山河形勝,主要是指被黃河從西、南、東三面環繞,渡過黃河則一路坦途。通過吳王渡,往東可直取河東重鎮安邑,往南,蒲津渡、鳳陵渡既使固若金湯也毫無意義。

漢將韓信正是看到了吳王渡特殊的地理位置,才避實就虛,從吳王渡過河擊敗魏軍的。因為發生過這場著名的戰事,吳王寨又被後人稱為魏王寨,吳王渡也被稱為木罌渡。

吳王渡,連接秦晉2600餘年的古渡口

韓信

在吳王村裡,談起韓信木罌渡河,熱情的老鄉會給你指點哪裡是上岸處,哪裡是點將臺,時間過去了兩千多年,崖上溝下村頭巷尾似乎還到處飄蕩著那場戰役的氣息。多年前,村裡在村西臨近黃河的高崖之上,塑了韓信像。崖上的韓信面對黃河高舉長劍,威風凜凜,一副叱吒風雲的大將風範。看容貌,卻眉粗目矩,除了身上的鎧甲和手裡的長劍外,分明是河漢模樣,儼然就是自己村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