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淬鍊的一群人

浴火淬鍊的一群人

……”4月27日早晨6點,隨著連續、急促的“全員出動”鈴聲響起,湖北消防總隊武漢消防支隊江漢消防中隊全體消防官兵迅速響應,一邊疾跑一邊穿上全套消防裝備。到消防官兵們趕到中隊門口的消防車停靠處並完成登車,全過程歷時僅45秒。

  “立正、稍息!請各小組清點人數、檢查裝備,準備開始拉練。”江漢消防中隊中隊長王宗陽一聲令下,消防官兵們便圍繞轄區開啟了5公里的全裝備負重拉練。江漢消防中隊消防官兵的一天,就此拉開帷幕。無論寒暑,這樣的日子從未間斷。

從實戰中來,到實戰中去

記者全裝備負重加入拉練後發現,僅一雙消防靴,因其底部內含鋼板,就有約2公斤重;而消防服裡面有層厚厚的隔熱內膽,外裹一層結實的阻燃材料;帶有面罩的鋼盔,脖子和臉都要護住,再加上身背一個重達10—15公斤的空氣呼吸器,整整一套基本消防裝備,就重達20公斤。

  身著厚實的消防服,加之20公斤的負重,才跑了幾百米,記者就累得大汗淋漓,彷彿置身炙熱的蒸籠,深感體力不支。而此時的武漢氣溫也就10多攝氏度,試想——在炎炎夏日甚至身處火場,消防官兵得承受著怎樣的炙烤,又面臨著怎樣的體能考驗?

  “20公斤的負重,只是基本防護裝備,在執行實戰任務時,我們還需要攜帶水槍水帶、安全鉤、扳手、破拆斧頭等滅火救援設備。”江漢消防中隊指導員張重介紹,如果全副武裝,可能需要身負40多公斤的各類設備,而且火場情況緊急,要求全程都處於快速奔跑狀態,這都要求有強健的體能作支撐。“要想在實戰中更好地滅火救援、保護自己,就需要在日常訓練中增強度、強精神、健體魄,把自己淬成鐵、煉成鋼!”

●●●

  4月27日上午8點30分,江漢消防中隊進行了一次針對老式居民樓的滅火救援實戰演練。

  “內攻滅火組,準備攻入建築內部,尋找火源第一時間實施滅火;堵截滅火組,準備開闢第二逃生通道,嚴阻火勢蔓延;搜救組,準備強行破拆,搜索救援被困人員……”王宗陽迅速指揮調度各小組展開作戰,只見消防官兵們從還未停穩的消防車上跳下,抱起水帶、擰開消防栓開關、鋪設水帶、找到冒煙點併成功滅火,所有動作都在跑動中完成。然而,該建築的老式木質樓梯已被大火燒燬垮塌,無法上樓實施救援,搜救組當機立斷,架起消防救生扶梯,尋找支點綁好安全繩,最終爬上高10米的三樓對被困人員實施救援。整個滅火救援用時8分鐘。

  “從實戰中來,到實戰中去,是我們一直堅持的訓練準則。”王宗陽介紹,轄區內老式居民樓火情較多發,燃燒迅速易蔓延,加之建築老舊易垮塌,常需攀樓救援。對此,江漢消防中隊將老式居民樓滅火救援列入日常演練中。此外,通過對轄區內多發火情進行分析,江漢消防中隊還設置了大型商圈、高層建築滅火救援等常態化演練項目,實現以訓備戰、以戰強訓。

“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

  江漢消防中隊士官長李長春,1996年就加入了這支隊伍。他黝黑的臉上殘留的烈火灼痕,記錄著22年來歷經的“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

●●●

  2009年2月5日上午,武漢市漢正街618號武房一號樓發生火災。而武房一號與西面相鄰的武房四號僅間隔3米左右,巷道內搭滿雨陽棚,那是會導致火勢蔓延的易燃品。嚴峻的火勢刻不容緩,消防官兵們紛紛抱起水帶,擰開消防栓開關,向火場西側鋪設幹線水帶,及時對準冒煙點從不同方向射水,以壓住火勢,嚴防武房一號西面的大火向毗鄰的武房四號蔓延。與此同時,救人疏散小組也迎著煙霧進入著火大樓,緊急疏散、救援被困群眾。

  時任戰鬥一班班長的李長春衝進起火建築內,在偵察火情的同時出水槍滅火,一樓的大火得到有效控制後,他顧不得休息,又迅速帶領幾個戰鬥員向二、三樓挺進。二樓的火勢得到有效控制後,他們又迅速轉到了三樓,這時他們發現三樓的一個倉庫是大火的主要火源。李長春和另外兩個水槍手向內射水,慢慢朝火點靠近。但濃煙太大,阻隔物多,很多地方能看到火光可就是無法進行有效射水。加之濃濃的煙霧使人迷失了方向,行動異常艱難,就是想退出,也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找到回撤的路線。

  高溫灼傷了他們的皮膚,煙氣燻得他們睜不開眼睛,射出的水幾乎變成了沸水。“跟我來!”李長春一邊給戰士們打氣鼓勁,一邊高喊著。衝在最前面的他一次次更換空氣呼吸器氣瓶,又一次次深入內部,直到他們利用垂直鋪設水帶的方法,向內增加兩支水槍進行多角度掃射,連續戰鬥23個小時之後,大火終於得以撲滅,共搶救出7名被困人員,疏散300餘名被困群眾。

  李長春的經歷只是江漢消防中隊官兵們的縮影。始建於1950年的武漢市消防支隊江漢消防中隊,緊鄰武漢市最繁華的三個核心商圈,擔負著轄區內8.6平方公里510餘家重點單位、30餘萬人口的消防安全保衛任務,年均出警2000餘次。68年來,江漢消防中隊官兵們始終不懼危險,以“逆行者”的姿態一次次向火海“進發”,守衛著一方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兵媽媽”和“兵兒子”的魚水深情

  2008年,江漢消防中隊在與水塔社區的軍民座談會中,發現水塔社區有多個失去了獨生子女的家庭。他們生活無助,因失去了親人而倍感淒涼。如何幫助這些失獨家庭過上幸福生活?怎樣給他們帶去心靈和情感上的慰藉?江漢消防中隊開展了與失獨家庭結緣的“兵媽媽”和“兵兒子”活動。

  中隊多名“兵兒子”與社區多位“兵媽媽”結成了“母子”。為方便“兵媽媽”與“兵兒子”聯繫,中隊特地為雙方做了記載雙方姓名、地址、電話聯繫方式的愛心卡。

  家住華中社區的李華芳老人,是武漢肉聯廠的退休職工,她曾因患膽結石、結腸腫瘤開刀兩次,致使其身體狀況不佳。老人不僅遭受著病痛的折磨,而且還有一段親人離世的悲痛。一直以來,李華芳都沉浸在喪子的陰影裡。到了晚年,李華芳更是被思念之情折磨,幾次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瞭解情況後,李長春一有空閒就去看望陪護老人,讓他們感受到天倫之樂。“那段時間,多虧了江漢消防中隊的這些孩子們,他們對我們的關心,真的抵得上一個親生兒子對父母的關心。”回憶起這些點點滴滴,李華芳的老伴夏順山感動地說。

●●●

  2014年2月,李華芳因結腸腫瘤再次開刀,在醫院接受了手術治療。李長春那段時間因為工作忙任務重,無法經常前去探望,但是他會每天給李華芳打電話,詢問病情的進展情況,一有空就去醫院陪護。

●●●

  2014年6月6日凌晨,李華芳因病去世,病中虛弱的她委託老伴向消防官兵們寫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不盡的感謝》:“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蘊含著你們對李媽媽及我們家深深的關懷和愛護。正是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魚水深情,使我們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