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头不顶桑,脚不踩槐”,如何理解?

hohoplus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已经有了新的形式。近年来大家的生活质量一直都在稳步提升中,但乡村过去多年的文化传承却被大家所遗忘。其实农村的老人口中,还依旧存在着很多的老话,这些老话说出来之后也能够让大家产生共鸣感。别看每句俗语看起来非常的简单,却能够让大家收获很多知识和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过去的民俗风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头不顶桑,脚不踩槐”如何理解。

在农村树木的种植是有所讲究的,在使用中更是有着很多的忌讳。比如说在院子前面栽种着柳树,柳和“留”是同音,那意思就是让家里的财产能够更好的聚集起来,能够让家里的财运亨通。这样一来往后的日子也能摆脱过去的贫困面貌。但如果是在屋子后面栽种着柳树,那寓意可就不同了,因为柳和“流”是同音,这样前面聚集的财气再多,到了后面也会白白流失。可见同样的一种树,却因为环境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达意思。

1.“头不顶桑”

在老农们的眼里,桑树有着非常多的妙用,不仅能够吃上美味的桑葚,叶子也能够拿来泡茶,树皮还能够制作麻绳。但如果将其运用到房梁上那可就是大忌,首先就是谐音不好,毕竟谁也不想每天抬头见“丧”。其次,桑树本身就是一种果树,其中的木质比较甘甜,这样就会吸引很多的昆虫蚂蚁,以至于树木的腐蚀性比较大,要不了多长时间,内部就会出现腐败中空的现象。同时桑树的树干多半都是弯曲的,这样的树木想要建房很难。

2.“脚不踩槐”

相信很多的村子里都会有老槐树,年龄已经有了几百年,却一直能够绽放着生机。这些树木在过去也成为村民聊天的主要聚集地。而槐树因为生长的速度很慢,现在多半都会将其运用到家具的制作中,木制的稳定性比较强,同时还有着独特的纹理。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特性,农村人都认为将其用来制作门槛,那可就是大材小用了。同时槐树在农民的眼里则容易招鬼,本身就和“坏”同音,而门槛是家里的门面,多半都会用杏木。

这样的俗语还有很多,多半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资,希望能够做到物尽其用,发挥木料的最大价值,大家怎么看呢?


新农村的日与夜


  1. 全文是“头不顶桑,脚不踩槐。生不睡柳,死不睡杨。”是旧时候的俗语,
  2. “头不顶桑”指不能用桑木做房梁,桑有着谐音丧,如果用桑木做房梁就会有顶丧戴孝的不好寓意,不吉利。
  3. “脚不踩槐”指不能用槐木做门槛,槐谐音坏,怕出门容易遇到不好的事情
  4. “生不睡柳”指不能用柳木做床,柳谐音流,怕聚不住财
  5. 死不睡扬”指不要用杨木做寿材,杨树生长快属于软料,容易被泥土虫蚁破坏寿材所以不用!
  6. 这些都是没有太多科学依据的,更多的是人们对于吉祥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为了避灾祸、讨吉祥!


薛先生的三脚猫


问题描述:农村老话“头不顶桑,脚不踩槐”,如何理解?

“头不顶桑,脚不踩槐”如何理解?

农村有很多老话,是农村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一种概括总结。农村老话既有从客观角度来阐述所见所闻的(如各种关于天气的俗语等),也有从主观角度去阐述的,比如像“头不顶桑,脚不踩槐”这种充满迷信色彩的俗语。农村老话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通俗易懂。就拿“头不顶桑,脚不踩槐”这句话来说吧,它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头上不顶桑木,脚下不踩槐木的意思。

“头不顶桑,脚不踩槐”如何理解?

前面说了,“头不顶桑,脚不踩槐”这句老话的意思是头上不顶桑木,脚下不踩槐木。那么为什么一些农村地区有这么一个说法呢?按照迷信的说法就是“桑”与“丧”音,“槐”与“坏”同音。“头不顶桑”,自然描述的是房梁不能是桑木;“脚不踩槐”自然指的就是门槛不能是槐木。按照迷信色彩来说,无论是桑木做房梁,还是槐木做门槛都是不吉利的。当然了,这一观点是从迷信角度出发的。

农村老话“头不顶桑,脚不踩槐”,如何理解?

不过这句话从现实角度也能勉强说的通,桑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做家具或者农具,但是不会有人去拿桑木做房梁。在农村做房梁一般都是杉木、榆木等木材。至于槐木做门槛,我个人认为有些大材小用了,在农村地区用榆木做房梁的也有不少。


村郎三农馆


农村老话“头不顶桑,脚不踩槐”,如何理解?

俗话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太细密周详了也不好。农村以前的老辈人太讲究了,这不科学。

其实这句老话还有下半句,全句老话是“头不顶桑,脚不踩槐,生不睡柳,死不睡杨”。应该说很唯心的说法了。不过华夏五千年,这种说辞流传甚广的,已经成为习俗的一部分,姑且尊重就好。

做人要“顶天立地”。这个顶天,就是我们经常起居的房顶,这个立地,就是我们脚下的房间地面。那么既然和人的饮食起居作息有关系,老辈人就会有所忌讳,总想讨个吉利的说法。因此在做事和说话上就很有学问。

头不顶桑。就是房屋顶部的房梁和檩条不能用桑木来做。认为不祥瑞,为什么?有谐音。哭丧的丧和桑木的桑在读音上相近。于是老辈人就会忌讳这个用桑木做房梁檩条。但我不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对的,在古代桑木的桑和哭丧的丧读音也不一定一样。在我看来,桑木一般很难成材,都是很瘦弱细小的树木,根本成不了栋梁之材,上不了厅堂,因此才会有“头不顶桑”的说辞。至于后人忌讳这个,那是故意的曲解老辈人的真实用意。



脚不踩槐。说的是老辈子房屋堂屋门口的过门槛木,俗称门槛的。那个时候的门槛很高,而且家里越是有权势修的就越高。古代就有谁家有姑娘了,很多媒婆来说媒提亲,甚至会把门槛踏破了的说法。可见,这个门槛必须要求很坚固牢靠的材料才行。而槐木由于材质不是太好,在农村一般都是杂木用来烧火做饭用的木材。拿来做门槛肯定是不行的,不耐磨还容易生虫子。古人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意思。门槛要用好的木质才行。至于后人说的门槛木用槐木和“坏”同音,寓意不好听。如果跨过槐木做的门槛,外出做事不利,容易招致坏事,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了。主要还是槐木做的门槛不经用,而房屋换门槛很麻烦的。

综上,不管怎么说,我认为还是指的是木料的材质问题。至于延伸出来的含义,作为谈笑的话题还行。真的没什么意思。现在的房屋一般都现浇顶了,门槛也是过门石了,这个又怎么说?时移世易,有些老思想是要放下来了的。不然就有点陈腐愚见了。


农民妹子一枝花


是指在建房的时候不会用桑树作为木梁,因为“桑”和“丧”为同音,被认为是每天头顶着丧事,不吉利;同样“脚不踩槐”说的是选择门槛的木料时不能用“槐木”,因为“槐”和坏”谐音,被人们认为门槛如果用槐木的话,出门要办事要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