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治水探访|邯郸:打通堵点破解治水难点

河北治水探访(二)

邯郸:打通堵点破解治水难点

□记者 袁伟华 刘剑英

[阅读提示]

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和农业大市,邯郸属于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治理始终是邯郸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

但就是这样一个治水难度很大的城市,却通过一系列创新思路和方法,打通水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堵点,治水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现。

“三长”治水

河北治水探访|邯郸:打通堵点破解治水难点

磁县如意湖生态公园。 记者袁伟华摄

邯郸市建设局副局长陈志坚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邯郸18名市级河道督查长之一。

今年3月份,邯郸市启动了河流清理行动,11月份要“交账”了。近日,陈志坚要以滏阳河河道专职督查长的身份,配合滏阳河河长、邯郸市委常委、秘书长曲斌一起去督导“查账”。

陈志坚对这个新身份格外重视。滏阳河是邯郸的“母亲河”,陈志坚对这条河感情深厚。但自峰峰矿区到鸡泽县全长184公里的流域,使得滏阳河的管理难度不小。

按照邯郸市河长制办公室统一部署,今年十一假期,陈志坚利用休息时间,到磁县、冀南新区主动巡查。当时正是收获玉米的季节,田里的秸秆不能焚烧,不少农民图省事,将秸秆直接扔到了河道里。这让“督查长”陈志坚难以接受,他马上联系了属地的河长,督促他们抓紧时间清理。

陈志坚的身份,让这种协调和督导工作更加便利,因为在建设局多年,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系都相对熟络。

这其实也是邯郸市创新设立河道督查长制度的初衷之一。

邯郸市河长制办公室工作组负责人王洪春介绍,让河长制落地生根,关键是要调动各个成员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让河长制“长腿脚、长牙齿”。因此,他们借鉴温州做法,对河长制进行了探索创新,为每一位市、县级河长设立河道督查长,由市县直部门主要领导担任,他们的主要责任,是重点督查下级河长履职尽责和河湖管理保护工作。

除设立河道督查长外,为严厉查处涉水违法行为,邯郸市还在市、县公安局和乡镇派出所建成了包括158名干警的河湖警长体系,强化了保障作用。到目前,各级河湖警长充分履行职能,侦破乱倒垃圾案件3起,拘留4人,极大震慑了涉水违法犯罪行为。

如今,邯郸市建成了四级河长、三级警长、二级督查长的“三长”治河体系,一个全员参与、相互借力的治河氛围逐渐形成。

11月5日,在邯郸市河长制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一沓存档的《邯郸市河长制工作问题清单》,其中一份清单上记着,6月2日,邯郸市老漳河河长制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在河道巡查中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大量垃圾。要求属地清理干净。在市级河长批示一栏里,邯郸市政府副市长、老漳河河长张学军措辞严厉:要求“三天反馈情况,市水利局再督”。

组织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各个工作环节上的细节问题也在不断完善。邯郸市建立了“河长制工作问题清单”“河长交办”等日常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

堵不如疏

11月6日,邯郸市冀南新区马头镇桥东村,滏阳河穿村而过,绿波粼粼。村里的主妇们,正在河边洗衣服。这样的景象,已多年未见。

“多少年没人在河里洗衣服了,原来河里的水都是黑臭的。”在桥东村村民闫玉堂的印象里,滏阳河曾经是村里的一条“玛瑙项链”,水草丰美、水质清澈,但前几年,滏阳河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桥东村老村位于滏阳河右岸,仍有四五十户人家枕河而居,多年来生活污水从各家院里直接排放到河里,垃圾堆放在河岸,这条“项链”也黯然失色。

如今老闫是桥东村污水处理管理人,让滏阳河重新清亮起来,是他最大的愿望。

“治理生活污水,原来的方法就是堵,把河边各家的排污口封上。”闫玉堂说,一开始干治理污水这活儿,都是官司,有时候还会和村民发生矛盾。“今天堵上了,明天村民又给偷偷扒开了。”

闫玉堂心里急,但换位思考也能理解,“你把人家下水道堵上,难道让脏水在自家院里流?”

既然堵不住,不妨换个思路。村里一商议,建小型的污水处理厂条件不具备,那不如先建三个污水临时沉淀池,底部做防水,将住户家的排水管道接到沉淀池里,定期安排专人专车清运到污水处理厂。

马头镇人大主席张劲峰说,如今,不仅仅是桥东村,相邻的沿河三个村,用的都是这种临时收集污水的办法。从效果上看,在村镇逐渐并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之前,这样的方法行之有效。

“堵不如疏,治水工作思路的转变,让邯郸一些地方的水治理打开了新局面。”邯郸市水利局局长郭进平说,马头镇的几个小小临时污水池,让大家很受启发。

在邯郸老漳河上游、支漳河城乡接合部等地,常年有隐蔽的垃圾带,一次次巡查,一次次花钱清理,“河长都成了卫生队长”。

“与其不断花钱清垃圾,我们不如种上树。”郭进平说,实践证明,原来的垃圾堆放地种上树之后,人们都不忍再向河边扔垃圾了。

让百姓自发参与到全民治水行动中来,一定要找到更好的“疏导”方式。邯郸把水生态治理成果的社会效益充分利用了起来。

11月6日,邯郸市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滏阳河治理工程磁县段项目负责人李桂峰,正在组织人手清理如意湖生态公园内的环境卫生。自公园部分向市民开放以来,蜂拥而至的人流大大超出了李桂峰的意料。

如意湖生态公园位于磁县中华慈大街与滏阳河交汇处,分西湖、南湖和北湖,三湖连通,形似如意,三湖总用地面积约为1800亩。目前,公园仍在持续建设过程中。

十一长假前,磁县如意湖生态公园(南湖)建设完成,正式向市民开放。这个公园是滏阳河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它利用滏阳河旧河道,将原来遍布违章建筑、养猪场和垃圾场的荒郊,打造成了一座集防洪、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公园。

“施工完了围挡一打开,人们惊呆了,你们这是用火车拉来一个大公园吗?”李桂峰回忆起公园刚开放时的景象,磁县县城面积不大,人们很需要一个休闲散步的地方。这个樱花、桃花、栈桥、拱桥、步道齐全的所在,硬是悄悄地把一个荒凉的河道变成了一个颇具长堤卧波意境的公园,给了当地市民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肥乡,我们结合团结渠沿线绿化,建成了市民郊野公园。在武安、曲周等地,还在谋划一批湿地公园等。”王洪春说,治水要获得永续动能,一定要把群众动员起来。“这些生态公园,对老百姓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是吸引他们关注水生态治理、参与到全民治水中的最大动力。”

借水生金

河北治水探访|邯郸:打通堵点破解治水难点

邯郸市郊野公园。 邯郸市河长办供图

虽然已是初冬,涉县索堡镇索堡村河长张富堂却没有闲下来,巡河次数还和往常一样。他每天一大早就出门巡河,并把情况记录在巡河日志上。

“担心垃圾污染河道,影响水面景观。”让张富堂心里挂念的,是自己守护的这段清漳河。

群峰连绵入云端,小桥流水赛江南。去年6月,邯郸市第一届旅游发展大会在涉县举行,“太行红河谷”景区因知名景点密布,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在此次大会上一举成名,被各地游客誉为太行山风景最美的地方。这一面积达120余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不仅让涉县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还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而背后少为人知的是,这个景区是以清漳河为轴打造的。

水作为独特的自然禀赋,对涉县来说显得尤为珍贵。在治水过程中,涉县水利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实地勘察、科学规划,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把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旅游发展相结合,用心做好水文章。

“原来涉县的景点是点状的存在,而现在,清漳河将这些景点串成了线,连成了片。”邯郸市水资源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红亮介绍说,涉县将河道综合整治与水利工程、传统文化、乡村旅游等多元融合,通过疏浚、建设临时挡水坝、塘坝等工程措施,对清漳河、关防河、井店刘家、更乐后何等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治水最大难在哪?在投入,在资金,在长效机制下的持续施治。”在刘红亮看来,邯郸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一大经验,正是重视了生态水网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让水生了金,积极性能没有吗?”

如今,站在清漳河胜利桥上放眼眺望,山连山涉水,水汇水随山,山水交融,分外美丽。水车王、胜利湖、知青文化园、红色记忆小镇……这些展示涉县历史底蕴和城市遗存的文化景点,相互映衬,熠熠生辉,不仅提升了清漳河的文化内涵,而且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勾勒出一幅“太行山水、漳河画廊”的美丽画卷,构建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串点成线的另外一个收获,是让沿途的不知名山村,也搭上了旅游的快车。

关防乡梯峡九沟碧塔溪映、鹭飞苍崖、金滩日沐等一个个景观节点与湖光水色交相辉映;井店镇刘家塘坝的碧波中,小船在悠悠地飘荡;更乐后何村,潺潺溪流穿村而过……“以水美村”的乡村风貌打造出来了,依山傍水的乡镇借助建设生态水利的优势,看到了发展的新契机。清水流经之地,都在积极打造山水游、民宿游、采摘游、现代农业观光游,走出一条“以水兴产、助农增收”新路子。

记者手记

不妨学学大禹治水思维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俗语用来比喻治水也很贴切。

人员不足、体制不顺、资金不足、意识不够……一个个治水难题,就像一个个堵点。堵点不消除,治水就不可能到位。

邯郸在治水工作中举措办法很多,但记者发现,其核心之一就是“通”:打通体制、联通民意、联通利益。

在创新“三长”治河体系过程中,邯郸瞄准的是河长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人员不足、协调不顺。

党政“一把手”河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有的地方河长成了“挂名”?并非当地不重视,而是在操作上没有做好更为细致的安排。

而邯郸“三长”治河不仅仅拉来了更多部门负责人当督查长、河警长,其实在督查长和警长履职过程中,还有一个更为细微的考虑——外行督导内行,专业不行怎么办?

邯郸市建设局副局长陈志坚告诉记者,他在行使督查长权力巡查时,河长办一般都会给他配备两个“参谋”,一个水利“参谋”、一个环保“参谋”。有专业人士辅助,督查自然畅行。

百姓不参与,治水就缺乏最有力的依靠。邯郸市河长制办公室工作组负责人王洪春举例说,邯郸市的漳滏河管理处有800多职工,可是分配到1000多公里的河道上,“跟撒芝麻盐差不多”。

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到治水中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切身治水的成果。绿树成荫、公园成片,这既是对水生态建设成果的最好展示,也是百姓在治水过程中切实的获得感。

治水的最大堵点,还是如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问题。为什么要治水?水环境跟填饱肚子哪个更紧迫?邯郸通过把水生态和打造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支撑。将利益联通,让治水产生的生态效益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当地政府和百姓自然更无后顾之忧、更有治水热情。让持续施治有了“源头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