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接口頭通知,線上業務被叫停,僅剩這一條出路

2017年11月末,有民營銀行接到口頭通知:除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和新網銀行之外,其餘民營銀行線上借貸業務將暫停。

據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這是因為現金貸受到監管,消費金融大規模收緊,從而波及民營銀行。

此前,已有17家民營銀行開業,但因無吸儲能力、無場景、無流量,部分民營銀行成為一個尷尬“夾層”,發展不盡人意。

而線上業務暫停後,無疑雪上加霜。

擺在民營銀行面前的,只有唯一一條崎嶇而艱難的出路……

01 線上業務叫停

近日,有媒體曝出,除微眾、網商、新網三家銀行外,其餘民營銀行的線上借貸業務將暫停。

多位民營銀行人士證實消息屬實,“我們沒有接到官方文件,只是口頭通知”。而接到通知的時間,是在2017年11月末,就在現金貸監管出臺的前後。

“這次對民營銀行的整頓,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現金貸監管的波及。”知情人士透露。

現金貸監管,對於民營銀行影響巨大。

首先,民營銀行是現金貸重要的資金來源。

“頭部的現金貸公司,多多少少都從民營銀行拿過錢。”多位現金貸的資金負責人稱。“但各家民營銀行,都不太愛往外透露”,某民營銀行風控負責人羅曉表示。

現金貸監管之後,各家平臺逾期提升數倍,而民營銀行有多少資金捲入其中,還未可知。

而民營銀行的資金來源,多來自於銀行之間的拆借。

“監管擔憂,現金貸逾期爆發之後,資金波及到銀行,引發系統性風險,因此不再允許他們給非持牌機構放款。”知情人士透露。

另一方面,多家民營銀行也有線上貸款業務。

如,武漢眾邦銀行的“舒薪貸”,重慶富民銀行的“富易貸”;華通銀行的“員工貸”;新網銀行的“好人貸”等。

據民營銀行的人員透露,富易貸、員工貸等線上貸款業務,確定已停止。

但也有一些場景類貸款業務被保留,如華瑞銀行的“租金貸”。

某民營銀行人士告訴一本財經:“我們的線上貸款業務早就停了,原本與現金貸機構合作的計劃,也被掐斷了。”

“在監管風暴中,類似現金貸的產品,都會被暫時停止。”知情人士稱。

這次不在叫停名單內的新網銀行,據業內人士稱也受到影響。“可以繼續做的,只有他們自營的‘好人貸’”,業內人士稱,為現金貸提供資金的業務也停止。

兩個監管一出,各家民營銀行業務都遭受重創——給現金貸的資金切斷,線上產品,也不可繼續。

降風險、去槓桿,可見這是所有金融監管的出發點。

民營銀行的重要業務支柱,轟然倒塌……

02 鯰魚效應

比起現在的被動處境,民營銀行曾被寄予厚望。

2014年,國家開閘放水,嘗試讓民營企業進入銀行業。

“業內對民營銀行的出臺,一直呼聲很高。”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表示,這是順勢而為。他認為,經濟市場化改革、降低銀行准入,這兩件事情要同一時間往前推。

而消息放出後,各路民營企業家蠢蠢欲動。

一張銀行牌照,可能是金融領域的終極入場券。這意味著,低成本的資金,可以名正言順從事金融業務。華爾街的銀行大亨們攪動風雲的傳奇經歷,一直讓中國民營企業家“魂牽夢繞”。企業家們熱情高漲,野心勃勃擠入。5年時間,就有623家民營銀行來遞交“核名”申請。

但至今,只有17家民營銀行獲批開業。其背後的操盤者,既有阿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有均瑤、正泰等,傳統行業內的大咖。此外,京東劉強東、恆大許家印,也都曾對外表示,會申請銀行牌照。

民營銀行接口頭通知,線上業務被叫停,僅剩這一條出路

民營銀行股東多為實力民營企業

而放開民營銀行的主要原因,就是想讓銀行業更具生機。“銀行業雖然是一個特殊的行業,但它也應當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郭田勇稱,只有開放市場,讓更多的新型機構進來,才會帶來新東西。

“其實,民營銀行就是一條鯰魚,讓傳統銀行不能再舒坦過日子,是打破剛兌的重要一步棋。”資深業內人士曹輝一語道破。

因此,從一開始,人們對民營銀行寄予厚望,認為它是傳統銀行的“革命者”,是擔負未來的“開創者”。

一位民營銀行業內人士稱:“補充小額、創新金融體系,是目前民營銀行的主要職責。”

但是,攪動風雲的傳奇卻並未出現,民營銀行反而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夾層”。

03 尷尬夾層

三年沉浮,民營銀行交出了一份兩極分化、備受爭議的成績單。

微眾與網商,遙遙領先,成績驚人。

截止2017年12月,微眾銀行資產規模近700億元,累計發放貸款約6000億元。網商銀行還沒有公佈其最新的成績單。但截止2016年末,其資產總額已達615.22億。

而它們表現突出的原因,是兩個“超級APP”——微信和支付寶,為其導流。

除了兩大巨頭之外,新網銀行無疑是殺出重圍的黑馬。

“作為新型銀行,新網銀行足夠大膽、創新,幾乎每一個風口都沒有錯過”,一位新網銀行的合作伙伴稱。

P2P合規潮之時,新網銀行看中了資金存管的風口,在一個月內,就對接完成了30幾家平臺。

新網銀行的行長趙衛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別的銀行可能把存管當成一項附加服務,但我們是將存管列為戰略級業務”。

而消費金融這波浪潮,新網銀行依然沒錯過,在今年8月,新網銀行的廣告擠佔了成都的地鐵、公交和朋友圈。

而其廣告營銷策略也極為前衛大膽。

“與其說我們是一家銀行,不如說我們是一家拿了銀行牌照、專注於大數據驅動的金融科技公司。”新網銀行副董事長江海給了一個新的定位。

撇開這3家,其餘的民營銀行,卻活得並不太好。

“給他們制定的規則,劃好的跑道,其實是有些尷尬的。”曹輝稱。

首先是資金問題。

大多民營銀行不可設置網點,吸儲能力幾乎為零。他們獲取資金的方式,大多來自銀行之間的拆借。“同業拆借,也需要利息,最關鍵的是,資金不夠充足,對於擴大規模都是掣肘。”曹輝稱。

第二個難題就是產品。

“現在大多民營銀行都沒有自己的產品,只是淪為資金通道。”曹輝透露,而合作的方式,大多是找一些可以兜底的“保本保息”資產,然後直接把錢放給他們,最終收一點利息。

因此,缺乏資金的現金貸、缺乏產品的民營銀行才會乾柴烈火,迅速達成合作。

“如果是這樣,民營銀行就變成了有牌照的P2P,賺小錢,但沒有風控,也毫無附加值。”曹輝對於這些簡單粗暴的模式,並不太認可。

部分民營銀行淪落至此,說起來也情有可原。

這就要說到第三個問題:獲客難。

因為沒有線下網點,大多民營銀行獲取流量的方式,也只能通過線上。

“就算自己推出一款線上產品,也要去搶奪用戶和流量。”曹輝稱。

但對這些沒有戰鬥經驗的民營銀行來說,他們要挽起袖子,和創業公司一樣去打拼,搶奪流量,實在太難。

為何微眾和網商能遙遙領先?它們已完全不需要線下網點,搭乘在微信和支付寶這兩輛流量馬車上,通過理財產品吸儲、放貸,自成閉環。

“而新網銀行也擺正了位置,用互聯網的方式玩,因此殺出重圍。”曹輝稱。

04 舉步維艱

沒有流量、無法吸儲等等掣肘,讓部分民營銀行活得不好,淪為資金通道,而這種簡單粗暴的模式,受到現金貸監管影響,也難以為繼。

稍有創新的線上業務,也被“叫停”,雪上加霜。

“目前,民營銀行優勢只剩決策機制和人才了。”羅曉不無悲觀地稱。

前行者不順,讓民營企業家對於銀行的熱情,也逐漸消退。

近期,亞寶藥業宣佈退出民營銀行籌建,稱是因為民營銀行政策細化,民營銀行最低註冊資本提高至20億元。

退出銀行籌建的,遠不止亞寶藥業一家。據媒體報道,此前,蒙發利、一心堂、朗瑪信息、益佰製藥、建研集團等上市企業都紛紛退出。

處在尷尬夾層的民營銀行,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我們正在和監管層溝通,看是否可以申請下來線上貸款的資質。”某民營銀行人士透露,因為沒有官方正式文件,這表示還有“商量”的可能。

但報批的手續,變得更加複雜。

一家民營銀行的高管稱:“主要是看風控水平如何,系統是否穩定、連續和安全,之後銀監會派工作組來驗收。”

民營銀行接口頭通知,線上業務被叫停,僅剩這一條出路

而唯一的轉型出路,就是從服務C端客戶,轉為服務B端客戶。

3年前,民營銀行開閘之時,監管層對其的定義,是“專注在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區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核心是服務“實體經濟”。

“而大部分民營銀行都進入了消費金融,這和監管的初衷有所背離。”知情人士透露,重新回到這些領域,才是正途。

一些民營銀行也開始在B端佈局,如天津金城銀行主攻公存公貸;重慶富民銀行在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發力。小微企業,一直是傳統銀行服務不夠到位的群體,這就像一堆金沙,需要挽起褲腳去淘沙,才能獲利。比如,網商銀行針對商家有一款“餘利寶”產品,可以用於企業級理財。

迴歸初心,才能切中“聖意”。

結語

民營銀行3年的成績單,並不盡人意。

流量缺失、場景缺失,甚至吸儲都難,面對重重困難,只有創新和深耕才是出路。

“銀行不能賺快錢,銀行的終極模式,是做成百年老店。”曹輝稱。(文/米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