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交通人」甘为城市掌明灯

「我身边的交通人」甘为城市掌明灯

「我身边的交通人」甘为城市掌明灯

一盏、两盏、三盏……随着夜色的降临,厦门市海沧区马青路主干道上的路灯被渐次点亮。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匆匆而过,而这时,赵喜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赵喜臣是厦门市公路局桥隧维护中心海沧路灯站的站长,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赵。老赵和他的同事们负责岛外海沧路段所辖路灯的安装和维护。他们喜欢叫自己“路灯人”,是这座城市“眼睛”的守护者。他们用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点亮厦门的夜空,守护每一个夜归人。

16载光阴守护城市明灯

夕阳西下,赵喜臣身着橘色工作服,沿着路边几十步一停,仔细检查路灯的运维情况,直至深夜。2002年,赵喜臣从老家黑龙江来厦门便进入了路灯站工作,一待就是16年。“基本没准点吃过晚饭,加班加点、值班轮守、紧急抢修倒是家常便饭。”赵喜臣说。16年间,他无数次检测线路、处理危杆、抢修被盗电缆。而最令他难忘的,则是2010年的那个除夕夜。

那一天,作为站长的老赵,像往年一样,主动承担起了值班巡查的工作。冬夜里,寒风呼啸,冷雨下个不停,巡查中老赵发现兴港路近一公里的路灯全部不亮,整条路一片漆黑。他立马叫上司机蔡师傅一起帮忙抢修。为了让行人能够安全回家团圆,老赵根本顾不得打在身上的雨水,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抢修上。直到控制柜送上电,所有故障路灯被点亮,老赵才发现,被雨水打湿的身子几乎已经要冻僵了。“虽然很冷,但是争分夺秒的感觉很有成就感。”老赵回忆道。

巡查结束后,回到站里,老赵才顾得上吃一口重新热过一轮的年夜饭。即便如此,赵喜臣还是吃得很满足——路灯及时修好了,比什么都重要。

老赵说,自从当了路灯人,他已经很久没有好好休假了,每次法定节假日都要值班。“不仅是我,我们这里没一个人能把一个长假都享受完。”

路到哪儿,路灯就到哪儿

作为路灯站里的“老人”,老赵既当站长又当师傅,对于每个新来的员工,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修灯的时候,安全布控要做到位。”“安全起见,摆路标尽量摆远点,如果要真有什么事,也有个回旋的余地。”

因为每天铁锤、铁锹整天不离手,每天都是“负重行军”,尽管有绝缘塑胶手套等防护工具,老赵手上仍然疤痕累累,布满老茧,一到冬天裂口处更是疼痛不已。路灯维护常常需要查找地下线路,低头“撅”在坑里久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严重时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还要坐上十几米高的路灯车,开展危险度较高的高空作业。

谈到这些,老赵却还不在意:“看到路灯都齐刷刷地亮着,人们在路灯下散步行走,那种感觉,看着我心里就特别舒服。身上再累都不值一提了。”

对老赵而言,每盏路灯都像他的孩子,一定要亲自管、亲自看着才放心,哪个不亮,他比谁都着急。路灯看似只是不起眼的城市设施,但“路灯人”却把每一盏路灯都看得很重、很重。

1778盏,这个数字,赵喜臣了然于心——从兴港路到马青路,再到翁角路,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海沧路灯所负责的区域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管辖路灯数量也逐年攀升,但每一盏路灯下都有老赵埋头工作的身影。“路到哪里,路灯就跟到哪里。”老赵如是说道。(作者:张薇 张桂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