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盞集:建盞燒製技藝的13道工序中,不要小看了泥料

有了解過的朋友都知道,建盞在燒製過程中得經歷重重磨難;

其實,不知道燒製,對泥料方面的選擇也是如此。

建盞的燒製包含了13道工序:

選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

這些工序之中,對土壤的選擇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只有在福建的閩北地區,所產的紅、黃壤土。因其含鐵質較高的原因,所以也成了建窯的誕生之所。

夫物盞集:建盞燒製技藝的13道工序中,不要小看了泥料

雖然說這種泥料在福建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但實際上土性方面都有差距;

所以適合做建盞的呢料並不能隨便選擇。

做盞的老師只要聽說哪裡有在修高速公路或者哪發現了土脈,都會便趕過去買,

上訴有說,並不是所有的都適合,發現不能用的,也只能全部扔掉。

夫物盞集:建盞燒製技藝的13道工序中,不要小看了泥料

在做好上訴的工序至拉坯後,再則就是放置晾乾後再進行修坯。

由於建盞的坯體用的是氧化鐵含量在8%上下的有色粘土所配製出來的,不過這一些天然原料的塑性較差,另外收縮性方面較大且耐火度底,所以這類型的茶盞,出於乾燥階段非常容易開裂開裂或變型。

到了最後,只有那些在晾乾後尚且完好的土坯,才可以入窯進行第一次的塑燒。

夫物盞集:建盞燒製技藝的13道工序中,不要小看了泥料

在燒製中,所需要的溫度是在1300℃以上,在這種條件下,胚體很容易出現變型、起泡等等的缺陷。

宋代建盞坯中發現有粗顆粒石英,雖然說對與這些缺陷有一定幫助,但同時會造成釉面有顆粒凸起的缺陷。

要是用了氧化鐵含量較低的粘土,雖然可提高一定的耐火度,但燒出的釉面斑紋效果不好。

同時也表明了坯體的化學和礦物組成會對釉面的斑紋造成嚴重的影響。

夫物盞集:建盞燒製技藝的13道工序中,不要小看了泥料

因此,經常會聽到一些燒盞的師傅說:“一爐生,一爐死,一爐生不如死。”

所以,建盞的價格幅度大是有原因的,精品建盞的成品率低的可怕,價格高也是有它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