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是德軍最後的勝利嗎?

第一軍情


  準確地說,哈爾科夫反擊戰是德軍在

東線戰場上的最後勝利。二戰之初,由於德軍實力“爆棚”,在整個歐洲及北非四面出兵,可謂“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東線戰場僅僅是德軍侵略擴張格局的一部分,主要指的是入侵蘇聯的這批德軍,雖然囊括了裝甲部隊的精銳,但決不是德軍的全部。要知道,德軍在西線還在與英軍隔海對峙,時不時用空軍和“V-2飛彈”轟炸倫敦,鄧尼茨的海軍潛艇部隊還在大西洋瘋狂攔截著美英船隊,並且在法國還駐紮著6個裝甲師;德軍在南線還開闢了北非戰場,儘管阿拉曼戰役使非洲軍團一敗塗地,但意大利及地中海沿岸還保存著德軍的大批海空軍基地,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德軍絕地反擊的資本。

圖示:德軍元帥曼斯坦因

  正如“羅馬帝國不是一天建成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也不是瞬間崩坍的。東線的哈爾科夫反擊戰是曼斯坦因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他力挽狂瀾拯救了東線德軍,暫時穩定住了東線戰場局勢。然而,這種局勢僅僅持續了不到4個月,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便在庫爾斯克拉開了帷幕,儘管此役蘇德兩軍勝負相抵,但蘇軍損失的坦克短期內可以得到再生,德軍由於戰爭資源日益枯竭,損失的坦克無法得到補充,從而使得軍事實力迅速處於下風。所以,自庫爾斯克會戰以後,東線德軍一潰千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德軍也並不是毫無還手之力,在西線和南線仍組織了一些攻勢行動,並取得了一些局部上的小規模勝利,只不過這些小勝由於根本無法扭轉敗局,只能湮沒在盟軍的一系列偉大勝利之中。

圖示: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坦克殘骸

  慕什塔戈認為,如果說“德軍在行將覆滅之際曾經取得過勝利”這種說法可以成立的話,那麼,這場最後的勝利,當屬德軍於1945年3月6日~15日發起的代號為“冬季春醒”的戰役行動。此役,德國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向蘇軍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發起猛攻,突破防線最深達12公里,迫使蘇軍在匈牙利巴拉頓湖以南地區臨時轉入防禦。因此,這場戰役堪稱納粹德軍走向滅亡前的“迴光返照”。

圖示:德國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司令迪特里希上將


慕什塔戈


1942年11月,蘇軍發起戰略大反攻導致德軍後退數百里,造成德軍數十萬人的傷亡。這一系列攻擊將20萬人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城市中,蘇軍一鼓作氣接連殲滅了意大利和匈牙利兩個軍團還重創了德軍第二集團軍。法西斯陣線被撕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最為要命的是,德軍並沒有足夠的兵員去填補這個口子。當時蘇軍認為,只要再給予德軍一次打擊,戰爭的天平將徹底倒向蘇聯。

1943年初,蘇聯制定了兩個大規模攻勢,代號為“跳躍”和“星”。這兩大攻勢為的是奪回工業重城哈爾科夫,並殲滅剩餘的德軍。蘇軍認為,只要抓緊攻勢,就能夠迫使圍困於斯大林格勒的德軍投降,從而徹底戰勝德國。在生死存亡之際,德軍名將曼施坦因臨危受命,率領三個黨衛軍急忙趕到哈爾科夫。

在曼施坦因的有效指揮下,三支黨衛軍衝到了哈爾科夫南面100公里的方向,擋住了蘇軍的進攻步伐,確保了第聶河橋樑的安全守住了陣線,隨後他們又重新奪回了哈爾科夫的鐵路網,促使蘇軍第三坦克集團軍放棄了進攻。曼施坦因不等蘇軍第三坦克集團軍喘過氣來,一舉將其全殲。

此時,距離蘇軍重奪哈爾科夫剛剛過去不到一個月時間。哈爾科夫反擊戰,使德軍扭轉了頹勢,重新站穩了腳跟。到了1943年的3月,蘇軍負責進攻的四個集團軍均遭到了致命打擊,俄羅斯南部戰線,又重新被曼施坦因掌握在手裡了。這次戰役被稱為德軍在二戰後的最後一次勝利。


第一軍情


樓上回答的很多了。我補充的。

一是哈爾科夫反擊,戰略層面其實是防守了。當然這是發起戰役時候就考慮到的。

也就是參謀部以及最後下決心的曼並沒有過多考慮還能進攻。曼的考慮就是放進蘇聯西南方面軍,遲滯他的進攻,觀察他的進攻能力。

劃重點,所以曼是將軍了,他知道進攻部隊在多大層面上已經不具備進攻能力了。這是天賦加經驗。所以說是曼施坦因的勝利不為過。

在進攻受阻後,曼才指揮一直沒用在正面遲滯進攻的好像是骷髏師。該師臂章,旗幟上有骷髏。正式就是黨衛軍第三師。這是曼的底牌。可惜蘇聯人不知道。進攻導致的戰線拉長,補給線拉長,補給困難使西南方面軍無力再戰。事實上希望休整。最好是原地建了橋頭堡,等待戰略層面的配合。

但是德國人,,,劃重點來了。戰鬥意志,出色指揮,這個時候就展示給世人看了。地圖可以自己去找,這兒就不翻材料了。從哈爾科夫和頓河橋頭堡的中間直插,明顯擺出了抄西南方面軍後路的態勢。這個不算,重要的是主力部隊確實發展迅速,幾天功夫離頓河橋頭堡很近了。

這兒展開一下,這個戰術動作是戰役開始前參謀部,曼施坦因的參謀部就計劃好的,可見德國人的計劃能力和執行能力是出色的。希特難得對手下這麼放心,沒有半道插手指揮。所以按原定計劃,就是叫做左勾拳。可以參考美軍幾十年後在伊拉克的左勾拳動作,大同小異。不過結果不太一樣,美軍是發展勝利,最後攻取了巴格達。曼沒有這麼好命,他就是再有能力,憑他手上的進攻部隊,他是比較明智的,沒法發展勝利,✌雖然他也想。但是達到了規定目的,迫使西南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做了撤退。頓河橋頭堡都沒保住。也就是失去了進攻的出發地。德軍修復了戰線,收攏了部隊,又有點形成一個拳頭的態勢。就是說同樣的部隊和裝備,德軍卻生生的多出了一支進攻部隊。

劃重點,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怎麼達到了這個態勢。當然德軍也就是多了個拳頭,可這拳頭最終確打不出去了,回到開頭說的了,戰略上德軍處於防守。雖然憑著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揮,一度達到了具有進攻能力,但他無力迴天。

戰線在頓河穩定下來,蘇聯人休整過後,必定會重新進攻,真個大環境決定的。曼知道這一點,所以後來的這個地方的戰鬥其實是且戰且退。

總體,反擊達到想要預期的效果,勝利了。✌✌。但是沒有後續,。不把啦別的了,因為覺得寫的太客觀,怕有些人讀了覺得沒什麼了不起。所以最後來一句,說易行難,別忘了趙括。


kk162397544


曼斯坦因指揮哈爾科夫反擊戰,確實是德軍最後的勝利

下面做個大概的簡介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德的戰場的戰略形式發生了更有利於蘇軍的根本性變化,德國在戰場上完全喪失了主動權。被蘇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保盧斯元帥的第六集團軍33萬多人,曼斯坦因憑著兩個不滿員的裝甲軍部隊和戈林空軍的配合下,成功突破了蘇軍40公里防線處,也沒能夠為保盧斯第六集團軍成功解圍,曼斯坦因解數用盡,無天乏力(由於戈林的無能),保盧斯最後只能向蘇軍投降。近30萬德軍在這次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殲滅,因這一空前的慘敗,使得德軍東線的防守線撕開了一大缺口,這個缺口為後來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奠定了基礎。

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斯坦因的巔峰之作

1943年2月,位於東線南部的德國部隊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德軍東線部隊只有7萬人不到和500輛坦克可用,面對著正面洶洶來勢的近35萬蘇軍和近千輛坦克集團軍,和正從西南方向側面包抄冒進的蘇軍突擊集團軍,但這支蘇軍集團軍深入德軍縱深區域的同時,將自己的兩翼暴露給了兩支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千鈞一髮之際,希特勒命令曼斯坦因必須奪回哈爾科夫,但曼斯坦因並不理會希特勒計劃,而是提出了更大膽的計劃,不與正面蘇軍衝突,放棄佔領區,集中優勢兵力先拿掉冒進的蘇軍側面包抄部隊,然後回過頭來,擊潰正面哈爾科夫正面方向的蘇軍,重新奪回佔領域,這個大膽的計劃被希特勒採用了,足以見曼因斯坦的戰略遠見。


蘇軍正面軍隊佔領曼斯坦因放棄的佔領區,雖然該地失守,整個德軍戰線面臨著分割發危險,但曼斯坦因胸有成竹,反擊作戰行動已經開始了, 而這支蘇軍正好落入了曼斯坦因所設的圈套中。首先以一個裝甲集團軍的兵力進攻蘇軍方面軍的右翼,然後兩個裝甲軍切斷蘇軍退路,同時再以兩個裝甲集團軍襲擊蘇軍西南方面軍快速兵團部隊,進攻成功後,德軍再以一個集團軍掉頭北上,合圍吃掉蘇軍右翼深入部隊,重新奪回哈爾科夫。


經過一番激戰,曼斯坦因擊潰蘇軍正面集團軍,吃掉兩翼包抄部隊,蘇軍損失慘重。德軍傷亡2萬餘人,蘇軍傷亡十餘萬人。曼斯坦因在這場戰役中展現了戰場的主宰能力,化腐朽為神奇,穩住了德軍陣線,奪回了哈爾科夫的戰場主動權。這場戰役曼斯坦因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銳發掘雙方力量的變化,最多可能的發揮德軍素質高、機動性強的特點,大膽迂迴包抄、穿插,在蘇軍意想不到的環節集中優勢兵力消滅蘇軍有生力量,超高的軍事指揮藝術可供後人借鑑之處甚多,不愧為二戰最優秀的將領、戰略大師。


哈爾科夫反擊戰只是德國一場續命戰,沒有這場戰役的勝利,德國納粹可提早兩年結束,這次德軍這場損失的都是精英部隊,不像蘇軍一樣,補充精英部隊可沒那麼容易,為最後的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埋下了隱患。所以,哈爾科夫反擊戰是德軍最後的勝利,這場戰役不愧為曼斯坦因的巔峰傑作。





喜歡的朋友可點贊關注哦,謝謝!創作不易,有不到之處,望諒解!


賽門軍略


哈爾科夫戰役因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而載入史冊,但是它還真不是德軍的最後一次勝利

而且這次德軍方面的慘勝在1943年以後的拉鋸戰中多次重演,緊接著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發生在城堡作戰失敗後的一系列防禦中,指揮德軍取得勝利的是防禦大師“莫德爾”,此時他還不是元帥。

1943年2~3月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曼施坦因元帥制定三步走的進攻戰略,第一步:殲滅兵臨南方集團軍總部“扎波羅熱”

的蘇軍西南集團軍(指揮官瓦圖京),第二部:迂迴圍殲佔據重鎮“哈爾科夫”的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指揮官戈利科夫),最後一步就是聯合剛剛放棄勒熱夫突出部的中央集團軍殲滅佔據庫爾茨克的蘇聯紅軍,但因為春季到來道路泥濘而未能達成最後一步。下圖為哈爾科夫反擊戰形勢圖。

緊接著1943年的7月5號,完成哈爾科夫第三部戰略的“城堡戰役”開打,這也是德軍最後一次戰略進攻戰役,此時整個南線都穩定下來蘇德兩軍集中所有精銳在庫爾茨克突出部展開較量,這個本該在3月份的反擊中被德軍佔領的重鎮成了莫德爾將軍表演的舞臺。

莫德爾中央集團軍在庫爾茨克北面的奧列爾突出部

、曼施坦因元帥佔據南部的哈爾科夫突出部、中間的庫爾茨克突出部是蘇聯佔領區。由於莫德爾堅持進攻毫無疑義開打之前他在自己的戰線上構築三道防禦縱深,

並且在進攻時預留了6個裝甲師和所有的摩托化步兵師,僅僅投入一個裝甲師和8個步兵師進攻。莫德爾這樣做就是希望在蘇軍反攻時自己還有實力抵擋,終於在7月12日蘇軍開始對奧列爾突出部發起代號為

“庫圖佐夫”的反攻。

此時莫德爾統帥中央集團軍的第9集團軍第2裝甲集團軍總兵力不足7萬人,坦克也由於在之前的進攻中嚴重消耗僅剩500多輛,空軍也因為嚴重缺乏燃料而不能有效支援;而對面的蘇聯紅軍總兵力在30萬以上還有坦克

1000多輛,蘇軍從兩個方向進攻羸弱不堪的德軍第9、第2集群

莫德爾不僅前線兵力嚴重不足而且能夠使用的預備隊只有剛從庫爾茨克前線扯下來的“哈配”第41裝甲軍,莫德爾靈活根據偵查結果預判蘇軍進攻重點,然後集中兵力死守蘇軍進攻的防禦地段。這種賭博式的防禦手段明顯不可能長久莫德爾是在等待希特勒撤退的命令,終於在抵抗蘇軍進攻3個禮拜之後希特勒同意中央集團軍撤離

奧列爾突出部,城堡戰役徹底結束。

這次防禦堪稱德軍最後的大勝,因為進攻的蘇軍付出了11萬人陣亡或失蹤、32萬人傷殘2600輛坦克戰損還有大約900門大炮的損失;莫德爾中央集團軍死傷6萬餘人、損失

3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

相比之下哈爾科夫反擊戰中蘇軍死亡和被俘10萬人、傷殘13.9萬人,還有1345輛坦克和強擊火炮、5291門大炮被毀,空軍還損失飛機417架;而曼施坦因指揮的德軍損失大約3萬人、坦克

200多輛,明顯是莫德爾殲滅的蘇軍更多

雖然莫德爾的奧列爾突出部防禦作戰沒能像哈爾科夫反擊戰那樣穩住戰線,但是他給蘇軍造成的損失以及自身的傷亡對比,遠超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的表現,因此算得上是德軍最後的一次勝利。


兵器世界


哈爾科夫反擊戰最大的意義便是挫敗了蘇軍圍殲德軍整個南翼的戰略企圖,將處於崩潰邊緣的德軍南翼防線重新穩定。而且將戰線恢復到了1942年德軍發起攻擊前的態勢,德軍再次取得東線戰場的主動權。

德軍哈爾科夫反擊戰的意義並不亞於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圍殲了德軍第6集團軍。當時情形非常嚴重,蘇軍在殲滅第6集團軍後,繼續向西發起強大進攻,目標直指頓涅茲河、第聶伯河、和亞速海,企圖圍殲德軍整個南翼的南方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此時德軍A集團軍群仍在高加索地區做緩慢的撤退,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卻實力不足,難以阻止住蘇軍對其北翼的縱深突破。假使蘇軍成功的突破到第聶伯河一線,切斷那裡的渡口,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德軍南翼的兩大集團軍群便會由於缺乏燃料彈藥而徹底陷入崩潰。而蘇軍可以輕而易舉的沿第聶伯河南下直達亞速海,徹底包圍德軍整個南翼。短期來看,蘇軍也可以集中兵力突破頓涅茲河切斷德軍A集團軍群的後路。



曼施坦因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便是在這種惡劣的戰略環境中取得的,足見其勝利來之不易。此役不僅使蘇軍自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繼續的戰略反攻被迫停止,而且使蘇軍主力損失嚴重,尤其是其精銳裝甲單位的損失讓蘇軍難以承受,這也直接導致了蘇軍在1943年夏季採取了戰略防禦的態勢,而不是繼續發起進攻。


所以哈爾科夫反擊戰讓東線戰場勝利的天平重獲平衡,拯救了德軍1942年的崩潰局面,使得雙方的決勝拖延到了1943年,否則沒有這場勝利,那麼在1942年東線戰場的結局便已經確定了。


小小狼王


從戰略層面講,1943年春的哈爾科夫戰役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場勝利。如果沒有曼帥的絕地反擊,東線德軍的南翼就崩潰了,蘇軍將直抵第聶伯河,導致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側翼的徹底暴露,甚至會讓戰爭提早結束一年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