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革:淘汰賽與循環賽

1

西方現代文明的三個核心要素:科學精神、社會變革研究、個人主義與人本主義。這是歐美四百年來極大影響世界的三個核心層面。談完科學精神,現在講講社會變革研究。

東西方對於社會體制及社會變革的思考,從起跑線上出發的時候,就顯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

春秋戰國是各種國家治理學說大爆發時期,基於此起彼伏的征伐與興滅,因此,有利於快速強大、高效組織——有利於快速打造國家機器尤其是戰爭機器的法家脫穎而出,獨領風騷。簡言之,在戰爭中思考,在變法中圖強求存,再到後來,就是七雄一較長短,問天下何人可問鼎封禪。這是典型的淘汰制。

而在西方,自然萌、天然呆,傻傻到天亮。你方唱罷我登場,黑暗中誰也不曾登頂,原始而自然。但至及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思想啟蒙……反而可以以匠人研究技術的客觀務實心態來細細推敲社會機制的發展。誰也無法滅掉誰,那大家還是耐心討論吧,你坑不了我的儒,我也焚不了你的書,你修不了歐洲的永樂大典,咱也搞不成歐洲的四庫全書。結果呢,這種天然的環境充滿了開放的氣息,反覆辯論與求證,這是典型的循環賽。

社會變革:淘汰賽與循環賽


淘汰制到最後,始皇帝拿了第一屆盃賽總冠軍。但是,戰時如此,戰後又如何?那就交給後面兩千年來反覆折騰了。折騰的結果,其實正如同莊子諷刺儒家: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你們把所有東西都鎖在箱子裡,反而有助於強盜一股腦偷走,——莊子這句話真是深刻、精彩,因為事實正是如此,——此後兩千年,大一統擁有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確性,——但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能拘泥於一的。所以,創新被壓制,思想繁榮的傳承被閹割,——中途除非強人崛起、對傳統大砍大斫——否則,必然走向保守、枯萎。

社會變革:淘汰賽與循環賽


三千年演繹,以淘汰賽規則一路高歌猛進的A賽區,確實玩得漂亮,但是就有了一種獨孤求敗的寂滅感,寂滅要來?那咱自己玩自己吧。

而循環賽規則的B賽區,玩單礦規則玩不過A賽區,偶爾交叉火拼一下褲衩輸光,那好,開始多礦模式,——多礦模式最終激發了全球化這個終極大殺器。

2

對於社會變革,我們的課本只介紹了馬恩的思想,就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簡單說,就是看誰掌握生產資料。對於社會體制成因、發展規律,對於社會變革探討,西方各種理論層出不窮,蔚為大觀。這個也正是今天西方各種社會治理手段的淵源。好的,咱還是得踏踏實實瞅瞅、適合的就拿來用。

前面哥哥談到熵的概念。社會要不斷演進、有序上升發展,就跟修房子一樣,必然要有一個基礎、以及有序完整系統且符合力學結構的構架,不然,則隨時會有坍塌的危險,社會亦然。那麼這個概念,我們就稱之為社會穩定。

為了達成這種穩定性,各種理論多如牛毛,包括秩序論、功能論、交換論與互動論。這些理論共同關注的是社會穩定,是社會價值、利益與行動的一致性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而出現的一種狀況。秩序論用“共識”、或能論用“均衡”、交換論用“等價”、互動論用“溝通”等概論及其命題系統,來描述、解釋或規範這種狀態。然而,另一些社會學者發現各個社會成員與集團,經常面臨社會價值、利益與行動的不一致性及其帶來的後果。當他們注重這些方面的研究時,就提出了新的概念及其命題框架。

只有相對的穩定,沒有絕對的穩定。所以,正如“道”這個概念也會化身萬千,那麼,不同條件下,社會機制又會因環境而產生各種變遷,於是,關於社會變遷的探索,又產生了一系列理論,包括衝突理論、批判理論、後現代理論與介入理論。衝突理論傾向於把衝突視為社會結構的固有成分,認為社會衝突引起社會變遷,社會變遷將消極的衝突排除掉。衝突論社會學者雖然都研究衝突的形成與過程,但更注重避免衝突的社會過程與策略。

社會變革:淘汰賽與循環賽


核心,就是八個字:融合、整合、控制、分配。

雖然看起來是屠龍之術,其實,卻關係到每個人的福祉,同時,也關係到每個獨立經濟體在食物鏈中能奪取到什麼樣的位置。

西方人在科學精神上和社會變革上花費的心思,類似於當年神農嘗百草,都獲得了不菲收益。

孔德、杜爾克姆、阿隆、帕森斯、默頓、盧曼、霍曼斯、布勞、布盧默與登津、戈夫曼與伯克、舒茨與加芬克爾、科塞、達倫多夫、柯林斯、李普塞特……不知道我們現在,有多少人知道這些人,有多少人瞭解他們的觀點?

從古代雅典、羅馬政治制度,再到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再到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其內在對於法律的研究、對於制衡的研究,對於各類政治難題的研究,實實在在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3

正如同愛迪生對燈泡燈絲的選擇。

在研製燈絲過程中,愛迪生的主攻方向是尋找一種耐熱材料,由電流把它燒到白熱化程度而發出熾熱的光卻又不至於斷裂或熔化。

我們對於社會結構(制度)及社會變革的深入研究,正如同愛迪生的實驗一樣,致力於取得更好的社會管理效果,達成更好的持續發展效應,而不至於輕易坍塌。

4

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哥哥以為,匹夫如何承擔責任,正是公民社會的要義,每個人都踏踏實實、拋卻清談空談,致力於各個領域的深入細緻的研究、精進,敢於創新,敢於直面問題,正是“有責”之要義。

循環賽半區的頭牌與淘汰賽半區的榜首終於以太平洋為茶桌,面對面開始掰手腕,——故事很精彩,花絮很炫目,但是,最大的意義,恐怕並不在輸贏當中,地球人類的最終融合,當有更大的意義。

故事並未結束,同志仍需努力,不管你怎麼想,“解放全人類”,事隔多年再回首,是不是若有所悟:這並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笑話,而是歷史情緒的合理梳理。

而在梳理世界之前,我們先梳理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