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之檔」馳騁「江淮」,助力工業——躋身「中國製造」的合肥工業發展之三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從無到有,從觸底反彈到繁榮向前,從傳統模式到新興能源……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是合肥工業的支柱產業之一。而在這當中,江淮汽車的發展就是合肥汽車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它馳騁“江淮”,一路向前。

第一輛載重汽車誕生地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的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直到1956年7月14日,由長春一汽生產的“解放”牌載貨汽車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圓了中國人國產汽車之夢。僅僅10年之後,在安徽的巢湖之畔,安徽的第一輛汽車也試製成功,填補了我省汽車工業的空白。這輛汽車以流經安徽的兩條水域長江、淮河而被命名為“江淮”牌。

據檔案記載,1964年1月巢湖汽車配件製造廠正式成立,這也是江淮汽車廠的最早雛形;5月改名為合肥江淮汽車製造廠,同年8月,江淮汽車製造廠由巢縣遷至合肥市東流路,那時也許沒有人會想到,就是這樣的一個製造汽車配件的小廠,最終生產出了江淮大地上的第一輛汽車,從此開始了安徽汽車50多年的發展歷程。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1964年5月合肥江淮汽車製造廠成立)

韓益華,曾任江淮汽車總工程師,1942年7月出生的他,1965年從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專業畢業後不久就被分配到了江淮汽車製造廠,一直工作到2001年退休。可以說他親歷了江淮汽車的創業發展歷程。

在那個年代,合肥工業發展落後緩慢,沒資金沒技術,江淮汽車廠也是如此。據韓老回憶,建廠初期選址在一片荒地上,泥濘不堪。然而就是在這個荒崗起伏、稻埂蜿蜒的小廠裡,韓老和他的工友們發揚艱苦奮鬥、刻苦鑽研的精神,終於試製成功了汽車的“大腦”——兩臺HF270型汽油發動機。在此基礎上,1968年4月,江淮第一輛2.5噸載重汽車也隨之誕生。這在合肥乃至安徽汽車工業發展史上,都有著重大意義。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1968年4月,第一臺“江淮”牌載貨汽車順利誕生)

“那種喜悅心情是無法言表的!”據韓老回憶,這輛2.5噸載重汽車生產出來後,他們一行幾人就駕駛著這輛載重汽車開了兩天一夜去首都北京報喜,“一行人浩浩蕩蕩,意氣風發,我記得到北京是從新華門進入的,受到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及一機部等領導的親切接見。國務院領導就指出,江淮汽車的誕生意義重大,安徽有實力搞好汽車工業,國家就要大力支持。”

而到了1969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紛紛以“大會戰”形式組織汽車生產,江淮載重汽車也首次投入批量生產,當年就生產了307輛。從設計到製造,從一無所有到發動機和載重汽車的批量生產——這當中的時間就只有短短的五年。

填補空白大顯身手

時間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和當時眾多的國有企業一樣,江淮汽車廠同樣帶著濃厚的時代印跡:產品單一,工藝落後;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拿不到國家計委給的原材料供應計劃,另一方面又拿不到整車生產出來進入市場的分配計劃。“磕頭買進來,燒香賣出去。”有人曾這樣形象地比喻當時江淮汽車廠的困境。勉強維持、經營慘淡……面對這樣的窘境,曾經創造輝煌的江淮人當然不會就此沉淪,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們做出了背水一戰的選擇。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上世紀80年代首批出口玻利維亞的江淮汽車)

而這個“背水一戰”的決策方案就是,“重點發展客車專用底盤,適時發展整車”,走向江淮汽車發展的再造之路。從後來的發展來看,當時這個發展策略是十分明智和正確的。

只不過,當時擺在江淮人面前的現實是:沒資金,沒技術,也沒像樣的生產設備。說起這些往事,韓老記憶猶新。“我們忍痛把發動機的生產線賣掉來籌集資金,上前橋生產線,並組織了以江淮為龍頭的輕型汽車一條龍項目。”雖然資金緊缺、技術空白、設備落後,但憑藉著背水一戰的豪情和“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江淮人硬是憑著手工製造出了客車底盤,底盤的大梁是江淮人親手用大錘一點點砸出來的,這批底盤被命名為HFC6700。“它的重心比一般底盤低三四十釐米,具有‘彎大梁,低重心’的特點,使客車載人更加穩定,減少晃動。”韓老告訴我們,HFC6700系列底盤因此被評為“中國汽車工業五十週年最具影響力50款產品”之一。

而更大的意義在於,這批底盤的研製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客車專用底盤的市場空白,改寫了中國客車由貨車底盤改裝的歷史;而且也改變了江淮汽車的歷史,為江淮汽車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短短三年,江淮客車底盤便形成了規模,並一度佔據了國內近80%的市場份額。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1990年,江淮汽車打造出第一臺客車專用底盤,填補了國內客車專用底盤的市場空白,改寫了中國客車由貨車底盤改裝的歷史)

多元發展新格局

在江淮汽車的發展歷程中,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輕型卡車的生產。而正是在輕卡市場上的嶄露頭角,才使江淮汽車從底盤起步飛躍發展成了綜合型汽車企業。

檔案記載,上世紀90年代中期,根據市場形勢,江淮汽車又瞄準世界上卡車最先進的新一代五十鈴技術,擴大規模生產,在輕卡市場上嶄露頭角。特別是在1996年4月18日,HFC1061輕型載貨汽車順利通過國家鑑定,實現了卡車產品的升級換代。江淮輕卡開創了中國輕卡轎車化的潮流,更為重要的是,成為出口數量最多的中國輕卡。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1996年,第一輛HFC1061輕卡下線,開創了中國輕卡轎車化的潮流)

2002年11月,達到國際排放標準的格爾發重型卡車下線;2002年3月,進軍乘用車領域的“瑞風”商務車正式下線;2004年,第一臺自主研發的發動機下線,並隨後完成了包括汽油發動機、柴油發動機和替代燃料發動機三大類近三十款產品的研發……可以說,作為合肥汽車工業發展的縮影,江淮汽車日漸輝煌,碩果累累。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2008年,江淮“賓悅”下線,標誌著江淮汽車正式進入乘用車領域)

近些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自2002年就涉足新能源汽車研發領域的江淮汽車也是“捷報頻傳”,不僅在2011年將第一批585輛新能源車投放市場,成為國內最早進入私人領域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到今天新能源運用已涵蓋乘用車、輕型商用車、多功能商用車、客車等產品,走在了行業前列;而且在自主研發領域碩果累累,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汽車行業唯一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研製出新能源汽車電池熱管理世界領先水平的液冷技術;更是在今年7月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及西雅圖品牌簽署諒解備忘錄,將共同建立一座研發中心,專注開發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電動汽車車型、車聯網及自動駕駛技術。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2018年7月9日,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及西雅圖品牌簽署諒解備忘錄,將共同建立一座研發中心,專注開發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電動汽車車型、車聯網及自動駕駛技術)

在這樣的快速發展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江汽人這樣的規劃:到2025年,江淮新能源汽車總產銷量將佔江淮總產銷量的30%以上,並形成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一滴水能映照出太陽的光輝。作為合肥汽車產業發展的縮影,50多年來,江淮汽車從零突破,成長為我國自主品牌中一支生力軍,它見證了合肥工業曲折奮進的歷程,並和合肥工業一起快速發展,創造了合肥工業發展的輝煌業績。

「工业之档」驰骋“江淮”,助力工业——跻身“中国制造”的合肥工业发展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