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亦凡粉絲刷榜事件談到飯圈文化

最近吳亦凡因粉絲刷榜事件頻繁上熱搜,並反轉多次,一會“屠榜”、一會“下架”、一會“重新上榜”、一會“銷量欺詐”,看得吃瓜群眾一臉懵逼。究竟是咋回事呢,我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順便再簡單聊聊國內的“飯圈文化”。

刷榜事件過程

11月6日是吳亦凡28歲生日,他計劃在生日之際發佈他個人首張音樂專輯《Antares》,算是給自己一個特殊的生日禮物。《Antares》共收錄14首歌曲,由吳亦凡擔任製作人。

11月2日,《Antares》全球上線,短短五個小時,該專輯在美國iTunes四個榜單中位列第一,在“百強歌曲榜單”中更是在前十名中佔去七席。此番“屠榜”卻引來眾多國外網友的質疑,美國網友紛紛詢問“who is Kris Wu?”,完全不理解為什麼吳亦凡會有如此之高的成績。

從吳亦凡粉絲刷榜事件談到飯圈文化

此前,蔡徐坤、張藝興、王嘉爾、黃子韜也上過iTunes榜單,但他們都是以單曲的形式被粉絲刷上榜。粉絲為偶像去國外刷榜,一方面是希望提升偶像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國外取得成績後回國宣傳。

11月4日,獲得過兩座全美音樂獎、四個格萊美提名的美國當紅女歌手“A妹”Ariana Grande發佈新歌后,只衝到了iTunes總榜第4名,前3名仍被吳亦凡牢牢“霸佔”。“A妹”的粉絲認為吳亦凡是使用了一堆“機器人”為其刷榜以保持戰績。網傳“A妹”的經紀人曾發推特,疑似指責吳亦凡刷榜行為,後被經紀人闢謠為假消息。

從吳亦凡粉絲刷榜事件談到飯圈文化

很多美國網友批評吳亦凡的粉絲惡意刷榜,在社交網站上痛罵中國水軍,還創造了一個新的熱搜詞#Chinese bot#。有人向平臺舉報榜單不公平,要求平臺優化排名規則。

11月6日晚上美國區iTunes方面做出了行動,可能是重整了數據或調整了排名規則,前十榜單上看不到吳亦凡專輯。此前,iTunes榜單計算的是播放量+下載量。

11月6日,國內脫口秀藝人池子發微博調侃吳亦凡粉絲刷榜行為,稱“你們這麼刷榜,他永遠不知道自己音樂什麼水平,沒辦法進步,為了他好,別刷了”,被吳亦凡粉絲圍攻,忌於吳亦凡粉絲的戰鬥力,池子粉絲則紛紛表示“吳亦凡粉絲請罵池子,不要上升到粉絲,跟我們沒關係”。隨後,網絡紅人留幾手也發微博嘲諷吳亦凡。

11月7日,有消息稱,吳亦凡的新專輯《Antares》疑因粉絲刷榜在美區iTunes全部“下架”。當日下午,吳亦凡所屬公司發聲明表示“下架”一說為不實謠言,要求發佈不實信息者立即刪除文章並道歉。

事實是,吳亦凡的新專輯並非“下架”,只是掉出了前十榜單。據池子的微博聲明顯示其專輯榜排名122,歌曲榜掉出前200名。

此次清榜後,“A妹”回到榜首,“A妹”本人點讚了一條網友轉發批評吳亦凡的推文,“A妹”經紀人則高興地發佈慶祝推文。然後,很多網友和吳亦凡粉絲指責“A妹”種族歧視。

11月8日凌晨,吳亦凡的新專輯又回到了iTunes榜單的榜首,國內各自媒體平臺紛紛發佈“重新上榜”的新聞,可就在短短几小時後,《Antares》又掉出了榜單。

當日,“A妹”經紀人在社交網站上發文向吳亦凡道歉,寫道:“在溝通和交流後瞭解了情況,粉絲因為吳亦凡生日等因素自發打榜,不存在什麼機器人之類的,目前誤會已經解除,且表示不存在種族歧視。”

11月9日,有外媒報道稱吳亦凡新專輯銷量是通過欺詐手段取得,將不會計入iTunes銷量,也不會計入Billboard榜單

(美國權威的音樂排行榜《公告牌》,Billboard在計算單曲銷量的分值上,會參考iTunes的數據)。此前,Billboard官方也在社交網上回應:“Kris Wu的iTunes頂級銷售正在審查中”。還有網友發現,美國一電視臺也對吳亦凡相關事件進行了新聞報道,其標題為:吳亦凡在美國的iTunes銷售額“以欺詐手段”獲得,不會計入排行榜。

從吳亦凡粉絲刷榜事件談到飯圈文化

此次粉絲刷榜事件不論最後結果如何,無疑都給吳亦凡本人帶來了麻煩,讓他這個生日過得焦頭爛額。同時,也引發了眾多歐美樂迷的不滿,讓歐美網友領略了中國粉絲文化。

粉絲與國內飯圈文化

這件事在國內也引發了大規模討論,很多網友指責吳亦凡粉絲刷榜是作弊行為。還有人表示:中國粉絲為了給一個在韓國出道的加拿大人刷美國榜單被美國人罵,真是丟中國人臉。然而,吳亦凡粉絲也表示非常委屈與不滿。粉絲認為,為偶像“打榜”是天經地義,粉絲花真金白銀去支持新專輯,吳亦凡憑本事拿第一,還有人認為,他們為華人明星打榜宣揚國家實力,是愛國行為。在得知iTunes可能不計入刷榜銷量後,紛紛憤怒地要求蘋果把錢退回來。

不得不說,吳亦凡的粉絲們對他確實是真愛,粉絲實力也真的是超強。吳亦凡功底和實力一直飽受爭議,經常被人質疑,粉絲們為了他隨時與別人開撕,並且憑藉數量與組織優勢次次都能撕贏,之前與虎撲的大戰也是非常有名。吳亦凡的粉絲被稱為“梅格妮”,意為“每個你”,源於吳亦凡在官方微博上對粉絲說的一句話:“我喜歡你,每個你”。他們組織嚴密、分工明確、行動迅速、核心堅定,打榜、刷轉發、控評、裝路人、舉報等行為他們玩得風生水起,彷彿職業水軍,隨時待命,為著偶像的美好形象默默工作,任勞任怨。此次為了給吳亦凡生日獻禮,他們早在6月份就啟動海外打榜計劃,集資數百萬元,用來購買各大平臺會員賬號,以便在新歌發佈時可以刷購買量、轉發量及評論數。這幾天更是使出渾身解數頂住各方嘲諷努力維護偶像形象,堅持刷熱度、堅持懟黑粉,出錢出力、無怨無悔。讓人不禁感嘆,

粉絲真是一種堅強又可怕的生物。

明星的粉絲圈子簡稱“飯圈”,有著自己獨特的“飯圈文化”,飯圈文化最早是從韓國傳入,後來也吸收了一些日本偶像文化的特點。這兩年隨著國內偶像團體不斷產生,飯圈文化越來越火,也被很多人認為“越來越畸形”。

從吳亦凡粉絲刷榜事件談到飯圈文化

飯圈通常稱自己的偶像為愛豆,來源於英文單詞idol(偶像);飯圈內最主要活動就是應援,即為愛豆在公開活動上聲援、助威。

在每個飯圈裡都會有官方的後援會或者站子,每個組織內部都有明確的分工。有人負責在前線拍照,有人負責後期美工,有人負責寫宣傳通稿,有人負責做視頻剪輯,有人負責策劃執行,甚至還會形成法律小組以及陪考團等,每位粉絲都發揮著各自的專長、無私的為愛豆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有一定粉絲基礎的“老粉”被稱之為大大,始終奮鬥在追星一線的被稱為“站姐”。

在愛豆生日或一些特殊的紀念日期間,飯圈通常會組織一些應援活動,以表達對偶像的支持。比如在各大城市甚至國外進行戶外廣告宣傳,以愛豆名義做慈善等等。

粉絲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只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讓愛豆取得更好的成績。愛豆的粉絲數量和購買力、影視資源、宣傳資源、片酬出場費、代言水平均是評價愛豆成績的重要指標。

愛豆隨便在微博上發個東西或有跟愛豆掛鉤的信息,粉絲馬上會進行“列隊式“的表白讚美和評論,快速搶佔評論“高地”,即“控評”;只要有人說一點愛豆的負面,馬上就會有粉絲們用汙穢的語言辱罵甚至人肉網友以“捍衛愛豆形象”;愛豆的數據只要有丁點下降,待遇稍有怠慢,立刻有粉絲出來打抱不平質疑其經紀公司。

飯圈文化有自己的專業詞彙,比如“倒貼”、“碰瓷”、“吸血”、“扶貧”、“閉眼吹”、“糊地心”、“作妖”、“黑子”、“先撩先賤”、“白嫖”等等,單解釋這些專業詞彙估計一篇萬字長文都不夠篇幅,這裡就不一一介紹。

飯圈文化的確給偶像的事業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但也擾亂了娛樂產業的發展秩序,引起了眾多非飯圈網友的不滿,甚至被很多網友稱為“邪教”。

飯偶像飯的究竟是什麼?

在國內,偶像和明星沒有特別做區分,但現在飯圈飯愛豆的心理與我們以往追明星的心理還是有些許不同的。

藝人是一種職業,包括演員、歌手、主持人等等,明星則是指一種屬性,指有名氣的藝人,比如有的演員會說“我不是明星,我只是一個演員”。在日韓娛樂業,偶像也是一個獨立的職業,與演員、歌手等是平行的,歌手販賣的是音樂,演員販賣的是演技,而偶像販賣的是“夢想”,公司對他們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偶像的工作主要就是努力吸引粉絲,唱歌跳舞之類的技能雖然也需要,但技能都是次要的,更需要的是“討好”飯。國內流量小生小花就類似於日韓的專業偶像,他們對粉絲也非常寵愛的,吳亦凡更是被粉絲稱為“全世界最寵粉絲”,從與粉絲互動到給粉絲手寫信到陪粉絲聊天,很多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

“飯”偶像和追星的心理機制雖然都是“自我投射”與“親密關係”的混合,但追星更傾向於“自我投射”,而“飯”偶像更側重“親密關係”。

明星最重要的是有完美的形象,因為 “明星崇拜”的本質是人們對“明星”人物的自我投射,表達了人們渴望、羨慕、讚美、欣賞的情感,以及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態。現代人會把自己想要又無法證明的能力,自戀性地投射在偶像身上,內化為明星名人特質,成為自己想象中的一部分。

而作為偶像,完美的形象以及技能並非核心的競爭力,相反,有一些不成熟以及一些特殊的缺陷反而能成為加分項,

勵志與夢想才是其最大賣點。偶像將其辛勤、努力與正能量,以及自身的成長展現給粉絲,讓粉絲完成一次對於成長過程的觀察甚至參與,贏得粉絲的喜愛與參與感。因此,能經常聽到粉絲為其偶像辯解“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粉絲在飯圈飯偶像的過程中,在與偶像的虛擬互動中,得到陪伴偶像成長的親密感與參與感。

互聯網和社交平臺的發展正在改變以往大眾偶像的成名路徑,越來越多的偶像被《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偶像養成”類節目推出,其實也是被廣大粉絲自己選出,這似乎是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

飯了一個偶像後,他們自動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上完成聚集,形成一個飯圈。他們將“幫助偶像實現夢想”作為自己最大的願望,並清楚地知道需要通過實際行動向行業內證明自家偶像的“商業價值”和粉絲力量,因此為其做視頻、出周邊、做應援,還可以公關、造勢,以求為偶像爭取更多機會。加入飯圈為他們提供了全新的身份認同,通過飯圈與偶像建立更近的溝通互動渠道使他們有親密感,為偶像出錢出力加深了他們的參與感,看著偶像發展得越來越好則會讓他們有很強的成就感。

他們在飯偶像時享受的是養成的過程,這個過程事實上是一種實現自我認同的消費行為。

結語

飯偶像並沒有錯,喜歡上那麼一個遙遠的人,併為之付出和努力,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但是,如今的飯圈文化卻越來越極端,讓粉絲變得偏執甚至病態,很多粉絲在無端罵戰中釋放戾氣,將錯誤的行為合理化,自我感動是在給偶像披荊斬棘。可是,這種罵戰、刷榜的戰爭不但不會讓偶像得到更多粉絲,反而會引起別人反感,引發與主流文化的對立。

作為偶像,看清並承認自己的能力,謙虛低調、踏實努力,做出好作品才是對質疑最好的反擊。作為粉絲,用偶像的努力,激勵自己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將從偶像那裡獲得的激勵和正能量再反饋給偶像,與偶像一起在兩個平行的世界各自完成自我實現,才是粉絲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最後還想說,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努力奮鬥、不斷成長的家人、朋友,他們同樣值得你“心疼”、“守護”,值得你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