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30日齡後發生的事

有很多養殖戶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30天之前雞群情況很好,但是30日齡以

後雞群就開始發病,死亡開始上升,採食量和增重情況收到影響。為什麼雞群會出現這個情況呢?其重點就在於養殖過程中對新城疫的控制。

新城疫作為百病之首,已經成為廣大養殖戶重點防控的對象。但是養殖戶總是存在一個誤區:我的雞群已經防了新城疫疫苗,怎麼可能再得新城疫。於是就開始懷疑醫生的判斷、疫苗的質量等等問題,但是影響防疫效果的恰恰就是雞群本身。發育良好的免疫器官和較高的免疫應答效果是決定防疫效果的關鍵。

在雛雞1-7日齡時,雞群可以從卵黃中直接吸取抗體,保證雞群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隨著日齡逐漸增大,抗體水平將逐漸降低;

7日齡的防疫恰恰在抗體下降的時候,再次將將抗體水平推動到一個峰值(大約在14-15日齡),然後抗體水平再次降低;

21日齡時的防疫再次重複了一個抗體水平由高到底的一個過程,當抗體水平下降低谷時,

恰恰就是在35日齡前後,於是雞群就出現了採食下降、精神不振、死亡上升的現象,進而引發如氣囊炎、腹膜炎等繼發症狀,加大了雞群的死亡數量。這就是30日齡之後雞群發病的根本原因。

究竟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方案一:

在28日齡階段再次進行新城疫的防疫。這是理論上解決這一問題的較好的方法,但是決定這次防疫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較多,諸如雞群免疫器官的免疫應答能力、疾病(如流感、球蟲、大腸桿菌和其他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對防疫效果的影響、雞舍複雜的養殖環境等因素,會對新城疫的防疫有著較大影響,如果防不好可能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進一步加劇雞群的發病情況。所以,如果養殖戶對自己的雞群的狀況不是很瞭解的時候,不建議使用這種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