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在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中,有两首诗论及笔法问题。

其一曰: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少谈汉魏怕徒劳,

简牍摩挲未几遭。

岂独甘卑爱唐宋,

半生师笔不师刀。

这首诗里启功先生提出“师笔”说,表述了他学书的取法观。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在另一首论书诗里,启功先生进一步阐明师笔方法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题记龙门字势雄,

就中尤属始平公。

学书别有观碑法,

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一首诗提出观念,一首诗提出方法,“师笔”说表达了启功先生重要的书学思想,读之令人豁然开朗。

无论学碑还是学帖,根本问题是笔法,“师笔”抓住了书法学习的核心。墨迹笔法清晰,一目了然,碑刻笔法则需要透过刀锋看到笔锋,这是我们习书时需要认真对待和冷静思考的。有人因为启功先生书法风格秀逸,认为他专注于师法墨迹,反对临习碑刻,其实并非如此。

01

学书需知“刀毫”之别

启功先生所说之“笔”当指古代法书墨迹。墨迹笔法明了,古人运笔的每一个细节毫发毕现,易于摹写。“刀”指刀刻之碑志,是在笔法的基础上二次加工,笔画变得方峻爽利,不足之处是刀法掩盖了笔法的一些细节。学碑与学帖孰优孰劣,历来争论不休,各执一词。

研读启功先生的学书经历后会发现,其书法学习是博采众长的,他在一首诗的注中有这么一段话: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余六岁入家塾,字课皆先祖自临《九成宫碑》以为仿影。十一岁见《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其后杂临碑帖与历代名家墨迹,以习智永千文墨迹为最久,功亦最勤。

“杂临碑帖”,表明启功先生早年大量师法碑刻。

魏碑之中,启功先生尤其珍爱《张猛龙碑》,曾写六首绝句赞美之,并多次题跋。“书法超妙”“异代赏音”是启功先生对于《张猛龙碑》的评价,足见他对此碑文的极度推崇。

启功先生的“师笔”与“师刀”之说并非仅限于表层含义,其中体现的深刻内涵是:如何正确对待墨迹与碑刻的优劣得失,如何正确建立墨迹与碑刻之间的笔法联系,如何做到透过碑刻的刀法表象抓住笔法的实质。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有言: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余学书,仅能作真、草、行书,不懂篆、隶。友人有病余少汉、魏金石气者,赋此为答。且戏告之曰,所谓金石气者,可译言“斧声灯影”。以其运笔使转,描摹凿痕;结字纵横,依稀灯影耳。

启功先生不是“不师刀”而是反对机械地摹仿,“拓秃石刻之矫揉”不是笔法的原生态和根本,反而破坏了书写的真实状态,二次加工和锤拓带来一些偏差,不能得到笔法真面目。

书法学习需要忠实原作的风格特点,从笔法角度解析,墨迹较之碑刻一目了然。

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第一百首写道: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先摹赵董后欧阳,

晚爱诚悬竟体芳。

偶作擘窠钉壁看,

旁人多说似成王。

这首诗阐述了他的学书经历,也进一步印证了他对于碑帖的广泛涉猎。启功认为碑不是不可学,而是有“刀毫之别”,取法不对者容易误入歧途,师笔在于辨“刀毫”。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02

笔意在“精”与“活”

笔法是书法要素之一,毫锥因为其柔软产生丰富的提按变化,表现出灵活多变的起、行、收之形态。启功先生认为笔意之要旨在“精”与“活”。“精”在精准、精到,墨迹较之石刻,优势明显,“活”在多变,有了“变”就有了生动,墨迹更直观,碑刻则易多变。

启功先生《论书札记》中有云: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仆于法书,临习赏玩,尤好墨迹。或问其故,应之曰:“君不见青蛙乎。”人捉蚊虻置其前,不顾也。飞者掠过,一口而吸入。此无他,以其活耳。

一个“活”字,点出了临习墨迹法书之精髓:笔法、结体均活灵活现,绝去了描摹凿痕之弊。

青蛙之所以吸入飞掠之蚊虻,是因其活而生动,笔法也正是如此。书写出来的墨迹,笔法明确,提按顿挫清晰可见,学者观之,可以了然于心。“师笔”之“笔”意在于此,正是启功先生“师笔”思想之基础。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先生还更深层次地阐明了墨迹与碑刻中笔法和结体的关系。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师笔之墨迹因其“笔毫使转,墨痕浓淡,一一可按”,墨迹的运笔是碑刻所无法表现的,碑志的结体法度谨严或体势多变,刀刻之迹的丰富亦是墨迹所不及。故临碑与临帖当各有取舍,两者之间要相互借鉴。唐楷的法度成为后世之楷模,然唐楷也多以碑刻传世,能体现墨迹笔法精到者,当推唐代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写经书法,启功先生对唐写经评价很高: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唐人楷书高手写本,莫不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所不及者官耳。

所以,师法墨迹表现丰富的笔法,师法碑刻重在多变的结体,此所谓“活”也、“仙迹”也。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03

心目能辨方为上

对于学书者来说,目之能辨在于外形,心之能辨则在于内理。目所能见的是笔画的外在形态,是直观的、表象的,不一定是笔法的真实面目。心所能辨析的是实质,是内在的,是笔法的核。抓住核心要靠心辨,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不合理的或者错误的因素去掉,心目能辨方为上。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墨迹与碑刻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原始状态,另一个是二次加工。墨迹本身就是最原始状态的直接展现,而碑刻则附加了许多人为的因素,故碑刻之弊前人论者很多。米芾曾有“石刻不可学”之论(《海岳名言》)。米芾笔法精到,丰富多变,于墨迹受益最多。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宋 米芾 行书《三札》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何良俊云:“石刻多是将古人之迹双钩下来,背后填硃,摹于石上,故笔法尽失,所存但结构而已。若辗转翻勒,以讹传讹,则并结构而失之。”(《四友斋丛说》)何氏认为石刻由于辗转翻勒,笔法尽失,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人美书谱 多宝塔碑》书影

陈玠云:“余尝说晋、唐小楷,经宋、元来千临百模,不惟笔妙消亡,并其形似都失。”(《书法偶集》)这一点启功先生是持赞同态度的:“《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乐毅论》等小楷帖,先不论其是否王羲之书。即其摹刻之余,点画形态,久已非复毛锥所奏之功。以其点画既已细小,刀刃不易回旋,于是粗处仅深半黍,而细处不逾毫发。迨捶拓年久,石表磨失一层,于是粗处但存浅凹,而细处已成平砥。及加蜡墨,遂成笔笔相离之状。譬如‘人’字可写以成‘八’,‘十’字可写以成‘卜’。观者见起斑剥,以为古书本来如此,不亦傎乎。”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人美书谱 颜勤礼碑》书影

较之陈玠,启功先生论述更加具体,笔法之失,除了刀刻失真,还有捶拓年久而磨失,出现笔画相离的现象。对于学书者来说,不加辨别,则失之远矣。因此,启功先生反对囫囵吞枣、不加分析地临习碑刻,造成“如周身关节,处处散脱”的现象,而要目之以形,心辨其刀毫。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人美书谱 玄秘塔碑》书影

“余非谓石刻必不可临,惟心目能辨刀与毫者,始足以言临信本”之言可见启功先生对于学习碑刻的观点是辩证的,并非一概不能学,而是要“心目辨刀与毫”,眼睛所看到的是刀刻之形,而心里通过外形辨其笔毫之态,这是对“透过刀锋看笔锋”最好的诠释,体现了启功先生辩证的书学思想。

启功“师笔”说: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临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启功的“师笔”思想与陈垣有直接的关系。陈垣先生是启功先生的恩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启功先生曾受教于陈垣先生。在《书艺承闻录》中,有一段话表述了他们之间的艺承关系:“清末学术界有一种风气,即经学讲《公羊》,书法学魏碑。陈老师生平不讲经学,但偶然谈到经学问题时,还不免流露出公羊学的观点;对于书法,则非常反对学魏碑。理由是刀刃所刻的效果与毛笔所写的效果不同,勉强用毛锥去摹拟刀刃的效果,必致矫揉造作,毫不自然。”陈垣先生是大学问家,他对于北碑没有什么偏恶,而是反对这些碑刻经后世屡翻刻越发失真。失真之书于学书无益,启功先生反对这种“师刀”,与师承影响不无关系。

“师笔说”是启功先生重要的书学观念,体现其笔法的深刻理解。“透过刀锋看笔锋”是启功先生“师笔”的进一步阐释,透过现象抓本质,对当下学书很有借鉴意义。

文章摘自《书法教育》2018年第4期


《论启功“师笔”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