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在啟功先生“論書絕句”中,有兩首詩論及筆法問題。

其一曰: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少談漢魏怕徒勞,

簡牘摩挲未幾遭。

豈獨甘卑愛唐宋,

半生師筆不師刀。

這首詩裡啟功先生提出“師筆”說,表述了他學書的取法觀。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在另一首論書詩裡,啟功先生進一步闡明師筆方法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題記龍門字勢雄,

就中尤屬始平公。

學書別有觀碑法,

透過刀鋒看筆鋒。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一首詩提出觀念,一首詩提出方法,“師筆”說表達了啟功先生重要的書學思想,讀之令人豁然開朗。

無論學碑還是學帖,根本問題是筆法,“師筆”抓住了書法學習的核心。墨跡筆法清晰,一目瞭然,碑刻筆法則需要透過刀鋒看到筆鋒,這是我們習書時需要認真對待和冷靜思考的。有人因為啟功先生書法風格秀逸,認為他專注於師法墨跡,反對臨習碑刻,其實並非如此。

01

學書需知“刀毫”之別

啟功先生所說之“筆”當指古代法書墨跡。墨跡筆法明瞭,古人運筆的每一個細節毫髮畢現,易於摹寫。“刀”指刀刻之碑誌,是在筆法的基礎上二次加工,筆畫變得方峻爽利,不足之處是刀法掩蓋了筆法的一些細節。學碑與學帖孰優孰劣,歷來爭論不休,各執一詞。

研讀啟功先生的學書經歷後會發現,其書法學習是博採眾長的,他在一首詩的注中有這麼一段話: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餘六歲入家塾,字課皆先祖自臨《九成宮碑》以為仿影。十一歲見《多寶塔碑》,略識其筆趣……其後雜臨碑帖與歷代名家墨跡,以習智永千文墨跡為最久,功亦最勤。

“雜臨碑帖”,表明啟功先生早年大量師法碑刻。

魏碑之中,啟功先生尤其珍愛《張猛龍碑》,曾寫六首絕句讚美之,並多次題跋。“書法超妙”“異代賞音”是啟功先生對於《張猛龍碑》的評價,足見他對此碑文的極度推崇。

啟功先生的“師筆”與“師刀”之說並非僅限於表層含義,其中體現的深刻內涵是:如何正確對待墨跡與碑刻的優劣得失,如何正確建立墨跡與碑刻之間的筆法聯繫,如何做到透過碑刻的刀法表象抓住筆法的實質。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啟功有言: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餘學書,僅能作真、草、行書,不懂篆、隸。友人有病餘少漢、魏金石氣者,賦此為答。且戲告之曰,所謂金石氣者,可譯言“斧聲燈影”。以其運筆使轉,描摹鑿痕;結字縱橫,依稀燈影耳。

啟功先生不是“不師刀”而是反對機械地摹仿,“拓禿石刻之矯揉”不是筆法的原生態和根本,反而破壞了書寫的真實狀態,二次加工和錘拓帶來一些偏差,不能得到筆法真面目。

書法學習需要忠實原作的風格特點,從筆法角度解析,墨跡較之碑刻一目瞭然。

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第一百首寫道: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先摹趙董後歐陽,

晚愛誠懸竟體芳。

偶作擘窠釘壁看,

旁人多說似成王。

這首詩闡述了他的學書經歷,也進一步印證了他對於碑帖的廣泛涉獵。啟功認為碑不是不可學,而是有“刀毫之別”,取法不對者容易誤入歧途,師筆在於辨“刀毫”。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02

筆意在“精”與“活”

筆法是書法要素之一,毫錐因為其柔軟產生豐富的提按變化,表現出靈活多變的起、行、收之形態。啟功先生認為筆意之要旨在“精”與“活”。“精”在精準、精到,墨跡較之石刻,優勢明顯,“活”在多變,有了“變”就有了生動,墨跡更直觀,碑刻則易多變。

啟功先生《論書札記》中有云: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僕於法書,臨習賞玩,尤好墨跡。或問其故,應之曰:“君不見青蛙乎。”人捉蚊虻置其前,不顧也。飛者掠過,一口而吸入。此無他,以其活耳。

一個“活”字,點出了臨習墨跡法書之精髓:筆法、結體均活靈活現,絕去了描摹鑿痕之弊。

青蛙之所以吸入飛掠之蚊虻,是因其活而生動,筆法也正是如此。書寫出來的墨跡,筆法明確,提按頓挫清晰可見,學者觀之,可以瞭然於心。“師筆”之“筆”意在於此,正是啟功先生“師筆”思想之基礎。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啟功先生還更深層次地闡明瞭墨跡與碑刻中筆法和結體的關係。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運筆要看墨跡,結字要看碑誌。不見運筆之結字,無從知其來去呼應之致。結字不嚴之運筆,則見筆而不見字。無恰當位置之筆,自覺其龍飛鳳舞,人見其雜亂無章。

師筆之墨跡因其“筆毫使轉,墨痕濃淡,一一可按”,墨跡的運筆是碑刻所無法表現的,碑誌的結體法度謹嚴或體勢多變,刀刻之跡的豐富亦是墨跡所不及。故臨碑與臨帖當各有取捨,兩者之間要相互借鑑。唐楷的法度成為後世之楷模,然唐楷也多以碑刻傳世,能體現墨跡筆法精到者,當推唐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寫經書法,啟功先生對唐寫經評價很高: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唐人楷書高手寫本,莫不結體精嚴,點畫飛動,有血有肉,轉側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歐、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諸名家,並無遜色,所不及者官耳。

所以,師法墨跡表現豐富的筆法,師法碑刻重在多變的結體,此所謂“活”也、“仙蹟”也。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03

心目能辨方為上

對於學書者來說,目之能辨在於外形,心之能辨則在於內理。目所能見的是筆畫的外在形態,是直觀的、表象的,不一定是筆法的真實面目。心所能辨析的是實質,是內在的,是筆法的核。抓住核心要靠心辨,透過現象看本質,將不合理的或者錯誤的因素去掉,心目能辨方為上。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墨跡與碑刻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是原始狀態,另一個是二次加工。墨跡本身就是最原始狀態的直接展現,而碑刻則附加了許多人為的因素,故碑刻之弊前人論者很多。米芾曾有“石刻不可學”之論(《海岳名言》)。米芾筆法精到,豐富多變,於墨跡受益最多。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宋 米芾 行書《三札》卷(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何良俊雲:“石刻多是將古人之跡雙鉤下來,背後填硃,摹於石上,故筆法盡失,所存但結構而已。若輾轉翻勒,以訛傳訛,則並結構而失之。”(《四友齋叢說》)何氏認為石刻由於輾轉翻勒,筆法盡失,這種現象確實是存在的。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人美書譜 多寶塔碑》書影

陳玠雲:“餘嘗說晉、唐小楷,經宋、元來千臨百模,不惟筆妙消亡,並其形似都失。”(《書法偶集》)這一點啟功先生是持贊同態度的:“《黃庭經》《東方朔畫贊》《樂毅論》等小楷帖,先不論其是否王羲之書。即其摹刻之餘,點畫形態,久已非復毛錐所奏之功。以其點畫既已細小,刀刃不易迴旋,於是粗處僅深半黍,而細處不逾毫髮。迨捶拓年久,石表磨失一層,於是粗處但存淺凹,而細處已成平砥。及加蠟墨,遂成筆筆相離之狀。譬如‘人’字可寫以成‘八’,‘十’字可寫以成‘卜’。觀者見起斑剝,以為古書本來如此,不亦傎乎。”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人美書譜 顏勤禮碑》書影

較之陳玠,啟功先生論述更加具體,筆法之失,除了刀刻失真,還有捶拓年久而磨失,出現筆畫相離的現象。對於學書者來說,不加辨別,則失之遠矣。因此,啟功先生反對囫圇吞棗、不加分析地臨習碑刻,造成“如周身關節,處處散脫”的現象,而要目之以形,心辨其刀毫。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人美書譜 玄秘塔碑》書影

“餘非謂石刻必不可臨,惟心目能辨刀與毫者,始足以言臨信本”之言可見啟功先生對於學習碑刻的觀點是辯證的,並非一概不能學,而是要“心目辨刀與毫”,眼睛所看到的是刀刻之形,而心裡通過外形辨其筆毫之態,這是對“透過刀鋒看筆鋒”最好的詮釋,體現了啟功先生辯證的書學思想。

啟功“師筆”說:透過刀鋒看筆鋒

啟功臨柳公權《玄秘塔碑》(局部)

啟功的“師筆”思想與陳垣有直接的關係。陳垣先生是啟功先生的恩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啟功先生曾受教於陳垣先生。在《書藝承聞錄》中,有一段話表述了他們之間的藝承關係:“清末學術界有一種風氣,即經學講《公羊》,書法學魏碑。陳老師生平不講經學,但偶然談到經學問題時,還不免流露出公羊學的觀點;對於書法,則非常反對學魏碑。理由是刀刃所刻的效果與毛筆所寫的效果不同,勉強用毛錐去摹擬刀刃的效果,必致矯揉造作,毫不自然。”陳垣先生是大學問家,他對於北碑沒有什麼偏惡,而是反對這些碑刻經後世屢翻刻越發失真。失真之書於學書無益,啟功先生反對這種“師刀”,與師承影響不無關係。

“師筆說”是啟功先生重要的書學觀念,體現其筆法的深刻理解。“透過刀鋒看筆鋒”是啟功先生“師筆”的進一步闡釋,透過現象抓本質,對當下學書很有借鑑意義。

文章摘自《書法教育》2018年第4期


《論啟功“師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