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從哪裡來?

農曆8月15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主角那就是“月餅”。端午節粽子的來源是個屈原有關,那麼中秋節的月餅又和哪個歷史人物有關呢?

月餅從哪裡來?

月餅雛形——祝捷胡餅

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在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致使邊境民不聊生。於是,唐高祖李淵命大將李靖北征突厥,以安定邊境。李靖不負所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李靖大勝而歸,唐高祖宴請群臣,分享這勝利的喜悅。當時適逢八月十五中秋節,明月當空。宴席上,有胡人進獻胡餅祝捷,李淵看到圓圓的胡餅,再抬頭仰望天空圓圓的月亮,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意思是說,應該邀請月中之神下凡來,和大家一起品嚐胡餅的美味。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同品嚐祝捷胡餅,一起賞月。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由此而來。

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唐朝的時候,據說,有一年中秋的夜晚,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唐太宗和楊貴妃在皎潔的月光下一起賞月吃胡餅。吃著吃著,唐太宗突然說:“這胡餅的名字怎麼這麼難聽。”在一旁的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望了望天上的明月,隨口回答說:“那就把它叫作月餅吧!”

月餅和朱元璋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相傳始於元末明初。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其中,朱元璋組織的反抗力量最為強大,遍佈全國各地。但是,朝廷派重兵把守各路要塞,嚴密搜查過往行人,傳遞消息非常困難。

眼看起義的日期將近,可是還有一些起義軍沒有收到起義的通知,朱元璋很是著急。此時,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命令部屬去廚房做一些餅子,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在餅子裡,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中秋節晚上起義。到了中秋節當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朱元璋的起義軍就大獲全勝。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以後每年的中秋節,都要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給群臣。

如今的月餅種類越來越齊全,製作也越來越精細,在中秋節,人們都以月餅作為饋贈的禮品,飽含文化和心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